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特稿】麻栗坡——记录中国战争的一部凝固史书

麻栗坡,位于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诞生英雄的热土,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出自新石器时代麻栗坡先人之手的大王岩崖画,古老的营盘石碉,充满历史沧桑的古丝路驿道,以及抗法援越、抗日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震惊中外的中越边境战争……尤如一部凝固了的史书,记录下边关的风雨历程。

麻栗坡——记录中国战争的一部凝固史书

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营盘和石碉,如今已掩映在青山绿野之中,这些古老的军事建筑,尤如一部凝固了的史书,记录下边关的风雨历程,透视出了边关沃土的神圣与神奇。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边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压迫和反抗外敌入侵战争的惨烈。

百年营盘石碉

麻栗坡多山,在延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高高的山峰上,到处分布着用石头构筑的坚固石墙,在这些酷似长城的石墙里,还筑有大小不一的堡垒,无论石墙还是堡垒,四周都设有大大小小的了望射击孔。

这些古老的军事建筑,在民间称为营盘,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无论风雨怎样侵蚀,它始终矗立在边关。

这些营盘有的是边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而建,有的是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云南大理回族首领杜文秀起兵反抗清政府统治者,为与清政府军相区别,所使用旗帜一律是白色。杜文秀高举反清大旗后,各族人民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连连取得胜利。

时值文山地区持续旱灾,饥荒遍地,对清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深恶痛绝,加之各地恶霸地主豪绅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矛盾不断恶化。在杜文秀的影响下,文山地区爆发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农民起义,他们打着“白旗”,与开化府知府李光灿,开广镇总兵、旗人巴哈布组织的“红旗”武装进行斗争,史称“红白旗斗争”。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中越边境地区旱灾肆虐,饥荒四起,各民族间的矛盾不断引发,一些地霸豪绅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地霸武装,以头缠红巾为标志,自称“红旗”。他们勾结越南地方土豪企图赶走参加过“白旗”起义的苗民,激起苗民强烈的反抗,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迅速团结起来,一场反抗统治阶级压迫与剥削的起义斗争爆发,斗争双方纷纷在各自的营地构筑大大小小的营盘,展开激烈的战斗,时间长达十余年,使各民族百姓遭受一场浩劫。

对这场斗争,民间有家谱这样描述:“……自遭兵弱之后,凡我乡里亲族逃亡者十有八九。兵戈既息,岁属甲子,又灾遭饥谨,所食者野菜山粮,人吃人血,饿死者尸骨遍野,道路皆盈。四境鸡犬不闻,遍地之荆棘丛生,诚为荒凉寂寞之区,正所谓鬼哭神嚎之日……”

经考证,今天人们看到的营盘,就是当年“红白旗斗争”的产物,营盘建筑群最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是董干地区,代表性的有董干营盘、董浪营盘、兴隆湾营盘、花地坪营盘、半坡营盘、桃子坪营盘等。

走进一个又一个营盘,眼前的堡垒静静的矗立着,虽然经过两百多年风雨的侵蚀,但堡垒上的石条完好无损,整齐划一,没有一点风化的痕迹。看着一个个了望射击孔,会让人的心灵产生巨大震撼,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也很粗糙。但是,每个孔对着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路口、关隘。

站在营盘最高处,山风带来的凉爽,十分惬意。四周的群山一浪一浪向前延伸,近的清晰,远的蒙胧,气势磅礴,边关神奇瑰丽的风光扑面而来。

置身营盘,遐思万千,这些古老的军事建筑,其实就是一部部凝固了的历史典藏,它记录下的,不仅是边关厚重的风雨历程,还透视出了边关的神圣与神奇!

营盘不仅是文化古迹,还是边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作为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古战场,猛硐营盘山更似一座历史丰碑!

猛硐营盘山位于猛硐乡昆脑村南面的国境线上,海拔1983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峰耸立,坡高崖陡,地势险峻。清光绪年间(公元1883——1885年),猛硐地区民族英雄项崇周率苗、壮、瑶、汉等各族人民抗击法国殖民军的入侵,利用营盘山与法国殖民军展开激战,多次将侵略军赶出国门。

风雨云盘,给人们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

而雄伟壮观的马达石雕,静静地躺在时间深处,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沧桑,让后人去感受它经历的一切……

马达石碉位于现大坪镇马达村公所荒田村后山,山虽不高,但一峰独立,傲视群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马达石碉高5.63米,壁厚1米,石碉内部直径4.18米,外形似圆筒状,内分上下两层,设枪炮眼9孔,东西各设一门进出,碉顶有香炉一个,直径40公分,石碉背西朝东,西面为8米高的悬崖,东南北三面挖有3米多深的双重壕沟,易守难攻。石碉用巨型方石砌成,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默默地屹立在山头,见证着人世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马达石碉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时值游匪杨三、杜二率众匪徒300余人,在大坪街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清军续备营管带龙济光带兵到大坪进行围剿,驻扎在马达一带,遂在这个山头上修建了这座石碉,以防堵匪患。

麻栗坡,不仅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要塞,在清光绪年间发生的中法战争中,云贵总督岑毓美奉清朝政府之命,率滇军100个营5万余人从麻栗坡等地进入越南宣光一带,与法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入越抗法绿营军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安南),战火烧到家门口。次年8月26日,清政府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开始。

云贵总督岑毓美奉清朝政府之命,率滇军100个营5万余人从麻栗坡、河口等地进入越南,史称“绿营军”。其中记名提督吴永安与何秀林率30个营,分别从麻栗坡地区猛硐、都竜、董干、田蓬等地出境,开进越南河阳(今河江)、宣光一带与法军作战,开化府征调精壮乡练1000余名,以壮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军”随军出征,与桂军、黑旗军联合抗击法军。

宣光是越南北圻(北方)中部的重镇,水陆交通枢纽。陆路经河阳可通云南,出高平直达广西,走太原可到谅山,水路顺流而下,入红河直抵河内。清军占领了宣光,进而可攻河内。因此,宣光成了中、法两军力争的一个重要据点。

宣光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筑有石墙。城内石山耸峙,山上设铁炮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军、越南仆从军、附庸军以城池为核心,在城周扎营设寨,极力扼守。

清军兵分两路进攻宣光。一路由刘永福率黑旗军、张世荣率滇军先后占领宣光外围,切断宣光法军的对外联系。另一路由记名总兵覃修纲、记名提督吴永安等率部攻占夏和、锦溪、清波等地,近逼临洮,威胁兴化、山西,以牵制河内法军,继而包围了宣光。

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月26日开始,清军开始对宣光之敌发起进攻,到30日晚,清军在宣光城外围共歼敌500余人,城外敌垒遂被荡平。将法军困在孤城内,清军各营兵逼城下。这是滇军、桂军、黑旗军联合作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正当宣光之敌处在垂危之时,广西东线清军却被法军击败,全线溃退。2月13日,法军占领谅山直逼中越边境。岑毓英遂令各军撤围宣光,西线清军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

宣光撤围后,增援的法军4000多人乘机在3月23日包围了在越南临洮府的滇军。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李应珍率部伏垒坚守临洮,覃修纲率以精锐驰援,歼灭法军600多人并乘胜克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十数州县,史称“临洮大捷”。

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在镇南关、宣光、临洮等战役中,挫败法国殖民主义的嚣张气焰,法军伤亡惨重,消息传至巴黎后震撼全国,法国民怨沸腾,法国总理茹费理因此宣布下台。

战事大捷,但快马传书不敌法军的现代通讯。战败者反向清政府施压,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谈判。并于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中法战争结束。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最终被葬送。

对于麻栗坡来说,似乎离抗日战争的战场很遥远,其实不然,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遍越南直逼中越边境,欲与已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华北、中原大地的日军形成合围之势时,原属抗战大后方的云南,一夜之间变成了抗战的前沿,麻栗坡成了抗战前沿的前哨。

抗日烽火燃边关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的枪炮声在卢沟桥响起,这一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

1940年5月,日军两万余人从越南海防登陆,法军不战而降。日军全面占领越南,并屯兵中越边境,修筑工事,炮击麻栗坡边境地区居民,伺机从这里打开突破口进入云南,欲与已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华北、中原大地的日军形成合围之势。

此后,日军飞机在云南上空频频出现,蒙自遭轰炸、昆明遭轰炸、滇越铁路遭轰炸……云南各地遭受日军轰炸的消息不断。从越南起飞的日军飞机不时从麻栗坡上空掠过。1940年2月3日,36架日军飞机飞越麻栗坡上空对西畴、马关县城等进行疯狂轰炸,麻栗坡街顿时一片慌乱,对外交通断绝。

麻栗坡防线告急!滇东南防线告急!

滇黔绥靖公署调集滇军广富独立营到麻栗坡、马关、富宁一线构筑工事,营长李匡时率领的第一营到麻栗坡驻防,组织民工民夫配合专程到麻栗坡进行破坏任务的工兵营,把中越边境大小通道、桥梁全部炸毁,以阻止日军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向麻栗坡推进。

接踵而至的,是麻栗坡物资紧缺,物价飞涨,民国政府发出的金圆劵、关金票一日数变,上午还可以买一升米的钱,下午就只能买到一个豆沙粑。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格局的变化,原属抗战大后方的云南,一夜之间变成了抗战的最前沿,麻栗坡成了抗战前沿的前哨。日军飞机从越南嘉陵机场起飞,不断对蒙自、文山、马关、西畴、富宁、广南等滇东南城镇及省会城市昆明进行狂轰滥炸。

1941年秋,美国志愿空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陈纳德飞虎队)援助中国对日作战,基地设在昆明,在麻栗坡街设置一个9人的谍报组,不分白天黑夜不断向美军发送情报。

1942年冬,一架轰炸昆明的日军飞机,遭遇驻昆明美军陈纳德“飞虎队”一路追击,从昆明追赶到蒙自时,被蒙自驻军用高射炮击中,飞机拖着浓烟逃窜到麻栗坡南油乡上空时,迷航撞击麻栗山坠毁,6名机组人员全部死亡。

1942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欧洲战场上的盟军节节胜利,日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士气也受挫,并最终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滇军卢汉以第一方面军司令身份,于1945年9月中旬奉命率领20万人的军队,分别从麻栗坡、马关、富宁等地出国,抵达越南日军受降集结地接受日军投降。9月26日,中国军队在越南河内总督府举行受降仪式,日军38军土桥勇逸中将代表日军第38军、第21师团、22师团、第34独立旅团在投降书上签字。土桥勇逸等100余名军官,经中方战争罪犯调查委员会调查及同盟国美、英、法各方提取名单验证,列为战争罪犯押解到广州审讯,其余官兵29802人,全部被遣送回日本本土。

在越南正处于抗击法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最艰难的时期,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志明徒步17天,穿越丛林来到中国求援。中共中央指派陈庚大将前往越南,帮助指挥越南北部战役的战斗。陈庚大将当年就是从麻栗坡经船头出境进入越南。

陈庚大将过船头

1950年1月,越南正处于抗击法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艰难时期,越共中央总书记、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徒步17天穿越丛林,乔妆打扮秘密来到中国,请求中国政府对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给予大力支持。

在北京,胡志明主席先后会见了刘少奇、周恩来及刚从苏联访问回国的毛泽东主席。特别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派一名懂政治、军事的将领到越南帮助指挥作战,中共中央同意支援,并指派陈庚大将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事关越南北部战役胜败的任务。

7月7日,受命于中央的陈庚大将,带领一支由政治、军事、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外加一个警卫连的队伍,从昆明出发乘坐小火车到开远,又转为步行取道麻栗坡前往越南。

时值雨季,道路泞滑,一路走走停停,有时又因山洪暴发或道路垮塌不得不绕道前行,再加上陈庚大将腿伤复发,所备的坐骑也不能久骑,所经地点又须保秘。7月19日下午1点多钟,陈庚率领军事顾问团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麻栗坡,在麻栗坡驻扎期间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早在接到上级通知之后,麻栗坡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就从公安部队中抽调精兵强将,化妆成一般老百姓,在各街道、出入路口秘密监视,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为掩人耳目,军事顾问团人员在来到麻栗坡的途中,就换成越南部队军装,他们的真实身份只有市委、市人委少数领导知道,并对外称他们是中国帮助培训的越南部队。

7月20日上午,陈庚率领军事顾问团离开麻栗坡从船头进入越南,与先期到达的政治代表、军事代表韦国清等同志会合。几天后共同与胡志明主席和国防部部长武元甲见面研究越南北方战役事宜。

陈庚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结合越南官兵的政治思想、军事素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法军占领的据点情况,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陈庚大将提出先打法军兵力较弱的东溪、七溪、溪山,然后再打法军重兵把守的高平。胡志明主席和武元甲部长采纳陈庚的方案后,指挥部队于9月16日开始,向东溪法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于9月18日8时全歼东溪守敌27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物资,越军士气大振,后又逐一端掉其他两个据点。

10月7日,越军趁胜攻击,又全歼法军高平据点萨克东兵团,萨克东本人及高平省长均被生擒。在越南北方战役中,共歼敌8000余人,解放了中越边境沿线大部分城镇,法军势力范围被推回到内陆,越北地区的胜利,为越南抗法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不久的越南,随后又遭到美国列强的践踏,在其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果断作出出兵越南,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决定。在3年时间里,麻栗坡县共接待过往援越部队30437万多人;为援越部队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

跨越国境的生命线

1964年8月5日,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然后公然出动大批飞机,对中国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国越南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国会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出兵占领越南。

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不久的越南,又处于生死危亡的关头。

中国政府于8月6日发表严正声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越南人民是中国人民亲如手足的兄弟,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救。”

当天,北京召开了声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百万人大会。

“中国将给予越南人民一切必要的物资支援,还准备在越南人民需要的时候,派遣自己的人员同越南人民共同战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可靠的后方,中国人民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甚至不惜最大的民族牺牲,竭尽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越南抗美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志明派出特使黎笋前往北京,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军。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毅然作出出兵援越的决定。

从1964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兵、铁道兵、通讯兵、海军、空军等诸兵种组成的援越队伍陆续越过边境,开赴越南战场。麻栗坡成为了援越部队途经的一条主要出入境通道。

在当时县城的有线广播里,每天播送的是“越南中华”这首歌,歌曲充满了两国同志加兄弟情谊;电影院、广场、乡村放映的电影,也是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阿福》、《椰林怒火》等影片;县文工团、中小学校还将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事迹,中越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故事编成节目进行演出,有力地增强了广大军民支援越南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让援越部队、民工和援越物资能够快速地到达越南,麻栗坡投入29000人的劳动力,改建 、扩建和修建了麻栗坡磨山至船头的44公里公路和4座桥梁,并成立支前办公室,从县级各部门抽调81人组成物资供应站,由县财办主任兼任站长,驻军部队和县商业局各派一名负责人共同筹办后勤物资,供给援越部队和民工。同时,还在麻栗坡城区和船头等地设置兵站和医院等机构,为援越过往部队、民工服务。

从1965年3月到196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援越部队及民工分批轮流从麻栗坡经船头出境,或从越南清水河经船头回国。在这期间,麻栗坡举全县之力,除在公路沿线设立茶水站、服务站、食宿站等做好接待工作外,还为援越部队调运了粮食、蔬菜、副食品等大批后勤保障物资。县级部门还组织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从砚山、广南、文山等地和县内采购调运粮食蔬菜等物资。

在3年的时间里,麻栗坡县共接待中国援越部队304次37万多人;调供粮食1400万公斤;食用油58万公斤;花生仁38万公斤;肉食298万公斤;禽蛋67万公斤;海产品42万公斤;鲜蔬菜1053万公斤;干蔬菜98万公斤;酱菜102万公斤;调味品143万公斤;香烟85万条。为援越部队、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麻栗坡边疆各族人民,为援越抗美战争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边境小城麻栗坡,也一度成为援越抗美的“国际生命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自古以来,天保就是一个命名或不命名的开放口岸,又是一个多次引起世界瞩目的重要关隘,历史上爆发的中法战争、抗日战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中越边境武装冲突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天保口岸这一军事要塞息息相关。

雷场上崛起的国际口岸

天保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走向亚太的重要通道。

追溯历史,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宋、元、明、清时代,中越商贾便用竹筏、木船、马帮等运载货物从水路、陆路出入天保,进入两国腹地。

天保口岸的所在地叫船头,海拔107米。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船头并没有名字,它只是中越两国商贾往来的通道。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国殖民军全面占领越南后,以越南北部边境为依托,窥视中国领土,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一次,法军一队人马荷枪实弹,驾船从泸江逆水而上,不料进入到今天的天保口岸所在地的盘龙河段后,发现这里河道变窄,急流汹涌,暗礁密布,令法军胆颤心惊,船行困难的法军不得不掉转船头往回走。

从那以后,人们便将这里叫做“船头”,意为停船的地方。

那时,从船头通往越南河阳(今河江市)的陆路上,来来往往响着铜铃的马帮不断,马哥头们将马鞭甩得山响,把山歌吼得地动;由船头流向河阳的水路上,漂着上上下下的木船,逆水而上时,船老大们撑着长长的竹篙,摇着桨,用力哼哧着,商人们坐在船头,悠然欣赏着沿河两岸的秀丽风光,顺水而下时,船夫们点着竹篙摆着舵,待旅行者回头时,木船已过万重山。中越两国之间的商贸活动异常活跃。

船头自古就是军事要塞。这里,关山险要,被誉为中国南疆锁钥。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国殖民军入侵中国边境时,猛硐苗族首领项崇周率领各族群众在船头地区与法军进行鏖战,将法军赶出国门。船头成了一个抗击法军的古战场。

1945年2月,已占领越南的日军向麻栗坡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击退日军。次年6月17日,驻守滇南边境的中国军队奉命从船头出境,对侵越日军展开出击作战,策应其他战场。9月10日,国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率领20万人的部队从船头出境,赴越南接受日军第38军、第21师团、独立第34旅团的缴械投降。

1965年3月到1968年3月的三年时间里,数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援越部队以及民工等,分批从麻栗坡县经船头出境参加抗美援越作战。大量援越物资和后勤保障物资经船头进入越南。船头,成了援越抗美战争中的一条“国际生命线”。

……

早在1954年3月1日,天保口岸就正式作为对越南开放的口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向越南开放陆路大口岸之一,并设立了海关监督站和边境检查站。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越边境武装冲突爆发,边境一线实行军事封锁,边贸往来终止。这期间,天保口岸于1979年1月被迫关闭,市场、机关、学校、医院、民房等基础设施在炮火硝烟中化为废墟,口岸所在地变成了一个吞噬生命的恐怖雷场。

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经过扫雷部队艰苦奋战,恐怖雷场变成了繁荣的市场。1993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天保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天保海关恢复开关。与此同时,天保边防检查站、进出口检验检疫等联检机构相继设立。

于是,昔日地雷遍地的雷场,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边贸市场。

进入21世纪后,天保口岸迎来了云南桥头堡建设等战略性发展机遇,交通、通讯、城建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国务院批准天保口岸扩大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成为云南省对越南开放的陆路国际口岸之一。

如今,人们站在天保口岸的国门前,放眼盘龙河两岸,橡胶林绿波翻涌,攀枝花、凤凰花鲜红如火;山是那么奇美,那么险峻,那么缥缈,那么悠远;水是那么柔美,不停地从犬牙交错的群山悬崖绝壁倾泻而下,如银帘似白带,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汇入盘龙河,进入越南变成泸江,投入湄公河的怀抱流向太平洋。

天保口岸这片曾经的战场废墟、恐怖雷场,如今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功能设施完善的国际大通道。它的存在,搭建起了海内外商家、旅行者足踏东南亚,走向太平洋的国际商贸旅游平台,也将成为未来麻栗坡经济、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新兴之地。   (注:文字原载《文化文山-麻栗坡》)

关注《映象老山》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