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停课不停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 。。。
时间过得太快了,年前和几位家长交流了一些怎样让孩子更好学的看法,本来想写几句的,转眼正月十七了,当时想写的全忘了。新年的十七天,全宅在家里,倏忽一下,时间就没了,感觉就像只过了一天。这“一天”里,除了翻了几本书,天天疫情疫情舆情舆情的,一下就过了。
如果不是担忧疫情和生计,这样有吃有喝,有书有茶的日子,哎。。。
谈点正事吧。哈。这半个多月下来,孩子是不是真正好学,全暴露在我们面前了。同样,家长自己是“娱乐型家长”还是“学习型家长”、“工作型家长”还是“无聊型家长”,也完全充分地暴露在孩子面前了。
怎样让孩子真正好学呢,我们家长能做些什么?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平时都很忙,工作上的事情、家庭里的事情忙得我们没日没夜,晕头转向,和孩子好好相处的时间都很少,自己学点东西的时间也很少,这下全有了。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推动“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最佳时刻了。
他手中的书,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原来,这位“清流哥”今年39岁,是一位留美博士后。这次他回武汉探望父母,没想到和家人都中招。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从容淡定地翻着手中的书本。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表达了自己的佩服之情。
二、让孩子意识到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是和别人不太一样。因此,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别人一样的时候,孩子是很缺乏动力的。比如:
“这个题目,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对了,你为什么做错!”
“人家的孩子都做得到,你怎么做不到?”
“人家都考得那么好,你怎么这么差?”
“哥哥每年都是班级前十,你为什么不能?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吗?”
“人家都结婚生娃了!你怎么还不找男朋友?”
。。。
我们的思维总是,人家做得到,你也要做得到;人家有的,你也要有!
我们知道孩子听到这种话的最真实想法吗?
“人家做得到的,我就是做不到啊!”“人家爹妈做到的,你做到了吗!”
“人家做到的我也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也要有——凭什么啊!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
“我就是不愿意!你走开!”
。。。
要求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1、如果做不到,孩子很容易反感或自卑,
2、如果做到了,孩子很容易自满和骄傲,
3、不管做没做到,孩子很容易平庸和不思进取。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普通要求,我们对孩子传输的价值观是庸常价值观——你要和别人一样,只要和别人一样就可以了。而我们没有让孩子意识到,做一个独特的自己,是最快乐最幸福,最充满激情和愉悦的事情。
“孩子,这个题目,全班就两个人做出来,你是其中一个!”
“这一组题目,全班我就不要求了,但你可以试试。”
“这本书大家都说看不太懂,但你看完却能有着这样卓越的见解,太了不起了!”
“这个培训班学的内容很深很广,一般的孩子是不会去的,你要去学学看吗?”
“这篇作文,你的得分虽然比同桌低了好几分,但你里面的几则材料非常新颖深刻,你的阅读视野很宽广啊!看来这作文虽然得分不高,但这分数的含金量很高啊!”
“你这个思路,虽然有点跑偏,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新鲜的思考角度,很有价值!”
“孩子,我非常欣赏你,你连追个明星,玩个游戏都和别人不一样!难怪你对学习的看法也和别人不一样的!这种根本不会考的东西,你却去钻研,人家读书纯粹为了考试,我看你才是真正为了学问!佩服你!”
“你考大学不是单纯追求名校,而是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专业,不一般!”
“大家眼里的好工作,都是别人眼里的好工作;你眼里的好工作,才是真正自己喜欢的!”
。。。
一个人最大的精神动力是,我要和别人不太一样!而且不是“量”上的区别,而是“质”上的差异!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好像说的是,真正的富裕,不是你有多少套房,而是你家里挂的一幅画,值多少套房!桌上摆的一个瓶,值多少套房!这当然太让我们望尘莫及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由此想到,孩子真正的好学,应该不是他语文考了多少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多少分,人家孩子98,我们孩子93,只是一点“量”上的差异而已,人家孩子叫苦连天,你的孩子乐在其中,那才是本质的差异。人家孩子为考了一个高分沾沾自喜,你的孩子因为探索出了一道题目的独特解法而开心不已。。。这才有了一点点“质”上的差异。。。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渐渐地和别人的孩子有点不一样,慢慢学会追求一个独特的自己了。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尽量不要要求孩子和别人一样。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以前我班里,常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学生为其它任课老师所不喜,我常拿这句话和老师同学们开心:物种越丰富,生态越健康。
如果我们的孩子很平庸,无法做一个稍有一点特色的人,那我们也没有办法;但至少小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拿“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他要求他。
三、学习的最后意义是完善自己,贡献社会
我们已经很实际了,但我们的孩子还会做梦,他们还在“仰星光”的年纪。他们读到“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也许还会激动,他们也许还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们还天真地想着“拯救地球”。。。
如果,我们只让孩子盯着前面的那一位同学,只盯着你理想的名校,那他是缺乏真正的持久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的。精神的力量是很虚,很可能不切实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实在,那么稳妥,那么切实可行,但它焕发出来的动力,也许我们无法想象。
当我们只要求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时候,孩子在心里也许已经不知鄙夷我们多少次了。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低于孩子的价值观,我们是引导不动我们的孩子的。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