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鲜卑八姓”,“北魏四姓”,这些姓曾显赫一时,有你家吗?
我们都知道,北魏历史上孝文帝推行了著名的汉化改革,其中至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将鲜卑族的部落姓氏改为单姓,与汉姓相同。
北魏孝文帝
比如,北魏皇室姓拓跋,被改为元,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纥奚氏原来已经改为奚氏,由于达奚氏是皇族,为了区分,又将纥奚氏改为嵇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等等。
鲜卑女人长相
那么,什么是“鲜卑八姓”呢?
495年,孝武帝发布了代人姓族诏,诏书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鲜卑的子孙,一开始都是没有姓族的,功勋着著者的后人,也没有得到区别对待。即使位及公卿者,他们的亲戚子孙,仍有做着卑下的工作。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从太祖开始,就立下汗马功劳,位至王公。因此,此八姓的后代,有据可查者,从上到下,不可以授予低微的职位,和四姓相同。”
这就是“鲜卑八姓”的由来,也是北魏平衡门阀和寒门的政治考量。
大家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诏书里有“和四姓相同”这一句。这个“四姓”又是哪四姓呢?
这个四姓是对于汉人的等级划分。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对郡姓的划分。郡姓,是姓里面的最高等级,次一级的是州姓,还有就是县姓。所以,郡姓基本上是代表了门阀士族之姓。在这个郡姓里,也有高低之分,称为“四姓”,实际上不止四类,只是泛称罢了。这个划分是这样的:
凡四世三公者,称为“膏粱’”,像三国时的袁绍家族,就是这类。有令仆者,称为“华腴’”。令仆就是尚书令和仆射,基本就是宰相级别的了。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尚书是部长级别,领护就是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属于禁军头领。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方伯就是地方长官的意思。散骑常侍,太中大夫为丙姓。散骑常侍是皇帝的侍从,而太中大夫是属于巡视员一类的闲职。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吏部正员郎就是吏部的处长一级的官员。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简单,就是四类: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和县姓。这个四海大姓是从郡姓里分离出来的高门望族。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四姓是有具体所指的,主要指外戚一族。这个起始于东汉,当时称汉光武帝的老婆樊氏、皇后郭圣远、阴丽华和汉明帝的皇后马氏这四大外戚家族为“四姓小侯”。所以后来历代都有称“四姓”的习惯,实际不止四姓,泛指高门士族。
那么北魏的四姓家族主要指那四姓呢?
一般是指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孝武帝命令北魏皇室和这几家望族通婚。另外,这几家望族之间也相互通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
当然,还有赵郡的李氏,也是望族,当时与四姓并称高华,因此也有五姓之说。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些望族还在,加上陇西的李氏和博陵崔氏,一起称为“五姓七望”。
陇西李冲
因为这“七望”世代联姻,所以,到了唐代,不得不颁布禁婚诏,命令禁止这些大族通婚联姻,以防坐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世家大族早已不复存在,这让我又想起了这首诗: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