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书法的人必须知道的几种法帖
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著名法帖,可称集书法之大成。宋太宗赵光义于淳化三年(992),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宝,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刻在枣木版上,汇成我国第一部大型法帖。因完成于北宋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又因版藏禁中,仅赐贵近大臣,亦称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阁帖分为十卷。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和诸家的篆、隶、草、行、楷各体,选入唐以前百家的书法,如张芝、钟繇、索靖和欧、褚、颜、柳等人的作品。后五卷是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璞玉浑金,字字珠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
淳化阁帖,刻成不久即毁于火。从宋至明转相传摩,不下数十家,玉石杂糅,真贋难辨。其中,明朝肃王府在兰州翻刻的版本,从宋刻本摩成,世称“肃府本”或“兰州本”。是现存时代较早,摹刻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
大观帖
宋大观(1107——1110)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故,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汇次,重为摹刻,命蔡京主其事。此帖刻于宋大观三年(1109),便有大观帖之称。因刻石置于太清楼,所以也叫“太清楼帖”。
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灭亡,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甚少。至明清时代,更是流传甚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宝晋斋法帖
宝晋斋为米芾的斋号。因为他收藏了三位晋朝名流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而得名。米芾于1101年得到蔡京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以后,将书房命名为宝晋斋。
崇宁三年(1104)米芾把这三人的书迹让人摹刻上石。可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后葛祐之根据兵火前的善本重新摹刻。再后来一个叫曹文格的人又进行摹刻。《宝晋斋法帖》于宋咸淳四年(1268)由无为通判曹文格所摩勒,是宋代刻拓的一部重要法帖。特别是其第三卷和第五卷的《晋王右军羲之书》中,有许多是《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未收入的王羲之的墨迹。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乾隆在此珍藏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遂以此为名。后乾隆皇帝敕令朝臣编刻《三稀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当然包括这三部珍希。
《二妙轩碑》
《二妙轩碑》是清初大诗人宋婉主持镌刻的杜甫留寓诗碑。原碑立于天水市玉泉观内,长1516厘米,高24厘米,由34块刻石组成。此碑上摹刻的诗,是诗圣杜甫的顶峰之作,后人称为陇右诗60首,堪称绝妙好诗;字是从王羲之书圣的书法大作中精心所集而得,也是绝妙好字,所以世人称之为二妙轩碑。
《二妙轩碑》摹刻精到,布置巧妙。兰州张正言、张正心兄弟的刻工妙绝天下,有口皆碑。此碑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采集晋人法书,又旁求古人名迹镌刻而成。全碑以行书为主,间以正楷、行草、章草、草书等,风格多样,蔚为壮观。
二玄社
二玄社位于日本东京。初创于1953年,专门从事书法类图书的出版。1958年开始发行《书迹名品丛刊》全208册,对书坛影响极其深远。
七十年代初,为了满足海内外学人和艺术家的愿望,台北故宫博物院委托日本二玄社,独家仿真复制书法名作四十多件。二玄社的高超的复制技术加上独特的名贵纸绢,制作出非常逼真精美的复制品。
书画界人士认为,这些复制品已胜过原作。专家们评价说,这些复制品的问世,弥补了历史的遗憾。书画大师启功曾说:“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原作多已损坏,至少色彩灰暗,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这些复制品都恢复了原作最初的色泽,简直整旧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