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宋琬《二妙轩碑》杜诗石刻书法高清版

乡情安徽网2016-05-03 10:07:37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

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 ,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顺治十一年(1654),出任陇西道佥事,时秦州发生地震,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无家可归者数以万计。宋琬一面组织群众修复家园,一面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因国库空虚,他便“出家财,自莱阳邮致以恤其灾。”因救灾有功,政治清明,被钦赐蟒服并加晋一级,优升永平副使,管军饷。他严禁将吏虚报冒领和借机克扣行为。尽力削减旧的不合理征项,以减轻民众负担。

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上任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后立即采取措施,将豪强所占城中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给难民耕种,并积极改革陈规陋习,深受群众爱戴。

文学成就:宋琬一生著述颇丰,现在能见到的诗有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此外还有赋2篇、杂剧《祭皋陶》一卷,均收在《安雅堂集》里。另外,还有《安雅堂诗》八卷、《二乡亭词》、《永平府志》、《北寺草》等。康熙十一年(1672)春,王士祯曾审定其诗稿三十卷。宋琬入蜀后又结集《入蜀集》一部。

据记载,宋琬最早的刻本为《荔裳集》,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正式刊刻稿为《安雅堂文集》二卷,《安雅堂诗》一卷系作者康熙五年(1666)寓居苏州时所刻。之后作者又自刻过《二乡亭词》、《安雅堂书启》以及剧本《祭皋陶》等,多是残缺不全。宋琬死后,其子宋思勃和族孙宋邦宪先后多次搜罗补辑,共凑成二十卷,其中大部分是未刻稿。另据《登州府志》记载宋琬还写有《秦州纪异》、《治蜀条例》和《治蜀谳案》各一卷,“皆事理详尽,文亦简净不俗”。莱阳市图书馆现存《安雅堂集》16卷,其木刻版尚保藏数百片之多。

个人作品

《刘雪舫馈泉酒赋谢》、《九哀歌》、《壬寅除夕作》、《狱中八咏》、《土炕成》、《苦井水》、《煮枕行》、《苦雨叹》、《鬻帖》、《鬻画》、《鬻砚》、《鬻觚》、《鬻炉》、《鬻字》、《鬻磁杯》、《鬻画屏》、《鬻裘》、《鬻帽》、《春夜吟》、《雨中读书》、《双燕歌》、《缚鼠词》、《狱中之羊赋》、《感怀五首》、《张举之再直西省伤余在系之久赋诗志感》、[7] 《渡黄河》、《春日田家》、《舟中读书》、《初秋即事》、《江上阻风》、《舟中见猎犬有感》、《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狱中对月》、《悲落叶》、《忆秦娥·秋感》、《西江月·索林铁崖侍史絮铁不见作此嘲之》、《梦江南·湖上春早》、《蝶恋花·旅月怀人》、《踏莎行·雁》、《鹊桥仙·井蛙》。

宋琬墓志

宋琬墓志出土与莱阳市西古城村北,该墓志为宋琬迁葬时与其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志。宋琬墓志由二通石组成,花岗岩石质,志额石横长75厘米、竖高73.5厘米、厚18厘米,篆书竖五行、行三字,计25字。文云:“皇清赐进士通议大夫四川按察司使加一级荔裳宋公墓志铭”。志文石横长80.5厘米、竖高78厘米、厚11.5厘米,正楷书竖36行,总计1469字。

宋琬集“二王书法”《二妙轩碑》杜诗石刻,宋玉叔集杜少陵流寓诗全四卷拓片54张。

《二妙轩碑》是清初大诗人宋婉主持镌刻的杜甫流寓诗碑,原碑立于天水市玉泉观内,长1516厘米,高24厘米,由34刻石组成。此碑上摹刻的诗,是诗圣杜甫的顶峰之作,后人称为陇右诗六十首,堪称绝妙好诗;字是从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大作中精心选择而得,也是绝妙好字,故世人称之为二妙轩碑。

《二妙轩碑》摹刻精到,布置巧妙,兰州张正言、张正心的刻工妙绝天下,有口皆碑;《二妙轩碑》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采集晋人法书,又旁求古人名迹镌刻而成。全碑以行书为主,间以正楷、行草、章草、草书等,风格多样,蔚为壮观。

书史上历来推崇唐怀仁集晋王羲之书《圣教序》,但《二妙轩碑》其艺术成就当不下于此碑。前者整饬、典雅,后者潇洒、空灵,更能体现王书风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