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旅游】广南壮族沙戏和“弄娅歪”


广南壮族沙戏和“弄娅歪”

文/田戈  图/ 林颂

到云南省广南县,除了能欣赏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彝族铜鼓舞外,还可以欣赏到自清光绪年间就传入广南的壮族沙戏和起源于唐朝年间的“娅弄歪”。

沙戏,自称“相依”(音译),他称“沙戏”,广南壮族沙戏主要流行在广南县北部和东部的壮族村寨中,分为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弄娅歪”则是广南壮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壮语是耍母牛舞的意思,壮族群众把牛看着是神牛,有神牛相护,有神牛耕种,就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文扇武刀演沙戏

在村中用石头木板搭个临时戏台,顶上再盖一块大布篷,一块横幕从中一隔,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就做出来了。这在广南县民间,就是沙戏演出的简易舞台了。一遇到什么节日,在广南北部和东部民间都要用唱沙戏这种形式来进行庆贺。

沙戏戏台上的横幕中画麒麟、龙凤等图案,两边挂门帘,帘上画荷花、石榴、寿星等图案;后台置条桌一张,上供“老郎神”牌位.两边放衣箱、头盔、把子等;前台置一桌二椅,文场居左,武场居右,戏师傅坐在桌后提示台词,指挥演出。

沙戏演出有“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人场”的传统表演程式。文官出场的“上引台”程式接近汉族剧种的“排朝”;武将出场的“上跳台”接近滇剧早期的“推衫子”。小姐庄重,书生文雅,大王草莽……惟小丑放荡不羁,可以唱前不礼人,入场不揖,插科打浑,任意发挥,故有“小丑出场,笑断肚肠”的说法。

广南沙戏表演

沙戏的音乐北路沙戏以“正调”为主,是从广西北路壮剧传过来的,经过北路沙戏艺人的不断加工丰富,结合本地民歌调子,发展出《侬阿妮》、《乖哥来》等曲调,委婉抒情。东路沙戏以《哎依呀》为主,也搀杂有《乖嗨咧》和广戏的《西隆》、《枝板》等曲调。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杂有少量的十字句。在本地演出,除引诗、对子、新词汇用语外,唱念皆用民族语,到其他民族地区演出则多用汉语。

沙戏的脸谱,反面人物在脸上抹几块黑白不同的颜色示其奸凶丑恶;书生、小姐浓装艳抹;小丑、奸臣白嘴白鼻;其他角色只略施粉墨,没有定型脸谱。早期沙戏还使用过赵匡胤、李逵、猪、猴等脸壳面具,现只有“加官”、“雷公”、“电母”脸壳留存。

据记载,广南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皆源于清光绪年间。早在1868年,广西西林县那劳戏班首次到广南北部的一些村寨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富宁土戏也在这个时候流传到广南东部山区,群众十分喜爱,便向村中掌权的寨老提出要求,愿意集资建立自己的戏班。

平时在本地搞法事活动的“麽公”一般都是壮族中的文化人,他们顺应群众要求,有的去外地学戏,有的则从外地请戏师来教戏,并结合本地民歌、舞蹈、说唱等艺术和“麽公”行法事、念咒语等,创造了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1875年前后,北路沙戏建立了底圩、弄追、坡佣、者卡、西松戏班,东路沙戏建立了里扣、乐贡戏班。1916年,北路又建立了普迁戏班。1957年,东路建立了板蚌戏班。这九个戏班中,有六个是“麽公”负责执掌,担任戏班班主。故有“麽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沙戏这种戏剧与巫术相结合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原来戏班中的大部分“麽公”成了编剧导演,对发展沙戏继续作出贡献,有的还参加了剧协,有的被推选为州、县政协委员。

沙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唐宋演义,有《薛仁贵征东》、《五虎平西》之类的连台大本,有根据明清话本、传奇故事移植改编的《三官堂》、《钱树》等短戏,还有根据本地区民族英雄故事和民间故事编写的如《侬智高》、《万年树》、《唤春鸟》等。还有一些剧目只有剧名,没有剧本,保留在老艺人心中,但大多已记忆不清,没法演出,此类剧目约有数十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文艺工作者通过不断的挖掘和整理,在传统的的沙戏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的元素,创作演出了民间传说故事剧《娜阿妮》和现代戏《鸭乡情》,移植演出了《墙头记》等外地剧目,总数有六十多出。

“弄娅歪”高台表演

“弄娅歪”是流传于广南县壮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弄娅歪”,壮语的意思是耍母牛舞之意。壮族群众把牛看着是神牛,有神牛耕种,就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弄娅歪”活动一般在正月的第一个属马日开始,要热闹十二天方结束,而最后一天最为隆重,要举行以“娅歪”为中心的表演活动。

“弄娅歪”传统习俗活动起源于唐朝,早期的“弄娅歪”活动是用在乞求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和女性老人的丧事上。后来逐渐发展与演变为在喜庆节日上也开展“弄娅歪”活动,如今已成为壮族人民较隆重的一项传统节庆。

“弄娅歪”高台表演

广南县者太乡一带的“弄娅歪”活动较有特色。表演时,人们着节日盛装,在村内的街道上,先后行走着花脸面具、“娅歪”、兵器、纸马舞、手巾舞、扇舞、棍棒(弄梅叮)、杂耍等表演阵容,形成气势庞大的双排长队。在锣、鼓、镲等器乐的伴奏下,边游行边表演。花脸面具在队伍之前,主要起到引路的作用,滑稽的舞蹈动作,幽默、诙谐的说唱表演,把人们带入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娅歪”由两人伴演,主要模仿牛的生活习性,表演各种动作;兵器表演有十八般兵器阵容,刚柔并进,相互形成二人对打表演,是队伍中的一个亮点;纸马表演形象、生动、活泼,把马的动作特征与舞蹈相结合;手巾舞由妇女队组成,舞蹈动作模仿日常生产、劳作,有割稻谷、打谷子、栽秧、纺纱等,动作变化多样、柔美婀娜、赋有韵味,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丰富的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壮族人民的劳作景象,也充分体现了壮族妇女的勤劳。队伍中还有扇舞、棍棒(弄梅叮)、杂耍等表演相伴,早期还有赛马活动。弄娅歪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的传统习俗活动。

整个队伍边跳边护送“娅歪”到老人厅门口的高台前,然后围着高台起舞,由寨老向“娅歪”敬酒,意为请来了神牛,妇女们便相约来给村里的老人、游行的队伍及宾客敬酒、敬糖水。随后"娅歪"在热闹的气氛中步步爬上几十米的高台,直到最顶端,摆出飞翔的动作造型,表示神牛已完成任务,飞到天宫。此时,人们便立刻燃放爆竹,意为神牛已把福送到人间,人间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弄雅歪”传统习俗活动是我州壮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鼓舞着壮族民众生产生活的信心和斗志,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实现完美的理想生活。

关注《映象老山》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