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王致和:进京赴试落孙山 重操旧业卖豆腐

上回说到王致和年纪轻轻就在乡试中高中乙榜,拿下了举人的头名——“解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来年(康熙八年)初春,王致和跟随同乡一路轻骑快马,从安徽赶到了到京城,准备参加三月在贡院举行的礼部会试。当时王致和居住的正阳门以西一带,正是京城商贾小贩云集之所。而他居住的歙县会馆,不但曾是徽籍商人集结之所,还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之处,大学士纪晓岚便是歙县会馆的常客。

三月的北京城,春桃绽放,柳丝低垂。正阳门外,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转眼就到了“春闱”会试的时间,王致和又经历了九天八夜如炼狱一般的科考。但一个月后放榜时,本以为自己志在必得的王致和却榜上无名。想到家中父母还在豆腐坊里日夜辛劳地磨着豆腐,王致和准备返回故里,无奈兜里又有些拮据。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毅然决然选择在京谋生的同时准备下一次会试。

杨信 绘

下定决心的王致和在延寿寺街上租了间小铺面,用仅有的一点盘缠白天做豆腐生意,晚上掌灯苦读。每天清晨王致和都起来磨浆点卤做豆腐,中午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顶烈日,冒酷暑,从宣武门一路向东,过骡马市、虎坊桥、东琉璃厂东口,一路走一路卖。来来往往的京城百姓,都被这个相貌端正、举止儒雅的豆腐郎吸引,加之他做的南味豆腐细腻滑糯,白如琼脂,又从不缺斤短两,遇到贫穷拮据的百姓,有时还会多给上两块豆腐,豆腐郎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做得十分顺手。

曲剧《王致和》剧照

就这样王致和过上了亦商亦读的日子,直到康熙十年,眼看着“春闱”将近,王致和把没有卖完的豆腐封存在大缸里,埋在地下,专心读起“四书”“五经”来,这一埋也无意间造就了“臭豆腐”这道传奇美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