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背后的故事:罗丹的吻

这是《地狱之门》,雕塑家罗丹一生的作品。

1879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打算在塞纳河的左岸,今天奥赛博物馆的位置兴建一座装饰艺术博物馆。当时主管艺术的国务委员Edmond Turquet希望罗丹用一件大型的雕塑来装点这座博物馆的入口。

大概是想到了十五世纪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吉伯尔蒂(Lorenzo Ghiberti)为佛罗伦萨圣洗堂所设计的《天堂之门》浮雕,罗丹有了创作一件与之交相辉映的《地狱之门》的想法。

吉伯尔蒂用《天堂之门》再现了《圣经·旧约·创世纪》一书中的重要片段,而罗丹的想法则是重构大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所描绘的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和人物。

不过事与愿违,装饰艺术博物馆最终也没去成左岸,而是永久地留在了卢浮宫的西侧;至于《地狱之门》,则成为了艺术史上罕见的未完成的杰作。

事实上,在《地狱之门》初步成型之后,罗丹就不再把它当成一件亟待完成的作品,而将其视为一个实验空间,在上面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许多经典的雕塑作品都能在《地狱之门》上找到原型,比如1888年首次展出的《沉思者》,其实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完成,那就是《地狱之门》门楣正中央那个醒目的,端坐着的《神曲》作者,诗人但丁。

另一件大名鼎鼎的作品,《吻》,也是如此。

1886年以前,《吻》一直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在《地狱之门》的左下方,但最终罗丹还是认为这对甜蜜拥吻的恋人与整件作品扭曲,失控,悲怆的氛围格格不入,将它移除。但这并不影响罗丹自己对于它的喜爱,没过多久,《吻》就作为独立作品展出,征服了挑剔的巴黎观众。

《地狱之门》上所有的浮雕形象都与《神曲》有关,《吻》自然也不例外。作品里人物的原型是14世纪意大利的一对苦情恋人:弗兰切斯卡和保罗。两人的爱情故事因为但丁在《地狱篇·第五歌》中的叙述而广为人知。为了家族利益,弗兰切斯卡在一场政治婚姻中被父亲许配给了吉安乔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了丈夫的弟弟保罗,两人情投意合,很快便坠入爱河。不幸的是,吉安乔托在发现两人的恋情后,痛下杀手,结束了这对痴男怨女的生命。

故事在19世纪不断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比如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就创作了两幅这一题材的画作,描绘了提着剑的吉安乔托撞破幽会中的情人,并心生杀念的场景,明暗的对比烘托的是甜蜜背后的杀机。

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出现在了苏格兰画家威廉·戴斯的同名作品中:月夜,旷野,远山,近景中的曼陀林,弗兰切斯卡手中那本《兰斯洛传奇》,这一切都完美呈现了情人幽会该有的氛围,但是细心的你,或许会发现画面最左侧出现的那半只手,吉安乔托的手,它喻示的显然是近在咫尺的危机。

无论是安格尔还是戴斯,都从但丁的叙述中读出了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甚至被诅咒的爱情,弗兰切斯卡爱上保罗,就像兰斯洛爱上桂妮薇儿,而当圆桌骑士爱上了亚瑟王的妻子,结局自然也只能是悲剧收场。然而,在那时的罗丹眼里,故事中两人的禁忌之爱却似乎只有甜蜜。

这也许是因为《吻》,正是创作于罗丹和情人Camille Claudel热恋之时。

罗丹和卡米尔的爱情因为1988年的一部法国电影而广为人知,演员阿佳妮把一个天才女雕塑家的痴情和偏执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上,卡米尔极度依赖罗丹,在创作上,她又极力想要摆脱罗丹的阴影。这两重相互矛盾的心理撕裂了卡米尔,让她最终陷入疯狂。

电影的剧本改编自卡米尔弟弟,著名作家保罗·克洛代尔的孙女所写的传记。

正是在这位女士的努力下,人们对卡米尔的创作和生平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也越来越理解和同情这个痴情的天才,这个因为一段禁忌的爱情而一生尽毁的女人。

与之相对的,是人们对于罗丹的不解甚至敌意。事实上,罗丹从未在公开场合讳言自己对于卡米尔才华的欣赏,比如,当有批评家对卡米尔出言不逊时,罗丹捍卫说:“Je lui ai montré où trouver de l'or, maisl'or qu'elle trouve est bien à elle.”(我给她指明了哪里去找黄金,但她找到的黄金是属于她的。)至于他所作出的那个离开卡米尔的选择,当然饱受诟病,但如果你是站在与罗丹相守多年的爱人的角度,也许就会有另一番感受。爱情里本没有对错,只是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而当事人当年的真实处境,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知晓。但好在有《吻》,为我们定格了爱情中最宝贵的东西:甜蜜和冲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