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王允拒纳西凉降兵孰对孰错

  王允拒绝西凉军归降这件事不能单纯以对错而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形势以及个人性格能力才能看透这一切。

  东汉灭亡的紧箍咒

  说到东汉末年的西凉军,就绕不开羌人的问题。羌人(又叫西羌)的历史悠久,自秦开始慢慢壮大,尤其是汉武帝赶走了河西走廊的匈奴之后,羌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繁荣期。但羌人毕竟是异族,与汉族之间会存在矛盾,在东汉前期的时候西羌问题逐渐严重起来,之后东汉政权连年用兵去平叛陇西,直接掏空了国库,不得不逐年提高赋税,农民不堪重负。而东汉内部的腐败问题、外戚宦官之争、州牧制度,又将内政搞得一塌糊涂,反复欺压百姓,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也极大损耗了国力。甚至中央政权需要靠地方州牧与豪强的军队去平叛,已经说明东汉政权已经虚弱得不行了。

  但这还没完,西羌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黄巾起义之后,叛乱再次爆发,韩遂边章之乱,再次袭来。西凉兵强悍作战勇猛,打得中央军是狼狈,甚至首都都不保必须迁都。这一次次叛乱,就如同东汉政权灭亡的紧箍咒,一次次响起,一次比一次严重,直至中央政权的军事力量被消磨殆尽。

  中央朝廷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作保障,那也只有求助周边的地方势力,于是野心家们开始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内忧外患之下,纵使有王允、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一众忠臣,也是有心无力,每每只能看着天子任人宰割。东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作用只是拼运气延缓几天灭亡而已。

  第一批野心家恐怕要属手握西凉兵的董卓了,他借着外戚与宦官势力火拼之际,直接入主中央朝廷。董卓排除异己、毒杀废立皇帝等等一切坏事做尽,让一众忠臣是惧怕与头疼。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利用吕布刺杀董卓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又带着西凉兵攻入长安,挟持了汉献帝,再次令东汉朝廷颜面无存。

  王允作为东汉最后一批忠臣之一,自然是对这些西凉叛军恨之入骨,势不两立。而且王允也深知,这些人都野的很,绝非善茬,接受了他们就等于是引狼入室。

  司徒王允的性格与能力

  司徒王允是忠臣无疑,能力也是有一些,但也达不到曹操、袁绍那些人的水准。从某些角度来说,确实有些刚愎自负。特别是董卓死后,王允自然是成了头号功臣,有些居功自傲,这点从蔡邕之死可以看出,他已经沾染上一点权臣的影子。不过我认为王允也不是一直这样,至少在处置西凉兵这个问题上,他是及时醒悟了过来了。这些人到底还是不安因素,留在身边早晚会再次爆发叛乱。

  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时期反董联盟在做什么?各个野心家一直在积极地在扩张自己的地盘!董卓一死,这些野心家下一步的目标会是什么呢?当然是坐在长安的天子!他们必然会以清君侧或者清除西凉叛军的理由为借口,向长安袭来。如果王允先前接收了西凉降兵,到那个时候,这些反复无常的西凉兵会帮助王允与汉献帝对抗这一批又一批军阀吗?他们会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逃之夭夭,反正军阀们的真正目的不是消灭他们,只是宝座上的汉献帝而已;二是干脆反了,再次挟持汉献帝自己做老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史实证明,他们更偏向于选择第二种方案。所以王允要解散西凉兵,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早晚的问题。

  不过呢,解散西凉兵恰恰要特别注意早晚的问题,而王允所做的却是急于求成,希望尽早解决。这反而提前刺激了西凉兵的反叛之心,提前采取了第二种方案。这是王允考虑欠缺的地方,也正是他刚愎自负的证明。而这一性格缺陷,后来直接要了他的老命。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有吕布这个勇猛无敌的顶级战将,也照样敌不过这群乌合之众的西凉兵。王允智慧不足,考虑欠周全是之后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继续作乱攻入长安的一大直接原因。

  事实上王允需要的是稳住西凉兵,然后去扩充中央军,才会有保卫中央朝廷的力量。但是这时的中央朝廷,还能从哪里获得足够的军饷跟军队呢?早就没有了!

  所以不管王允怎么做,即便是用了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延缓东汉灭亡几天时间,单纯的对错已经无法评判王允拒绝西凉降兵这件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