许振东:香河文庙的历史与情思
香河,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名字。见到她,你的眼前立刻就会有一道澄澈明净的河水潺潺而至,并飘逸发散着有浓郁的荷香。这个地方,能寻觅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栖息的痕迹,可以窥见自春秋战国至我国近现代以来数千年间的风骚雅韵,铁马征伐,也在不断演绎着一代代人的生动故事与多彩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时代,列车飞速疾奔,汽车拥挤如云,日日海味山珍,处处高楼如林。然而,在如此的日子,无数香河人却对一座青砖灰瓦的古老庭院情有独钟,将之视为香河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视为代表这方土地数千年传承的重要地标。她是众多香河人心中的骄傲,是孕育并见证这些香河儿女不断产生和腾飞梦想的地方。她是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总是在那里含笑微微地关注着你的成长;她是一条潜在的河流,静静地把数千年的历史流淌;她是一根无形的链条,将香河人心灵深处繁密的根系紧紧地绾束牵引在一处。——这就是香河文庙。
香河文庙位于西街路北县衙东侧(现城关小学内),据记载,此建筑始修于洪武四年(1371年)。明清间,有过数次修复。解放后,县文化馆曾多年入驻其内。1976年大地震时,除了大成殿,其它建筑物都被震毁。在1999、2008年进行过两次维修,部分地恢复了以前的面貌。
留存至今的香河古史共有三部,分别是明沈惟炳纂修的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清刘深纂修的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王葆安、马文焕等纂修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这些史志,不仅对不同时代的香河有着具体的记载,对香河的地理人文也有着很多全景式的概述。如各本版本的《香河县志》中,都载录着这样的一段话说:“《汉书》:燕赵多奇士。太史公曰:‘燕在渤、碣之间,南通齐赵,东比边胡,地踔远,人民稀,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悍少虑。《隋志》:‘北平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读书,次则骑射,而耐劳苦。’”内中虽未有一字提及香河,但均符合该地的自然与风习。在康熙刊本卷首,黄良佐又撰序说:“万国首重京师,而畿甸辇毂之下为四方所拱护,犹有百川之朝宗于海,千峰之环绕乎五岳也。香河为神京左辅,地埒丰岐,水同灞浐。依首善之区,则风教易行,迩观光之域,则民隐易达。”此段话,应该说是概括得更为准确详尽的。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儒学等,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建有文庙、其中以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最为有名,被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但是,经过各种天灾人祸,现全国各地的文庙所剩并不多,尤其是象香河这种县级文庙更是凤毛麟角。古代的文庙,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香河的文庙当属最后一种。此是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
对于文庙,三种版本的《香河县志》均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依史而寻,即可见其发源和演变。万历刊本卷三在述及“学校”时记:“儒学在县治东,洪武四年(1370)知县韩琚始建。嘉靖四十年知县刘耀武重建。文庙旧逼近市制,不閟洫,万历二十年知县陈增美议更之。积贮至次年春,大兴土木,进大殿一位,进明伦堂二丈地,改敬一亭、启圣祠、东西两庑、左右两斋,各进而上之。凿泮池于戟门外,视前湫隘,焕然弘深矣。旧无云路,万历四年,知县冯叔奇开之,本庠生崔应赐捐地一区,悬旌扁曰‘义振群英’”。这段叙述的大多数内容,源自陈增美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所撰《香河县重修儒学记》。入清,邑人袁懋德又撰新的《香河县重修儒学记》,文中说:“香河为京东严邑,舟车所会,风俗醇美。邑有学,不知始何时。万历丁巳(1617)楚炎州沈公来尹兹土,见庙学倾圯,人文不振,慨然新之。尊经一阁,且创始焉。自是人知励学,始有连翩公车者。垂今三十年,兵荒相继,风雨飘摇,昔之焕然者,今复颓然。瞻仰宫墙,宁无灵光之感乎?邑侯丘公下车之始,有志兹事,以物力未敷,迟之三年。政和事治,慨然曰:‘可以举矣’,谋之士庶,咸乐趋事。于是,首捐俸为之倡,诸公屯牧于斯者亦乐输以助之。乃鸠工庀材,筮期肇始,负荷云来,邪许齐作,不半载,而殿宇堂舍以及门庑,一时俱成。昔之颓然者,今复焕然如沈公时矣。”该文末,署岁在“康熙八年(1669)”。因此,根据如上的这些记载,可知香河于明初即在县治东建立儒学,随后又起码经历了嘉靖四十年、万历二十年、万历丁巳(四十五年)、康熙八年,共计四次的重修。
文庙之所以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重修,反映了当时人对知识文化的高度重视。邑人袁懋德在其所撰《香河县重修儒学记》又说:“夫学者,效也。后觉所以效先觉也。其所以教人者,入孝出悌,学之基也;博文约礼,学之事也。修己安百姓,学之量也。后人读圣人之书,学圣人之学,敦笃于彝伦之间,深潜于礼义之奧志,无惑于异端,念不分于功利,时而通焉”。能从学之基、学之事、学之量这样多的角度来认识“学”的重要意义,应该正是文庙能长久传延下来的原因。
近期,香河县文广新局组织的“我与文庙”征文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有很多香河的著名作家、机关干部、教师、学生等纷纷挥笔,写下了他们对这座古老遗迹的种种印象和悠悠情思,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意识与文学素养。这是生活于现代生活中的当代人对自身文化之根的深度探问与主动追索,表达出他们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的较强意识。在每一篇充满感情的优美文字中,可看到香河悠远文脉在一代代人身上的传扬,可看到到在那同一个空间,新的文化馆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精神,可看到香河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人在层出不穷地茁壮成长,可看到幽深的文化之根依然在蓬勃地发芽、茁壮地成长。
香河,这个正在京东悄然崛起的地方,历史上曾因荷而多馨香,更因文庙之存颇显悠长。如同祖国其它所有的热土,这里也是无数人梦的故乡。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