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一张照片获奖励5000元,25年后突然反悔,自毁名声索要280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然而,人们对钱财的追求却始终趋之若鹜。

曾在我国八十年代末,有一位叫潘鸿忠的老人,曾因拍了一张照片,而被政府奖励了5000元。这本来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

可是不料25年后,这位已经处于高龄的老人却嫌曾经钱给少了,张口索要高达280万的补偿费,甚至不惜状告法院。

到底是什么样的照片如此神奇,以至于二十多年后让这位老人不惜上诉法院?

辛苦半生,终得一游

潘鸿忠是一位地道的广东农民,世代都是依靠务农为生,每天过的就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生活。

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潘鸿忠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爱好。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养活一大家子人。

从小就在农村生活的他,很少有机会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许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附近的镇上和县城。

这也在他心里悄悄埋下了一个心愿,等到将来有一天,一定要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毕竟人活着一辈子,不能总是被困在这黄土沟里面。

潘鸿忠越想越高兴,对未来的日子也越发的有了盼头。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时过境迁,潘鸿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儿女们也都已成家,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对他来说,这意味着距离自己的旅游之梦更近了一步。

在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交通还不是那么发达,更何况是在农村,所以每逢出远门都是要提前做打算的。

潘鸿忠素来听闻乐山大佛很有名,也想前去瞻仰一下大佛真容。跟家人商量一番后,便踏上了去往四川乐山的火车。

潘鸿忠满怀期待,历经几十年的辛苦劳作,才换来这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旅行。

除了儿女们给的旅行经费,潘鸿忠还带上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只为能在这次旅行中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一笔。

拍风景照,暗藏玄机

潘鸿忠此时还不知道,他的这次到来,将会让四川乐佛隐于千年的秘密浮出于世,也将为我国的文物古迹再添瑰宝。

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潘鸿忠先搭上客车前往火车站。又因没有直达的火车,不得已买了从四川成都转到乐山的中转票。

经历了几天的兜兜转转,潘鸿忠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亲眼看到了传闻已久的乐山大佛。

长时间的奔波,已经让潘鸿忠不再年轻的身体处于疲惫的状态。可此时的他却并不在乎,而是迫不及待地让同伴拿起自己的傻瓜相机,进行合影留念。

这个大半辈子都没怎么拍过照的人,在此刻却兴奋得像个孩子,拍了一张又一张。

在接下来的几天,潘鸿忠把乐山大佛看了个遍。每天停留到一个地方,都必定要拍照留念。和潘鸿忠一起的同伴,也不免沦为了拍照工具人。

但让潘鸿忠能够如此着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乐山大佛的魅力。乐山大佛兴建于唐玄宗时期,由于当时四川经常发生水灾,便有了禅师为了普渡众生,平息天灾,故而修建大佛。

潘鸿忠在此地呆了大约十几天左右,可以说把乐山大佛的前身今世都摸了个透彻。

乐山大佛跨越三个朝代,历经90年的时间才呈现于世人面前,这样难得的文物古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虔诚的对待。

还有传言大佛坐落于山中,每当看到世间人生疾苦,便会流泪。虽然后来有专家证实:是因为常年雨水风力的影响,而导致大佛眼部被腐蚀。

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它虔诚的信仰,这也使得乐山大佛百年来香火都非常旺盛。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潘鸿忠也到了离开的时刻。虽然心中有百般不舍,可这里终究不是停留的归宿。

回去的路程虽然还是那么艰辛,心境却大不相同。唯一还有慰藉的,就是潘鸿忠曾用傻瓜相机拍下的照片。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又重新怀满了期待。

哪怕未来走路蹒跚踱步,可曾经踏过乐山大佛的足迹始终印在了潘鸿忠的心里。

回到家后,他立即放下背包,拿着相机就急忙往照相馆跑。看着自己拍的风景照一张张被洗出来,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等到全部洗完,潘鸿忠心满意足地拿着它们回到了家里。

刚到家没几天,就有邻居来串门,潘鸿忠滔滔不绝地向众人讲述着乐山大佛的奇观。期间还不忘吹嘘一下自己,众人投来羡慕的眼光让潘鸿忠感觉很是受用。

他还拿出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让大家观看。除此之外,潘鸿忠还能讲出每一张照片背后的奇闻趣事,听得大家也是意犹未尽。他还在里面选出来最好看的一张,专门为其标上相框,挂在了自己房间最显眼的地方。

每逢到有人来,他都要给人讲讲这照片上的地方。

发现卧佛,收获名利

或许是看的次数多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潘鸿忠发现照片上的山不仅仅是单纯的山,而是像一个正在躺着睡的人。这个重大发现让他惊奇不已,立即对着照片研究了起来。

由于地处乐山大佛,他不由此想到了佛教,发现这几处山连在一起像是一个正在睡着的大佛,其中身体部位无一残缺。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奇特的景观,他连夜写下了一篇《乐山巨佛发现记》,并投稿给了四川记载文物古迹的杂志社,里面还附有自己拍摄的照片。

文章发行不久,潘鸿忠的照片就引起了专家的关注,随即带领人员赶往乐山大佛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观察这几座山的形态,潘鸿忠的发现逐渐得到了证实:原来除了乐山大佛,真的有“睡佛”的存在。

这尊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其中由三座大山构成其头部及身体躯干,以乐山三江为其床,草木为其被,吸收天灵之气。

远远望去,佛像面容慈祥,严重肃穆,安静地躺在江流之中,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

而乐山大佛正位于睡佛的心脏处,与佛家“心中有佛”的思想不谋而合,更是体现出古人凿刻的智慧。

距离潘鸿忠文章发行的几个月后,《四川文物》再一次发表了关于“睡佛”的文章,还得到了央视、文物局等的官方认证。不出所料,这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想一睹睡佛真颜。

然而睡佛并不是随处都能看到,而是有特定的角度。由此看来,潘鸿忠发现睡佛的秘密,也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在乐山古城的东迎春门向南处远眺,可以把整座睡佛都收于眼底。

若是赶上烟雾缭绕的天气,巨佛的身形就会若隐若现,静静地伫立在三江水流之中,伴随着翔鸟掠过的身影,不失为一种美的文化陶醉。

睡佛的发现,不仅让我国文物古迹再添华丽的一笔,也带动了四川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省文物局不仅拨款修缮佛像,还派遣专家打造以“自然睡佛”为主题的核心旅游带,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于古人的巧夺天工,竟能将人工凿刻的乐山大佛与天然而成的睡佛融为一体。

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不得不感谢睡佛的发现者——潘鸿忠。如果不是因为他对乐山大佛的执着,或许我们至今还未发现这处奇特的景观。潘鸿忠不远千里迢迢赶到乐山,只为一睹佛像面容,圆自己半生旅游之梦。

这座睡佛的发现,也让他名利双收。文物局为表示对他的嘉奖,不仅给了他“荣誉市民”的称号,还给了5000元的现金奖励。

在当时,5000元的奖励已经是一笔巨款,毕竟普通人家一年也就1000元左右。潘鸿忠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张照片竟然引发了这么大的关注,还白白获得了好几千元的奖励。

一连几天,他的家里都是门庭若市,还有记者上门采访。潘鸿忠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一刻感觉比现在更加光荣,就连出门上街,都比以往扬眉吐气了不少。

潘鸿忠写的那篇《乐山巨佛发现记》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以文字的形式刻在了石碑上,立在了新建的佛楼之中。这对于潘鸿忠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

晚年反悔,状告法院

潘鸿忠辛苦半生,才得圆梦一游,不曾想花甲之年,还出了一回名。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莫大的幸运。

时光流逝,距离乐山睡佛的发现已经过去了25年。潘鸿忠也进入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本以为在睡佛热度过去后,他已经重新回归到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潘鸿忠并没有把握住当初的那份幸运,反而等它消耗殆尽后,又重提旧事,反悔勒索,晚年之际却没保住名节。

2014年9月,潘鸿忠一纸状书竟然将乐山市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其理由是侵犯自己照片的隐私权,并索要280万的赔偿款。

显然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潘鸿忠先前已经收了5000元的物质奖励,而且就算没有奖励也是合情合法,毕竟为国家发现文物古迹本就属于公民义务。

结果可想而知,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理由不成立驳回了潘鸿忠的上诉。可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仍然坚持。此案现在已交由成都人民法院办理,但最终是否成功受理仍不得而知。

没有结果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呢?潘鸿忠索要高额赔偿款的事件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说老人是“狮子大开口”,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合情合理,甚至还有人调侃:“可能是因为潘鸿忠晚年太缺钱了”。

除了照片的原因,潘鸿忠还说,政府曾经许诺后续还会有物质奖励,而那些只是一部分。可是潘鸿忠等了20多年,却等来两手空空。

可是这个理由也经不起推敲,或许根本原因只有潘鸿忠自己知道。而且,哪怕只过了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改变,更何况是25年呢?

或许曾经真的有许诺奖励的人,一个是口头一说,一个却当了真。况且二十多年都已经过去,曾经的许诺的人也已不知所踪。

但说到底,还是潘鸿忠没有守住心中的贪念。毕竟按理来说,5000元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奖励了。可是他仗着自己发现睡佛的贡献,想要狠狠地敲诈一笔。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容有一丝不法之心的人得逞。

潘鸿忠打的小算盘,从一开始就是全盘皆输的局面。

更何况潘鸿忠已经到了迟暮之年,面对人和事难免出现糊涂,这背后是否有人怂恿也不得而知。毕竟潘鸿忠上诉的是市级人民政府,如果真有问题,案子早就受理了,又怎会迟迟等不到结果呢?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人们心中对于钱财的追求,不惜舍弃来之不易的荣誉。若是潘鸿忠能抵抗住钱财的诱惑,他为世人发现睡佛这一贡献,也足以被铭记。不至于等到驾鹤西去之时,还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污点。

因此,不管是钱财还是名誉,所有的追求都要讲究适度。所谓的物极必反就是同样的道理。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仍存于世间大地之中,等待慧眼发现让它重现于世。

希望国人将文物古迹的发现自觉纳入自己的义务范围之内,而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相信那时,我国的文物盛坛上将会添上一道又一道的华丽之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