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梅 ‖ 宫毯——古城深巷的东方艺术
他把丝线缠绕在相邻的两根经线上,前后打结,右手拿刀轻割线头……敏捷而灵动中有着精致的超然洒脱,整个过程不过发生在瞬间,而正是这样无数瞬间的叠加织就了世间大美——绚烂、华丽、典雅而高贵的宫毯。
它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艺术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图样华美,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因此得名。
早在乾隆年间,它就跻身于宫廷上等藏品,与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和京绣并称为“燕京八绝”。2010年,国务院将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白居易亦有诗云:“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可谓将宫毯奢华之美,柔温之态抒发殆尽,令人无限感怀。
繁杂工序织出东方尤物
相对于机制地毯,宫毯采用全手工操作,先要备置经线纬线,一般多用棉线,经线16股,粗纬线32股,细纬线4股;毯的弹性、光泽、手感、毯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羊毛的质量,对羊毛的要求很高,必须纤维长、较粗、毛色光亮、弹性好、卷曲度小。地毯大厂有自己专属的毛纺车间。选择好上等的优质羊毛,车间进行加工;之后是染色阶段,1914年以前全部是植物染色,它的主要特点是经久耐用,永不褪色,多次洗涤,色泽如新;彩稿是由图案设计师根据地毯图案的构图规律、纹样造型和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色彩的爱好进行设计,设计好之后进行样稿放大和组色;织毯是手工毯的主要工序,费工时,劳动强度大。一平米的宫毯要编十万多个八字扣,一个熟练的匠人加班加点干十天才能完成。毯的道数越高,打结数就越多,每天织就的毯面就越少,一块毯子平均需要十几个人合力才能完成,很多匠人一生最多掌握一两道工序,这也是宫毯价值高的主要原因。
织毯的主要过程是:挂经线,将经线挂在机梁上,使其长、宽、密度符合工艺要求。打底子,就是沿经线方向,先织出一英寸多宽的底子,起到固定地毯宽度,保持经线密度均匀,使绒毛纱结不致脱落的作用。画样,就是将蓝图上的图案描画在经线上。打结编织,将毛纱拴在经线上叫打结,过粗纬,砸平,过細纬,砸紧。剪荒毛,将线头剪掉。平、片、剪,毯完工后送到平毯车间进行平活,使毯面完整,叫做“平”,用剪刀把主花周围剪成斜坡状,使主花突出,更具立体感,叫做“片”,用剪刀将花纹和大地部分不同颜色的分界处剪出一条細沟,使花纹图案清晰,栩栩如生,叫做“剪”。洗毯,就是用化学水清洗毯子,可以起到清洁、防虫、增加毯面光泽的作用。洗完烘干后的毯子图案会模糊,需要再剪一次,通常叫做“掏沟”。最后,对成品进行清理、修整、打底穗。这样,一块融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为一体的美物诞生了。它尊贵典雅,构图精美,层次分明,朱红、明黄、粉紫等中国色彩惊绝天下,它蕴藏的文化和智慧令人唏嘘不已,它以其艳而不俗的外表和深沉厚重的内涵伫立于世,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经典图案尽展中华文明
宫毯的图案吸收了我国历代最优秀的装饰纹样的精华,经过无数匠人的精心构思,反复钻研,将中国的民族艺术和传统地毯图案相融。唐凤纹,取材于西安碑林唐代石碑上的装饰纹,古典唯美,平稳大气;青铜器纹,中国青铜器的兴盛包括夏、商、周及战国早期,青铜器纹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社会活动场面,包含着丰富有趣的图腾文化和对历史的纪实。主要包括:龙、凤、鸟、兽纹、雷纹、篆字纹,还有反应古人渔、猎 、驯养、耕种等劳动场面的纹样;画像纹,取材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秦汉时代的石刻、砖刻、瓦当纹样,有车马、狩猎、杂技、农耕等生活纹样和各种动、静态的动物装饰纹;花鸟纹,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绘画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工笔花鸟,生动逼真,构图精致,造型典雅;锦绣纹,取材于明清瓷器。
这些基本纹样彰显着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情趣,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五福捧寿纹,在一个圆形篆书“寿”字周围,均匀围绕五只蝙蝠。“寿”是汉字的“延年益寿”之意,“蝠”与“福”同音,谐其音取其意,“五福”则被解释为: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古瓶内插如意寓意为“平安如意”,纹样葫芦藤蔓寓意为“子孙万代”,因葫芦多子,藤蔓谐其“万”音……其他的风景故事图,至今常用的有“踏血寻梅”“俞伯牙抚琴遇知音”等,彰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时期汉文帝时代的丝绸、麻制品、漆器、玉器、铜器等重要文物。宫毯匠人随即在1973年首次画出了古纹饰图案,有“云气怪兽纹”“云气天鹿纹”“云气奇善纹”“云龙纹”“龙虎斗”,这些古雅、大气、唯美的图案都是根据马王堆出土的“龙纹”和“云绣”“长寿绣”“茱萸绣”综合设计的,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神秘而悠远的气息。这些织工怀着最纯朴的心思与感情,用传统的手工创作着最原始的作品,用简单的抑或复杂的图形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用无数个瞬间、无穷次反复定格了美好和永恒。
古城深巷惊现燕京之绝
这座坐落于河北省文安县一个偏远小镇的宫毯展馆,铜色的招牌、仿古的褐色屋顶彰显着主人不俗的艺术修养。踏入展馆,旋即进入了一个精致的艺术殿堂,满地皆是毯、一墙皆是景、满眼全是画!那些玄妙的花纹、绚丽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细致的做工,让人如此真切地体会到一种艺术的温暖、永恒的美丽。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悠然无语,却散发出一种气场,与欣赏者完成心灵的共鸣;你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而亲切的交流,这里面有文化,有生活,有土地,有自然,有意念,它把这些沉淀下来,物化成一种外在的精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和沉默,所谓大美亦不过如此吧。
它的主人就是宫毯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周子华。他温和沉敛的性情中有一种精致的匠人情怀。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宫毯制作技艺,中学毕业后师承宫毯技艺第四代传人赵法成,五十年如一日,累尽半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融入了宫毯艺术。即便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县乃至全国的制毯厂纷纷倒闭,技师大量流失,效益日益滑坡,甚至到了维持生计亦是艰辛,他依然咬牙坚持,招不来工人,就带着妻儿一起织毯,这个在古洼中成长起来的男子,自有一种坚韧隐忍的气度。
他说:“做毯没有任何诀窍,就是坐着,一个结一个结地打出来。”所谓匠人者,甘愿受、喜欢做、毕一生、唯一物,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难以在浮躁和喧嚣中隽永,只有倍受寂寞的匠人,才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让它们具备了温暖和深刻的内涵、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文之美。
中国物件上散发出来的精致美感与宁静的超然,是最高境界的奢华,是宫毯,亦是匠人。
推荐阅读:
刘雨梅‖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文安画家杨雨来的丹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