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厨房 | 夏日食:蔬菜汤

图片引用

忘了是从哪天开始做这道蔬菜汤,总之是在那一天忽然发现了储存在西红柿之中的强大鲜味。炒出红色汤汁、又加入其他食材后的蔬菜汤散发着极为鲜美的味道。像是重新认识了西红柿。

在这之前,有段时间不买这种可作水果可作蔬菜的食材了。跟时令节气无关,西红柿已越来越没有它原本的味道。生吃自不必说,就是炒蛋或做汤,也还是寡淡的。味道不怎么好,价格也并不便宜。

怎么重新买起来了呢?是夏天。大批应季蔬菜水果上市,土豆、黄瓜、西红柿、桃子、杏子……价格更便宜了,而且更加容易买到新鲜的。果实摆在货架上,仿佛因为新近摘下而格外自信,不由就会被吸引眼光。“也许可以买来吃吃看”,看着外形合心意的西红柿时想。

© 电影《小森林》夏秋篇

原来喜欢挑选形状常规、整个果实光滑、毫无瑕疵的。它们似乎趋向完美,但有着人工改良的痕迹。摆在一处的果子样貌齐整,让人感觉像是工厂的出品,缺少土地自然粗犷的力量。

提着西红柿去小卖部,店主看一眼,感叹:不能挑这样的……有些恍惚他当时是否讲了自己的见解。或者确实没有讲,或者那时不以为然。当品咂不出西红柿原本的滋味,我开始怀疑挑选方法——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然后想起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个对好吃的西红柿有研究的人: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呢?暗自揣摩,并得出“应该选择与原来截然不同的吧”这样的暂时的结论。

西红柿是包含在童年夏天中的一部分味道。夏天集市或是村里的胡同口,兜售的人会掰开一个鲜艳的果实,说:看,这个柿子起沙!家乡人习惯简称它为“柿子”,也叫“洋柿子”。果实新鲜,汁水丰富,一口下去,口感沙沙的,微微的甜和酸,浓郁而清新。泡在凉水里的洋柿子有一点沁人的凉,一口气就能吃掉一个大的。吃的时候大人在一边提醒:要小心点,那个可不好洗。弯一下腰,头往前探,免得汁水滴在身上或在咬下去时飞溅出来。

© 电影《小森林》夏秋篇

凉拌西红柿是另一道易得的美味。午睡醒来,切上一大碗西红柿,或者直接用水果刀、对着碗碟切,切下的果肉、流出的汤汁落在碗碟里。撒上白糖,甜甜酸酸。碗底的汤会一并喝得干干净净——似乎汤汁才是这一道美味的精华啊。

当自己开始烹煮,一面延续着从小熟悉的味蕾的记忆,一面在尝试食物新的做法。食物的搭配、烹煮方式里有过往个人的经验,也有听来的经验分享,或是在餐厅里品尝过的味道。还可能只是在书页上读过,但初次付诸实践的激活的素材。比如这一道蔬菜汤。它似曾相识,又是全新的发现。

家里有余剩的小米椒,切小段。

洋葱是喜欢的食材,炒熟、凉拌、做汤都好。和姜一起切丝。

西红柿切丁更好,能充分炒出汤汁。我习惯用学来的方法,对着碗碟切成小块——尽可能小吧。没有细致到给西红柿去掉外皮。

胡萝卜、木耳、火腿切丁。

茭瓜切片,再切十字刀。

娃娃菜撕下一叶一叶。外层的叶片较大,可以再撕成两半。

偏爱土豆。切块。煎到表皮金黄。

油烧热后,放小米椒、洋葱和姜丝翻炒。再放胡萝卜、木耳、火腿丁——木耳不喜欢油,激烈地发出爆裂声,有时还蹦出锅子。要小心啊。然后就该放西红柿了。翻炒,加盐,还可加一点白糖(最近做菜似乎偏爱白糖),继续翻炒,待红色汤水越来越多。此时可以加水了——因为喝汤,就多加了一些水。放入煎过的土豆块。还洒了一小把虾皮。

© 两人出品

煎过土豆再煮是新近学到的做法。味道的确更好。煎过之后,土豆更加紧致,散发油煎和本身的双重香气。而直接入水的,土豆的分子结构似乎被破坏,水分浸入,新鲜土豆的香气几乎消失不见了。

汤煮开之后放娃娃菜和茭瓜片,放金针菇等菌类也好。

调味料可以看口味。试过放黄豆酱、胡椒粉和黑胡椒粉。尝过后觉得黑胡椒和西红柿更配。可能因为黑胡椒相对温和,不会特别抢味。还放过辛拉面的辣椒料包,唔,是很不错的。

煮大概五分钟。用勺子捞一块大点的土豆,如果松软,是已经熟了。关火。厨房此时飘满食物的鲜美香气。盛一碗,开动吧。

因为蔬菜多,肉类极少,这道汤即使冷下来,依然鲜美,也不会有脂肪的冷凝和浓重的腥味。做上一锅,可以满足一天的需要。

想起在书上读到“每天的食物是一锅罗宋汤”——那是什么汤?

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了以下的介绍。

图片引用

罗宋汤是发源于乌克兰的一种浓菜汤。罗宋汤大多以甜菜为主料,常加入马铃薯、红萝卜、菠菜和牛肉块、奶油等熬煮,因此呈紫红色。有些地方以番茄为主料,甜菜为辅料。也有不加甜菜加番茄酱的橙色罗宋汤和绿色罗宋汤。

十月革命时,大批俄国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的西菜。……受原料采办以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罗宋汤。

再细读菜谱,明白了罗宋汤的做法。和蔬菜汤做法相近啊。

或者说这就是改良版的罗宋汤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