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你最大的本事,不要想太多
1.
文艺青年拍的电影之所以是一堆无病呻吟,原因很简单。
这类电影无非讲述了这么些事情:
我有才华,但没处施展;我想(做)爱,但没有人爱我;我想要自由,但不能……
于是,情绪随之而至、焦虑随之而至、痛苦随之而至。
在一个普通人看来,这能算多大点事?
跟在社会里遭受的毒打相比,根本都不算事。
但对文艺青年而言,这已经算天大的事了,不惜要为此自杀。
文艺青年的眼界如此,又如何能拍出好电影呢?
2.
这个世界最没用的就是情绪了,情绪不仅没用,还伤害身体。
哪儿发大水死人了,你焦虑;哪个人物批评自己喜欢的电影了,你愤怒;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能放大到人身攻击,进而寝食难安;
甚至远在异国,戛纳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你的情绪,比现场记者还要激动。
到底为什么呢?这些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的情绪能对事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吗?根本不会。
情绪除了消耗你之外,一无用处;世界以它的方式运作着。
你要做的是看清世界,而不是投入情绪。
3.
文艺青年的痛苦,根本都是自找的。
“我”被摆在第一位,世界以满足我的欲望而存在着。
一旦欲望不被满足,他们不怪自己,怪这个世界。
世界是什么?无非是自我的镜像。
一个人对自己有怎样的认识,就会看见怎样的世界。
只有放下自我,才能看清世界的本真面目。
也就是“真实”,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活在情绪里。
青年导演拍不出世界的“真相”,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阅历、才华…都是重要因素,不过最重要的恐怕还是生活经验的缺失。
大多数电影工作者在文艺的环境里浸淫日久,走出校园便转入剧组,而没能接受正式的职场洗礼。
导致他们即便三四十岁了,看见的世界还跟二十出头的愣头青看见的世界一样理想与简单。
4.
文艺青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有所偏颇,因为他们的经验更多来自观影与阅读经历。
尤其在看了一堆大师杰作之后,眼高手低,张口闭口就是:
拍摄塔科夫斯基那样的电影,向伯格曼看齐,费里尼是我的导师……
这非常可怕,几十年能出一个费里尼呢?几百年恐怕都未必能有一个。
文艺青年既认不清现实世界,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定位。
以为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创造自己梦想的世界。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最后把责任推给世界,自己躲进文艺的躯壳里自噬。
5.
上天是不会无故掉馅饼的,想要什么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你拍不出(好)电影,除了你自己的原因,还能有其他原因吗?
一件东西,得不到它,肯定是因为你还配不上它。
一、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配得上它;
二、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放弃。
为此产生情绪,是最为愚蠢的行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情绪这点功夫,不如多读几页书,多学习,行动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