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永远让全村人感念的恩师鄢庆枢
过了耳顺之年,回眸此生,我最感怀、最难忘的日子,当属在老家永泰大洋叶洋村读书和生活的岁月,因为,我在那里遇到了我的恩师鄢庆枢,使我接受了非常特殊、异同寻常、而又扎实有效的初小教育。鄢庆枢作为我等一辈人的启蒙老师,他倾心躬耕落后山村十几年,使原先缺知识、少文化、多文盲的小山村,出现了教育奇迹,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村、学霸村、文明村(县、市级别)、博士村(兄弟博士、夫妻博士、父子博士、叔侄博士)。当今,整个村重学、好学,生机勃发,大家都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缅怀永远让全村人
感念的恩师鄢庆枢
鄢庆枢1910年出生于福建永泰大洋漈尾村,福建政治经济大学毕业,参加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参加过武汉保卫战,奉命赴台湾接受过日军投降。1949年12月,其所在的第72军233师在四川宜宾起义,他时任中校军需处主任,为宜宾市的和平解放作出贡献。
198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
福州军区补发的证明书
我老家叶洋村,位于今天大洋镇与盘谷乡的交界处,海拔800多米。自古以来,这个纯姓李的小自然村被外人看成“就叶子那么大,山高路陡,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文化落后!”要去这个小山村,必须登山爬岭,在林密叠翠、崎岖难行的无人烟地段行走半个小时以上。外村姑娘多是“望山岭兴叹”怕是被嫁到这里,本村男子娶妻则更难。村子虽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口总数也还不过150多人。村民普遍贫穷,有村没店的,买卖皆难,连食盐、肥皂等最基本的生活物品,都要走下偏僻的山岭,到几里外的村庄买,少数手艺人出外打零工挣点钱,多数人是“靠山吃山”,砍些树木,劈成柴片,靠肩膀力挑弄到十里开外的大洋街卖出,也养些鸡、鸭、兔之类的,提到外村卖些小钱,换取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物品。村里没有学校,只有个别稍富足一点的家庭有一两个男孩到外村读过几年小学,其余的基本属于文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村民们意识到学文化、受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组成临时校董会,自筹资金办初小学校,聘请教师。前期,有两位老师先后短时期任过教,无奈报酬低而未能留住。村校董又听闻邻村的鄢庆枢先生军队复退返乡,羡其广闻多见,学识渊博,登门求贤,恳切希望他能为叶洋小孩的开蒙启智和为叶洋村的扫盲脱盲做贡献。
叶洋村2017 年
无人机航拍图
当时,叶洋村庄没有校舍,以村祠堂作为教室。祠堂包括正厅、后厅、天井、下厅。正厅内有神龛,供列祖列妣灵位和先人灵牌,神龛左右边有厢房,正厅当教室,摆放四排课桌,分别给四个年级使用,老师的卧室在神龛的右侧,下厅右侧的墙角有一口土灶,摆有一张小方桌,是老师烧饭和用膳的地方。这样简陋的学校和起居条件,具有民国大学学历和中校军衔的团级干部的庆枢老师会来吗?没想到他竟二话不说,欣然应聘。
鄢庆枢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摆架子,他一人办校,集校长和教师于一身,对孩子慈爱、耐心、严格;他尊老、敬贤,对众乡亲谦逊、礼貌、和善、友好,经常与校董碰头,沟通、商讨学校管理事宜;他走家串户,鼓励家长让孩子上学,特别强调要让女孩子上学。他来校不久,就基本实现家家户户孩子都能入学的好局面,村里也呈现出重教尊师的良好气氛。早期老师工资过低,校董会制定教师米、柴、菜补贴供应制度,逢年过节,各家各户轮流宴请教师,老师也深为感动,非常尽心尽职。老师从零起点开始,传授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灌输积极向上、奋斗进取的思想。“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鄢庆枢老师教语文课的法宝。听,即认真听他读;说,即大声跟他说;读,即能默读、会朗读、会背诵;写,即写得对、写得得法、工整、好看。他教学有方,祠堂内总是书声琅琅,孩子们的课本总是读得皱巴巴。对于完全零起点,连握笔都不会的孩子们的教学,庆枢老师也有奇招。比如,在他教过课本的内容后,四年级的学生当小助教,到一年级学生课桌位上,“一对一”或“一对二”包干,“大手握小手”地帮,被我们叫作“把字”的书写帮助。又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被安排一对一地去检查一、二年级学生背诵课文和算术口诀的情况。一年级10之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口诀,二年级的九九乘法口诀,都必须背到滚瓜烂熟,并能默写出来,这些除了达到检查督促低年级孩子学习,还能让“大”孩子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从而更乐于学习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这就是叶洋人称之为“复合式教学”的例子。四个年级30名左右的孩子,挤在一个祠堂厅里,一位老师 ,一块黑板,课堂难免产生相互干扰,因此课堂教学多在黑板边上进行,师生都站立着上课。对一、二年级的孩子讲课,老师会普通话和方言结合使用,对三、四年级的孩子他则尽量使用普通话。他嗓音好,朗读课文语调抑扬顿挫,像似演员。他粉笔板书工整、美观,必要时黑板上还会出现一些素描、绘画,能让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看得目不转睛。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年级课文《秋天来了》,至今还能背诵:“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三年级语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原文略)的教学我也难以忘怀:老师写生字在黑板上,粉笔简笔画是“井”;他提问导入正文,接着带读句子,学生齐声跟读;他解释课文中的词句,讲解标点符号的使用;他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德,让孩子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老师善于拓展教材外的知识,教季节“春”时,他讲授俗语“春里一锄头,秋里一砵头”,教导孩子要勤劳播种,必有收成、吃饱饭。他还讲过,“少时偷割瓠,大时偷牵牛”,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诚实做事、清白做人。有关农事、农耕、农村方面的谚语,如“未到惊蛰雷先鸣,四十(即四十日)朦胧天色阴”,“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晒死芋、冬雾走滑路”等等,至今让我还牢记着。老师白天在四个年级“复合式”单间屋的课堂里,穿梭式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午间还要经常给学生当面批改作业。他戴着花镜,让学生站靠在他腿边,一副慈祥爷爷辅导孙辈学习的姿势。如果碰上有人作业太马虎,老师也会生气。他常说“教不严 师之惰”。对于不用心学习的孩子,他会以“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之类的经典话语训诫学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在推广开展扫盲运动,他为之作巨大贡献。据我叔描述,那时候村里中、青、壮年男女都积极参加夜校的课,老师白天教小孩,晚上在夜校耐心地教他们识字、写字、算术、算盘,使他们摘掉文盲的帽子。一部分男青年坚持夜校学习两三年,练一手钢笔好字,可以读书读报、写书信往来,有的当上大队干部,有的担任生产队的会计、出纳、记工分员。扫盲工作后,夜校还持续挺久,老师说书、讲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传》等等, 极大丰富了年轻人的见识和视野。叶洋初小开门见田,没有体育运动场所,男孩们夏天中午最喜欢去溪流上端的一节溪水塘“洗澡”,溪水塘只有十几平方米大,但最深处比一大男人还高。老师总是反复告诫孩子们注意安全,还经常跟随孩子到“游泳池”附近监护看守,以确保安全。老师还是整个村子的义务卫生员,他的卧室里常年备有药箱,经常帮助村民们清洁伤口,医治外伤。每逢村民办喜事、大事,为村民写对联是他的规定动作,从不推辞,连代读、代写家书这样的小事他也乐此不疲。
老师夜以继日工作,爱生如子的精神感动村民,因此,宴请老师成为农家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老师成了村民的座上宾,但他总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了解家情和村情,为了保证更多的孩子能得到教育,不因家庭具体困难而失学、辍学,他实施了很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归纳起来有:一、放宽入学年龄限制,4、5岁的与11、12岁可以同读一年级,本人也因此成为上学年龄最小的孩子。二、可以带弟妹上学堂,小的可以用背带绑在背上或抱在怀中,大些的弟妹可以放在座位旁边,也可以在祠堂庭院里结伴玩,由此,本该呆在家里看顾弟妹的姐姐们有了入读的机会。三、课间休息许可孩子回家給猪、兔等牲口添加饲料,可以请假提前时间回家煮中饭,或为大人送饭到偏僻的田间。四、可以向老师赊欠书费和学杂费。当时拿不出现金交学费的家庭不少,要是开学注册必交钱,不少孩子会被拒之校外的。五、许可学生提带火笼到课堂上课,因叶洋村山高地冷,村民缺衣少穿,“火笼当棉袄”是最普通不过了。老师以学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为最高原则,针对村庄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办学、教学,为女童、为困难家庭子女、为多子女家庭子女和一切应该接受教育的儿童,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会。老师的善心、善言、善行是常人难以想到和办到的,他精教细育的本领也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他为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扫盲、启蒙、开智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更是一般人难以估量的!
三、硕果累累丰碑耸立
鄢庆枢老师在叶洋小山村单人初小校工作十余年,一直到“文革”动荡时期,被迫返回他自己的村庄。他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他使得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特别是使许多本村本来难有机会上学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带来的辐射性影响现已跨越几代人。他言行和魅力,使许多村民认识到“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他灌输的“耕读传家”思想,也点燃了孩子们强烈的求学、求知欲;他把初小四年的教育办得扎扎实实,把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打得扎扎实实,使他们在后续的初、高中投考中均展示出明显的优势。笔者翻阅了永泰三中四十周年(1958—1998)校庆纪念册,发现从三中建校开始,基本上都有叶洋村的毕业生,比如63届初中毕业生共120人,本村就有6人,其中女生2人;66届初中毕业142人,本村有3人;68届初中毕业生96人,本村占有5人,其中女生2人。文革前,三中的学生是永泰西山片6个公社统一投考择优录取的,叶洋自然村只是大洋公社75个自然村之一,是西山片约200个自然村之一,自然村数与人口数大约只占西山片区150至200分之一,其入学率、升学率的占比,显然高于人口占比。在培养女孩读书方面,特别值得一提,同样以校庆纪念册的数据证实:三中75届初中毕业生153人中,叶洋村光是女学生就占了8人,75—77年跨届女学生多达12人。从村子到中学单程八九华里的路程,女生们总是约定早晨在村口一同去上学,她们经常纵队行走在小路上,被邻村人誉为“女民兵班”。叶洋良好的女子教育基础,日后也助旺了她们夫家的教育。
鄢庆枢老师见广识多,思想开放,他反对男尊女卑,动员村民让女童上学,帮扶所有困难家庭子弟上学,从村庄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就是女生,村庄的第一个博士就是来自早期的困难家庭。在他的影响教育下,叶洋子女们,深深知道只有知识、只有勤奋,才能改变命运,从而能帮助家庭,也能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现在叶洋自然村总人口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大中专学历以上的多达15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有15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有7人(2人留美,1人留加),还有1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在读)。博士、硕士学历占比率在全镇、全县都首屈一指。如今,叶洋村不但教育普及,中高端人才辈出,还由于庆枢老师精心培育的那一代人的引领,由于庆枢老师“重教重学”、“耕读传家”的理念成为全村人的共识,叶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都大为提高,村庄多次被县、市评为“文明村”、“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知识、教育改变人,人创造财富,改变环境。叶洋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家家通了公路,村里私家车近百部,乡村别墅星星点点,一幅新农村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看到这些,我更加怀念庆枢老师。我想如果今天叶洋的变化、成就真的算奇迹的话,他的功勋应是首屈一指。他虽然离开叶洋村55年,离开人世38年了,学生们仍在感念他,村民们仍在怀念他。对叶洋人来说,他居功至伟、恩泽绵长,是叶洋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作者:李玉平,女,1954年 5 月出生于福建永泰大洋叶洋村,退休前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曾被派往英国、法国、美国作学术考察和培训,长期为大学本科生授课,开设英语精读、泛读、英语语音等多门专业课程,曾担任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全省《技术职称英语》、全省《干部英语》广播教学主播,参加编写各类英语教材、工具书、专著近2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多项省级科研和教研课题,多次获得校先进工作个人称号。曾担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语系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国际教育中心暨港澳台办主任。鄢一忠:这是一篇是由非本姓宗亲写的缅怀我们鄢氏先人的文章。作者李玉平是我高中同学,她以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饱含深情,用流畅细腻的笔调叙述了庆枢老师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欣然受聘穷乡僻壤,倾心躬耕尽力育人的动人事迹和他的学生及叶洋百姓对他崇敬与感恩之情,很真诚、很感人。作者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诠释并进一步证明了一个很浅显而深刻但又时常被人淡忘或忽视的道理,即;重教兴教、重学好学是人们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的不二选择。文革恢复高考后叶洋村一下子名声鹊起,以学霸村、博士村闻名遐迩。有人认为这是叶洋“风水"好,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庆枢老师任教前后是叶洋村的分水岭,之前村里几乎都是文盲,现在出现了大变化,如果一定要说是风水好的话,那这个“风水”,一定是庆枢老师抓住叶洋百姓因饱尝缺文少教的苦头而下决心要改变现状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地利用并激发了叶洋广大苦孩子和村民们的潜力,在叶洋村大力倡导、培育的“重学重教"、"耕读传家"的家风、村风,在叶洋村倾心引来、用心浇灌的“重教重学"、“耕读传家"的生命之水、营养之水,正是这种“风水”让叶洋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蹦发出巨大的活力与潜力,创造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正是因为她有这样清醒而又准确的认识,作为叶洋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几十年来不但自己勤学不辍,而且引导、督促、指导弟、子、侄们勤学苦学、好学乐学,以至于她一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一门五教授、三博士、六硕士的书香之家。推介这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宣传谁,重要的是要推动人们从心底里真正树立起重教重学的理念,庆枢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重视教育不能只是一般的重视,关键要有好的校长和老师,要有能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真正为孩子着想而又有办法办好学校,让学生们能好学乐学、学出水平、学出质量的好校长、好老师;家长、学生重学求学更不能只是想在心里、挂在嘴上,要像当年叶洋人那样砸锅卖铁全力办好教育,像叶洋村的苦孩子那样,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勤学苦学、好学乐学,真正让知识改变人生,靠学习赢得未来!
鄢一忠,1955年11月出生,1972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基层连队、院校、军级机关、团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正连、正营、副团、正团;1997年8月转业、10月参加面向全国的副厅级公选,拔得头筹,12月任省民政厅副厅长;2005年6月,任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2009年8月任福建省农信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2013年5月任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第四届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主任;先后被福建农林大、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创业导师;2019年5月退休。现任福建福万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巜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和《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鄢一忠先生
图文整理编辑:鄢骥鸿
往期精彩内容:
(1)《当代鄢氏》征订启事
(2)鄢氏骄傲之三要
(3)“鄢”字荣光
(4)回族鄢氏的骄傲
(5)鄢懋卿塑像揭幕暨诞辰活动隆重举行
(6)参加两次阅兵的鄢家小伙-鄢家鑫
(7)鄢家姑娘扶贫记
(8)鄢义春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9)世界美好源自你
(10)焉家齐动员,打赢“防疫战”
(11)鄢氏好儿郎参加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12)修缮红色革命遗址-鄢氏祠堂倡议书
(13)抗联名将 鄢氏亲人
自古黄帝是本家,
源远流长遍地花。
今逢盛世好年景,
鄢姓团结兴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