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齐白石画菊
庚子之秋,在无菊书房看齐白石画菊,有所见,今说之。
一、齐白石画菊画了啥
齐白石一生爱画菊,他画菊,偏好以下三类。
菊花(酒)延年祈长寿
图1.齐白石《延年》 藏处未详
图2.齐白石《菊酒延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画菊花延年、菊酒延年,祈祝长寿。
这一类,齐白石画得最多。
《风俗通》(东汉·应劭)云:南阳甘谷之水得菊花滋液,饮之可得长寿。菊花延年的信念就来自这个一千八百年前的传说。魏晋以降,食菊花、饮菊酒、喝菊茶已成延年之法,为古人所好,及至近代,风习未变。必须说,菊花延年的信念和相关活动自古便是中华民俗,菊花与菊酒都是典型的民俗意象。
那么,齐白石的这类菊画,就是民俗花鸟画了。
图3.齐白石《花好酒好》 北京保利2006年拍品
图4.齐白石《菊酒延年》 齐白石纪念馆藏
菊花螃蟹美生活
这一类,齐白石时有所作。
图5.齐白石《菊花螃蟹》 中国美术馆藏
题识:有蟹不瘦,有酒盈卮。君若不饮,黄花过时。
秋景当然是好看滴,螃蟹当然是好吃滴,有此二者,生活自然便是美好滴。感官之悦通往心灵之乐嘛。
赏菊品蟹,是中国人特有的美生活,“过雨黄花千蕊发,经霜紫蟹两螯肥”(元·顾瑛),“黄花开后叶初霜,紫蟹肥时酒满缸”(明·张以宁),从古人诗句可知,如此仪式化的场景相当悠久,说是中华民俗也不过分。
图6.齐白石《墨菊螃蟹》 藏处未详
图7.齐白石《黄菊螃蟹》 齐白石纪念馆藏
“秋色秋声好景致
这一类写自然生趣的为数亦多。
图8.齐白石《秋色秋声》 藏处未详
图9.齐白石《菊花工虫》 藏处未详
图10.齐白石《菊花工虫》藏处未详
整体上看,无论是画民俗意象还是画美好生活、自然生趣,齐白石的菊画乏于品格情操的寄托,意涵相当的俗世化,相当的轻浅。
与此相应,他的菊画以饱满、明丽、喜兴为基本风格,呈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貌。
二、古贤画菊画了啥
古贤也画菊花延年(见图11)。
图11.王榖祥(明)《菊石灵芝图》 上海朵云轩2003年拍品
灵芝、石都是典型的祈寿符号,图中菊花自然亦寓延年之意。
古贤也画自然生趣(见图12)。
图12.朱绍宗(南宋)《菊丛飞蝶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古贤似乎没有菊花螃蟹美生活的构制,若果如此,齐白石的菊花螃蟹画颇有新意了。
不过,古贤热衷创作深于寓意的菊画。
古贤常以菊花象征高洁情操,常以菊花象征隐逸之志。前一个象征大概源于《离骚》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后一个象征源于陶渊明采菊故事,关联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其实,后者是能够涵盖前者的,或者说,可以前者为底色,所以,象征隐逸之志的菊画自来最为古贤所重。
姑举数例。
图13.唐寅(明)《菊花图》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题诗: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
图14.徐渭(明)《菊竹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题诗: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图15.李鱓(清)《花卉册》之一 西泠印社2011年拍品
题诗:半肩行李著归鞭,挥手尘嚣未了缘。料得东篱可消遣,一杯拿手过秋天。
图16.李方膺(清)《故园秋色》 北京嘉德2010年拍品
题诗:今年秋色更芳菲,为我多情是也非。遥忆故园三径下,两开丛菊未曾归。
唐寅、徐渭、李鱓、李方膺这四幅画,寄托隐逸之志,在此一般象征之外,落寞、愤懑、洒脱、憧憬各自有之,寓意可谓深厚,意味可谓深长。
古贤复合菊花多重寓意的创意亦颇耐人寻味(见图17、图18)
图17.郑板桥(清)《墨菊图》 北京东方大观2019年拍品
题诗:一两三枝墨菊花,秋风写出破篱笆。客来堂上调清供,揉碎数枝聊点茶。
图18.李鱓(清)《花卉图册》之一 重庆市博物馆藏
题诗与图17略同。
郑板桥、李鱓揉碎入茶的菊花里面,有屈原式的高洁,有陶潜式的悠然,或许,也有传说中的延年吧。
而古贤借由菊花延年抒发济世情怀,则大大拉升了绘画的境界,彰显出优秀文人的精神光芒,令一般的菊花延年民俗画顿然失色甚多(见图19)。
图19.李方膺(清)《晴江墨妙册》之一 北京嘉德2010年拍品
题诗:味苦谁能爱,含香只自珍。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
李方膺说的“潭底水”,指《风俗通》讲的南阳甘谷延年益寿菊花水。
古贤深于寄寓的菊画,多以逸笔出之,有风骚之姿,无媚俗之态,不为好看,确乎耐看。
三、结语
比较齐白石与古贤的菊画,发现齐白石对古贤的深长寓意完全不管不顾,只管画自己的延年益寿、美好生活和自然生趣,而菊花(酒)延年、赏菊品蟹这类民俗题材,典型地体现了他在绘画史上的定位——民俗花鸟画大师。
今年十月,我作《齐白石,史上唯一的民俗花鸟画大师》一文(见《中国画说》头条号),明确了齐白石的上述定位,今天从画菊的角度再行论说如上。
或以为齐白石的菊画若多一些寄寓更好,而我以为,轻浅并非轻薄,更非浅陋,轻浅也是令人喜悦的审美体验哈,特别是当你被深长寓意弄得沉重的时候,呵呵。
在作品意涵上,对一位民俗花鸟画大师实在不应过多要求什么,是吧?
(本文著作权归头条号《中国画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