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风水极佳、钟灵毓秀的新田彭梓城古村
【讲述永州故事】风水极佳、钟灵毓秀的新田彭梓城古村
查询2011年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突然发现新田还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完好的古村,在新田七贤山大哥的线路策划和引领下,我们第一站就进入了枧头镇彭梓城古村。
刚进入村口,正好碰到了该村支书,热情好客的支书带领我们走进了神奇无比的一座高大宏伟的古民居,其精雕细刻,让我们惊奇,据村支书介绍,前几年发生了一次火灾,烧毁了不少房间和厅堂。随着村支书,穿越着古村的青石板巷道,走过一道道庭院深深的古门,听支书一路行走讲述的故事,似乎把我们也带进了那繁华热闹昌盛的岁月年轮。
据村支书介绍,彭梓城古民居群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88),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元末至正年间,嘉禾秀才彭子成策马经过湘南山区某地,马蹄溅起河水打湿了道旁村姑的衣裙,他慌忙下马道歉。无意之间,发现村姑端庄貌美,周边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顿时如痴如醉,再也不愿离去,遂托媒与村姑结为夫妻,并就地安家,从而繁衍出彭梓城700多年历史,此地也因之取名为“彭梓城”。
一位多情钟情的秀才缔造了气势如此恢宏的古村,让人无不敬仰。古村现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物为明、清建筑,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基础为青条石,石灰浆砌,飞檐翘拱,造型古色古香。整个古民居群占地面积75600平方米。整体建筑富于想象力,通风、通水、通行、采光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皈依自然,体现古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物的门、窗木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村荘内设书院1座,公祠4座。每座房屋都有宅名,如“三瑞丕基”、“干止宏诒”等,每户都书有对联,内容多以求取功名富贵和渔樵耕读的田园思想为主,倘佯其中,就像走入明清时的乡村,让人忘却尘世中的喧嚣。在明、清时期,根据“天地一体,造化阴阳”之风水学,运用自然条件,人为造设“彭梓城八景”:磷窍咽波、石门夜月、清泉沐犀、双峰插翠、潭天秋色、屏山听读、西岩渔隐、鳌背横桥。清泉沐犀,即一口天然大井内有一块卧于井底的岩石,酷似犀牛昂首翘尾,憨态可掬,泉水则从岩石缝汩汩涌出,如犀牛在井水里嬉戏溅起的水花。成后累月,不分春夏秋冬,无论洪涝干旱,泉水清澈如镜,甘甜口感如常。古人视鳌为吉祥物,鳌背横桥,即村东50米处有一泉水叮咚的小溪,一石桥从东岸酷似鳌背的巨石上跨过对岸,极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味。彭梓城因了井水的滋润,自元朝末期的荒野村居壮大而成有着500余户2000多旺盛人丁的庞大村落。那些至今仍然依稀可辨的城墙,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拥有过的繁荣。
村子的左前面有一古建筑——“子岑公祠”,石门柱上各有一副阴刻的楷书对联:“搴衣步月踏花影,坐石安絃听水声;四面云山騋眼底,万家烟火注胸前”,清静恬淡、自然和谐。祠内是戏台,现已颓废,戏台对面是大厅,厅内两旁的墙上书有“忠、孝、廉、节”四个摩刻大字。远处,一座石塔耸立于刻有“七巧岩”几堆乱石之间,像莲花宝座上一位入定的高僧居高临下,俯视众生。它该是彭梓城兴衰荣辱的见证,但它心如磐石,缄口不语,仿佛早已圆寂。
走在青石铺就的小巷,倾听鞋底与歪斜不平的石板摩擦发出的空洞、沉闷的足音,我的心情无法轻盈,充斥心灵的惟有寂寞与怅惘。仰首上望,墙头上曾经气势不凡的飞檐失却了往日的光彩,精雕细刻的窗棂与门楣一如蛛网般残缺不全,厚重的门扉开裂着倾斜着布满尘埃,明显许久不曾开启的样子。
100余座明清建筑,仿佛一群耄耋老者静坐山谷间沐浴暖日。偶尔,有几幢红砖楼房自古楼群中闪出,彼此之间相互对峙,恰似白发老妪与青皮后生比肩而立,失之和谐,不伦不类。驻足小巷,任思想在700年的时空里穿梭遨游。“吱呀”一声,身后一扇木门缓缓开启,从门缝处探出一张与古屋同样苍老的妇人的脸,银发之下,双眼射出看破世俗、洞察一切的目光,曾经沧海的表情赫然写在脸上。万籁俱寂之中,我隐约听到了彭秀才的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