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壁画——北凉
补充知识①:西域晕染法
一、268窟
内景
窟顶平棋图案
西壁龛内佛
男供养人
女供养人
二、272窟
内景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佛背光图案
注意:将上图放大了看,会发现这些自在翱翔于佛背光里的飞天们——颈上、腕上的配饰似乎涂有一层闪闪发光、犹如白色荧光粉的颜料,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想象在光线很少的窟内,这一道道、一圈圈的白色光带,该是如何炫目。
这里的启示是:无论在多么暗淡、枯寂的环境里,对于大德高行者(如神佛、古圣贤等),自身就能放射出赫赫光焰,照亮周遭环境,化育无限生机。
另:关于敦煌颜料问题,将来会为大家介绍更多,此处只简单提几句:
据专门拍摄敦煌的研究人员介绍,“有些壁画上涂抹了一些发出闪光的云母片,这是打灯也没法捕捉到的”。
(在以后各窟的连载中,会提到敦煌一些壁画上的主尊人物配饰,所用颜料是珍贵无比的“蛤粉”(也称蛤白,千年的蛤蚌壳磨成的颜料,能使远古的壁画鲜艳如初、莹润如珍珠)
听法菩萨
听法菩萨
“供养菩萨”的称呼,并不是来源于佛教典籍,凡是在故事画、经变画、说法图之外,所画的呈礼佛和供养之状的而又没有具体名号的菩萨均称之为“供养菩萨”。敦煌壁画中的供养菩萨与敦煌壁画同始同终,从北凉到元代的洞窟内这一形象随处可见。其静时的姿态主要有坐、跪、胡跪三种;手中经常持有花或供器,也有双手合十的;还有的供养菩萨画成舞蹈或奏乐的状态,总之造型各异,姿态万千。
此窟供养菩萨的姿态有持花、徒手或坐或跪于莲台之上,并都作舞蹈状,以表示听佛说法时产生的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其特点是40个小菩萨的舞姿竟无一雷同,从而保留下来了古代的四十个舞蹈动作。由于日久年深,人物身上的晕染、线条都发生了变色反应,使其更显得粗犷豪放。
这些婀娜多姿的供养菩萨引起了普遍的猜测:多数人认为她们是在表演印度的舞蹈;一些人认为她们是在炼气功,被称为敦煌脐密功;还有人认为她们的招式更像武术,所描绘的是一本印度武功密笈。众说纷纭,她们到底代表什么,仍是一个谜。
听法菩萨
此画绘有上下四排20身小菩萨。每位菩萨表情不一,均作坐姿,手臂、手、腰和脚的动作都作舞蹈姿态,体现了听佛说法时欢欣热烈的场面。各身菩萨姿势优美,动态无一类同,绶带的飘动穿插,使相互间气韵贯通,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菩萨的姿态多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被认为具有印度舞蹈风格。
全画设色以单纯的土红为底色,人物则以石绿、石青、白色为主,用褐色勾勒人物结构轮廓,稍加晕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隆起的部位,呈现出立体的效果,这是西域画的「凹凸」之法。色调热烈明快,颇具敦煌早期石窟艺术的特色。
听法菩萨(局部)
说法图
说法图
此窟顶藻井浮塑莲花火焰飞天图案,四坡绘有千佛和飞天等。
千佛以白、青、绿等冷色调绘制,五组交替出现,形成极具装饰性的道道色光,表现了“佛佛相依,光光相接”的意境。
千佛上面一层是环窟飞天:飞天(上图是窟顶北坡)在天花中飞翔,群色白、赭、黑、绿相间,巾带飞舞,形成浓厚的装饰趣味。飞天面椭圆,大眼,小嘴,额上点吉祥痣,与印度民俗很像。面部呈现的黑鼻黑眼圈是晕染变色的结果。飞天双腿伸展、衣裙飞扬,极具动感。
飞天再上面一层,在四壁和窟顶连接处,绘穹窿宫楼,内有天宫伎乐在演奏横笛、琵琶、腰鼓和海螺等乐器(见下图)。
窟顶
上图:环绕洞窟顶部的天宫伎乐
窟顶四坡绘凹凸性天宫栏墙,内绘圆拱形建筑,每一建筑内立一位乐伎。共绘有天宫乐伎23位,有的似踏歌起舞,有的演奏乐器,乐器包括琵琶、横笛、竖笛、腰鼓、海螺。
窟顶正中是“覆斗顶藻井”:
覆斗顶,又称倒斗顶,此类顶部中心与四个坡面形成的空间,类似于将中国古代盛粮食用的斗倒扣过来,故称覆斗。顶部最中心凹入部分呈方形,被称为藻井,古人于此处模仿井口,并绘以莲花海藻类水生植物,取以水克火之意。这种洞窟最早出现于莫高窟北凉时期,隋唐洞窟多是这种形式。覆斗顶洞窟内空间宽敞明亮,适于聚众讲经和瞻仰礼拜。因此在石窟修建过程中,从北凉到元代一直被大量采用,是莫高窟中最多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石窟空间形式。
窟顶中央藻井图案
北凉-272窟窟顶-藻井正中图案【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50
这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藻井图案。藻井为三重方井套叠,方井边框为泥质浮塑,向上凹进。方井中的绿色区域表示莲池,正中央是一朵状如车轮的大莲花。红色边框上,绘有几种纹样,共包括:云气纹、单叶忍冬连续纹、四叶连续忍冬纹,白色地绘双叶波状忍冬纹、双叶交茎套联忍冬纹。藻井外层四角,绘有飞天、摩尼宝。
天宫伎乐及飞天
天宫伎乐
补充解释:摩尼宝
摩尼宝珠,梵语cinta^-maN!i 之意译。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
摩尼宝是由火焰和宝物组成:宝物由五个宝以三、二、一的梯形组成,并以黄、青、红为三,紫、绿为二,青为一的颜色排列。在五宝周围是向上燃烧的火红的火焰,将宝围在中心,下方为莲座。
相传五宝能放射万丈光芒,普照须弥山四大部洲的所有贫苦众生,能解除他们的贫困和痛苦。暗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宝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关于此宝珠之出处,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之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
摩尼宝
三、275窟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西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扬掌交脚坐狮子座上。
第275窟与牺牲精神
莫高窟第275窟建成于北凉,位于九层楼以北,与第272窟相连。甬道接主室,主室纵长方形,盝顶。西壁塑交脚弥勒菩萨一身。南北壁上部各开两个阙形龛和一个双树龛,龛内分别塑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塑像体魄强健,比例适度,神态自然,恬静超俗。西壁围绕塑像绘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南壁中部画佛传故事:太子出游四门,看到世间生老病死,决心出家修道等情节,壁下部画供养菩萨及垂幔;北壁中部画佛本生故事,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等情节;画面突出主要人物,构图简洁紧凑,壁下部画男供养人;东壁门两侧画观音变及女供养人,门上画说法图;窟顶四坡为宋画飞天和千佛。北宋年间窟中加一墙,将窟分为前、后两室,九十年代初将此墙搬移。
北凉-275窟西壁-殿堂窟
此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
南北两壁上部的阙形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象征。阙,常见于中国古代标志性建筑群前两侧,所谓“阙者缺也,中间阙然为道”。阙是一种带有观望与军事作用,与“观”类似的建筑。阙形龛是在两龛之间加上殿顶,来代表天上的宫阙,借以表现佛教天宫的样式。龛中塑菩萨,或交脚,或思惟,他们都应属于“补处菩萨”,即佛的候补,降世之前均在考虑将来如何成佛的问题。
西壁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塑狮子。南北壁上层各开三龛,内塑交脚菩萨,其中四龛为阙形龛,象征兜率天宫。龛下南壁为佛传出四门图,北壁为本生故事联幅画。莫高窟现存故事画最早者即上述各画图。
北凉-275窟西壁-交脚菩萨
上图赏析:交脚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戴宝冠,冠上浮塑化佛,面相丰圆,神态恬静,一手作与愿印,一手残损,上身半裸,束羊肠裙,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后有头光和三角靠背。
此窟主尊,位于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头部略有重妆,双手残损。此塑像高3.34米,头戴化佛三珠宝冠,发披两肩,右手置膝作与愿印,左手已残,颈饰贴花镶宝的项圈及璎珞,上身袒裸,胸挂璎珞,肩披大巾,腰束翻边羊肠大裙,衣褶贴泥条隆起,加阴刻衣纹线。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隆鼻直通额际,眉长圆眼,上唇较厚,下唇作半圆状,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比较高大的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凝静,威严肃穆,造型概括稳定,比例均称,色彩明快单纯,手法简朴。其造型风格及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胁侍菩萨
供养菩萨
胁侍菩萨(局部)
北凉-275窟西壁北侧-交脚菩萨右下侧胁侍菩萨2特写
出游四门
伎乐
飞天
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毗楞竭梨王本生(右下角:惊恐的劳度叉,以手托腮遮脸)
佛经故事:毗楞王身斫千钉
上图画面右下角是:惊恐的劳度叉,以手托腮遮脸,惊恐万状。与从容舍身、安详镇定的国王相比,反衬出其小人猥琐之状。(另一说这是蹲在国王身边伤心流泪的侍者或亲眷)。
毗楞王身斫千钉、宝灯王求法燃千灯、尸毗王割肉救逃鸽、月光王以头施人等本生故事画都是单幅画,而且画面简单,除了画面上方的飞天外一般只有三个人物。这些人物造型粗犷,神态却又生动,其衣冠服饰与菩萨、飞天相近,离现实很远,世俗人物步入了佛国世界。毗楞王、宝灯王、尸毗王等国王皆头戴印度式宝冠,头后衬托着神的灵光圈,肩披波斯长帛巾,上身赤裸,腰裹长裙;月光王以头施人中的大臣大月也着此装;钉千钉、燃千灯,割肉的婆罗门徒亦同,但前两位不戴宝冠;即使蹲在国王身边伤心流泪的侍者或亲眷也是袒露胸膛,头后衬托着神光,如毗楞王边上的一小人。
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临摹】
佛经故事:虔阇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
虔阇尼婆梨王为人正直,喜好正法,向全国发布命令寻求能讲说正法之人。劳度叉应召愿为其说一偈语,但要求国王必须在自己身上剜一千个洞点燃千灯。大臣属民都劝国王不要这样做,国王却毫无惧色,为听闻法语果然身燃千灯。佛教护法神帝释天被其诚心感动,最后使国王身体恢复如前。
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尸毘王本生
佛经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
尸毗王善良,喜欢佛法,想普救众生苦难。帝释天和毗首羯摩变成鹰和鸽子,想考验他的志向。鹰紧追鸽子,鸽子逃到尸毗王的面前以求保护。鹰逼尸毗王说,如果你不把鸽子给我,我也会饿死;尸毗王为了保护两条生命,只好割自己身上的肉给鹰吃以救鸽子。老鹰要求割下来的肉必须与鸽子肉重量相同,并设天平称量。可是,尸毗王快要割尽了自己身上的肉仍不够鸽子的重量,但他为了表示诚意,举身坐上了秤盘。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一时间天地震动,帝释天恢复了原形,以神力使尸毗王身体恢复了原状。
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月光王施头
佛经故事:月光王施头
月光王仁明慈悲,救济贫困,爱民如子。有一毗摩斯那王,很妒忌他,悬赏找能取月光王头的人。外道劳度叉应募,来到月光王面前,向月光王乞头。月光王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应允,并说过去已经布施过999颗头,再施一次就满一千了。于是他将头发系在树枝上,让劳度叉砍头。
北凉-275窟北壁-佛经故事三组一览【临摹】
富迦罗拔城,有一名叫快目王的国王,眼睛明亮,心地慈祥,喜好施舍,得到众人的赞扬。他属下有一小国国王名叫波罗陀跋弥,天生傲慢,从不服从快目王的命令;快目王派兵讨伐,波罗陀跋弥为了逃避惩罚,派一盲婆罗门去要快目王的眼睛。快目王十分高兴,说用这双眼睛进行布施,可以求得佛无上一切智眼,遂令部下将自己的眼睛剜下布施给婆罗门。
快目王施眼本生,为联幅画的第五幅,
此处壁画损坏较为严重,仅能隐约看见王者端坐,面前有一人刺国王的眼睛(见上图最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