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七夕不止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各地自古以来在这一天都会举行一些传统民俗活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七夕变成了默认的情人节(难道不是为了多收几份礼物?
)
但“七夕”在潮汕地区,可不仅仅是情人节这么简单。这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节日,几乎贯穿了从成长、到恋爱、再到成家的重要人生节点,被演绎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日子。
“公婆神”,床神,潮汕各地也有称为“眠床婆”、“公婆母”、“花公妈”的,其传说不一。
据《中国俗神》记载:床公床婆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姬昌,活到97岁,他本来有99个儿子,后来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民间将他们夫妇当成“多子多孙,儿孙满堂”的楷模顶礼膜拜。
潮汕有的地方则传说,眠床婆是潮州一位善于哺育和调教孩子的妇女。
宋朝有一皇子(传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日夜啼哭,连御医都束手无策,皇帝遂下令招民间贤妇进宫医治皇太子。
后来,皇太子在一位潮州妇女的悉心调教下,不啼哭,病也好了,人也变得乖巧聪明。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护理太子的她,听说皇帝驾到,一时慌了神,手脚忙乱之中,躲进皇子的眠床下,并惊得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身亡。
皇帝深感痛惜,遂封她为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
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这天仙逝成神的(民俗讳死),后夫因妻贵,“阿公”并祭,故每年七月初七为“公婆生”。
每年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
中国古代就有成人礼俗——加冠礼,在潮汕地区也有一种类似的礼俗,那就是“出花园”。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据说,古时富家大户住宅常配套花园,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孩子长到15虚岁后,就要走出花园和家门,面对成人世界;
从传统心理上看,潮汕人认为小孩子在15岁(虚岁)之前是一直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到了15岁足够成熟稳重了,就举行“出花园”仪式,寓意从此长大成人,要有承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一般来说,这一天,家长们习惯用石榴花水为孩子沐浴,让花水的芬芳洗净其身上的孩子气。然后,带孩子做人生最后一次拜眠床婆(孩子的保护神),敬神供品通常有12碗甜薯粉丸、红桃粿、发粿、三牲等,同时须穿上新衣服与红木屐,红木屐形似船只,表示一帆风顺。
这一天孩子可以与大人们同席饮宴,并破格地坐上了“大位”(主位),象征已成为家里栋梁。同时,出花园的孩子还要“咬鸡头”,寓意一鸣惊人、独占鳌头。等家里的孩子都“出花园”后就可免拜眠床婆了。
意味着告别童年生活,从此算是成人了,不能贪玩,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好青年。
虽然现在现代家庭多数不需要孩子早早开始负担起“成人”的意义,而且习俗也在不断地被简化,但“出花园”这一与古代加冠礼一脉相承的成人礼,依然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潮汕人习惯称女儿为“走仔”,已出嫁的女儿相约在同一天回娘家,潮俗称之为“走仔会”。“走仔会”的日期多定在农历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
这一天清早,已婚的“走仔”们,不约而同地随夫携儿,带上孝敬双亲的礼物回娘家省亲。旧时的礼物多为甜花生猪脚汤和甜莲子汤。
不过,随着时代观念的更新,现今所送的礼物已经不限。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进步,拜眠床婆、出花园、走仔会等习俗也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不变的,是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福、子女陪伴照顾父母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