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刻:关于流派印,我为什么建议初学者从“浙派”开始学习? 2024-05-05 12:53:58 学习篆刻像书法学习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临摹学习,但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实际上,创作是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印宗秦汉”理念之下,大多数篆刻初学者会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秦汉古玺印的临摹学习,然后为了走向创作的最终目的,最后都会进入“流派印”的临摹学习,因为流派印更“接近”创作(严格意义说,流派印才算得上是“篆刻”,秦汉古玺是“实用印章”)。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流派印”从明代篆刻“鼻祖”文彭开始,有太多派别可供选择,初学者该从何学起呢?如图: (《篆刻学》中提到的流派)这么多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学者很容易找不到“路”,写这篇文章,是我们给篆刻初学者在学习流派印时提供的一点小建议,就是:初学者在学习流派印时,最好从“浙派”开始学习。我们分别依托篆刻的基本技法篆法(含字法)、章法、刀法从三个方面说说这个问题: 一、“篆法”方面 “浙派”从丁敬大师开派到“西泠八家”的第七家赵之琛为止,他们篆刻作品的创作,基本仍停留在“印中求印”理论层面(直到“第八家”钱松时,浙派入印文字的篆法,才渐渐走向“印外”),其入印文字基本仍停留在从古代玺印中“采集”文字阶段。 (西泠印社的丁敬像)也就是说,浙派篆刻的创作,其“篆法”基础,来源于秦汉古玺,特别是汉印的“缪篆”(不是指“鸟虫篆”),这些文字,初学者只需要查询相应的集字字典(比如《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等)就能查到,查到之后,将其与西泠诸家作品中的篆法两相比较,很容易就能领会西泠名家在创作作品时的篆法思路,如何改变字形,如何改变结构,与何营造疏密等,都变得有迹可循了。 (《汉印文字征》内页)如此,临一方浙派印作,实际上是“同步”了浙派名家的篆法创作过程。这些入印文字可能也具备了浙派名家的书法改造,但由于其基本字形仍然是“缪篆”的字形,所以对初学者的书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初学者学习浙派印作,容易出成绩,这有益于初学者建立信心,保持兴趣。 (丁敬的“丁敬身印”)方法很简单,就是遇到一方浙派印作之后,将印中文字从集字字书里查到的字逐一对比,思考其篆法变化,再认真思索,为什么这样变化。 二、“章法”方面 浙派印作历来被称作“有个性的汉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浙派的印作其章法也同样沿用汉印的章法,即“均分印面,任疏任密”,这种章法原则上,文字与文字之间不牵涉穿插避让,没有揖让迎接之势,只有字形疏密以及字形相同产生的呼应与对比。 (黄易“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浙派印作,无论多字印与四字印,其章法特征基本仍然是“汉印”的章法,基本仍然平均分配印面,字形繁密的排叠更紧以适应空间,字形简单的字使其松散以撑满空间。 (蒋仁“真水无香”)浙派印作临摹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浙派印作只是“随形就势”变化了每个字所占印面空间的大小。在汉印章法之外,又加了相应的文人巧思,但其大格局,仍然是端正安祥的,其章法构思不难理解。实际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浙派印作基本上都是“一本正经”的“学院派”风格,临摹浙派印作与临摹秦汉玺印一样,初学者都不会走向荒谬怪诞的“野路子”,不会成为“野狐禅”,实际上,这很重要。 三、“刀法”方面 “浙派”印作,其最大的个性在于这些印作的刀法基本纯以“切刀”完成(到了钱松,开始切削并用),而“切刀”最大的特征是“刀程短”,每一刀所刻,最多只是刀刃的宽度,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刀切成一个点,刀杆连绵起伏之下,最后“积点成线”,最终形成斑驳古朴的线条。 (切刀的行刀方法)同时,浙派的切刀并不是单纯的无规律的切刀,而是在线条的起止,线条转折和连接处以及笔画的形态等方面都具备特别规律的切刀,这些规律经过系统的训练,初学者很容易系统掌握,其特征(规律)大致如下:1、笔画的两端基本呈现方角状态,实际上是三个方向的切刀共同组成了每个笔画端点的形态特征。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方头”,线条两端的“方头”;2、笔画的连接处和转角处,外边两刀切成方形,内角则立刀转刃刻成圆弧状,简单地说,记住四个字就可以了,就是“外方内圆”(这实际上也是“缪篆”的字形特点);3、由于每一刀切刀的发力方向不会完全统一,因此笔画的形态呈现不规则的波磔状,实际上也是两个字:“波磔”。 (浙派的“八个字”)八个字记好,刻熟,浙派的刀法就基本可以解决,相比徽派复杂的刀法及复杂的线条特征,要易记得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八个字”的要领比复杂的刀法更简单易记些。 (“西泠八家”于浙派中的位置)实际上,技法之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浙派有相应庞大而风格相近又有传承的篆刻家群,就是“西泠八家”,这就为初学者提供了相应庞大的临摹样本,由于他们风格接近却又各自带有鲜明的个性,“西泠八家”历来被誉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征,时间跨度又足够长,如果沿着时间线从“丁敬”开始学起,一直学到“钱松”,认真学习完毕,实际上等于把清代篆刻史重新梳理一遍,这对于初学者对于篆刻理论的学习也是多有裨益的。 赞 (0) 相关推荐 明清时期有哪些篆刻名家与流派? 明清篆刻流派图例 吴门派:文彭 文彭(1498-1573年),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承,号三桥,文征明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对文字学.篆刻深有研究,被后人称之为流派篆刻的「鼻祖」.文彭所刻印,早期以象 ... 浙派朱文印风篆刻技巧?拿来吧你! 龙永刚老师作品 老师的篆刻作品常取法于浙派,偶拟周秦两汉,以及元明人印式. 他的刀法干脆俐落,印风精细.工整典雅,其铁线篆多字印具有金石味.书卷气. 综观其印,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纯粹,毫无杂念. 龙永 ... 零基础学篆刻:流派印的开创者-文彭 学习篆刻史,要注意这样一个特征,中国的篆刻史分成两大截:前半截是朝代史,从商代起始,下经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宋.元:后半截是流派史,从明代的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到民国的赵 ... 学篆刻,这些印面“布白”方法要掌握! 要完成一方印章,有好多步骤.工序,而构图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构图马虎.草率从事,往往会以失败告终.篆刻构图也叫印文构图.印稿.布局.章法以及分朱布白.要刻出一方理想的印章,事先往往要冥思苦想.周密思考. ... 1九星翻卦实用方法2论九星五行所属,建议初学者加以收藏3学习风水罗盘使用实践之飞线定中宫 翻卦掌有两种翻法,一种用于山龙,一种用于水龙.山龙与水龙的八卦定位是一样的,将离巽坤兑四阴卦固定在四指中节,乾艮坎震四阳卦固定在四指的根节,其翻卦方法是乾兑互翻,震离互翻,巽坎互翻,艮坤互翻.翻卦时从 ... 唐吟方: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文\唐吟方 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 ... 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印章以结构 ... 罕见丁敬十二首论印绝句,学篆刻的人必读一读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 ... 篆刻中的流派印,用视频给你演示的明明白白 王鹏老师刻"天行健" 篆刻艺术起于先秦,盛于汉, 衰于晋,败于唐.宋, 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尤其是到了清代,篆刻名家辈出 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篆刻家 为我 ... 丁敬十二首论印绝句,学篆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他的 ... 篆刻诗咏印学三十四首 文字源 老少村前笑点头,渔樵热闹庆丰收. 折枝划地勤推算,耐可夤(yín)缘文字留. [注释]文字源:古老文字起源于先人的折枝划地的推算,而后循依而行,应缘产生. 书画缘 牛羊岩画史前探,淳朴先民血汗 ...
学习篆刻像书法学习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临摹学习,但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实际上,创作是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印宗秦汉”理念之下,大多数篆刻初学者会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秦汉古玺印的临摹学习,然后为了走向创作的最终目的,最后都会进入“流派印”的临摹学习,因为流派印更“接近”创作(严格意义说,流派印才算得上是“篆刻”,秦汉古玺是“实用印章”)。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流派印”从明代篆刻“鼻祖”文彭开始,有太多派别可供选择,初学者该从何学起呢?如图: (《篆刻学》中提到的流派)这么多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学者很容易找不到“路”,写这篇文章,是我们给篆刻初学者在学习流派印时提供的一点小建议,就是:初学者在学习流派印时,最好从“浙派”开始学习。我们分别依托篆刻的基本技法篆法(含字法)、章法、刀法从三个方面说说这个问题: 一、“篆法”方面 “浙派”从丁敬大师开派到“西泠八家”的第七家赵之琛为止,他们篆刻作品的创作,基本仍停留在“印中求印”理论层面(直到“第八家”钱松时,浙派入印文字的篆法,才渐渐走向“印外”),其入印文字基本仍停留在从古代玺印中“采集”文字阶段。 (西泠印社的丁敬像)也就是说,浙派篆刻的创作,其“篆法”基础,来源于秦汉古玺,特别是汉印的“缪篆”(不是指“鸟虫篆”),这些文字,初学者只需要查询相应的集字字典(比如《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等)就能查到,查到之后,将其与西泠诸家作品中的篆法两相比较,很容易就能领会西泠名家在创作作品时的篆法思路,如何改变字形,如何改变结构,与何营造疏密等,都变得有迹可循了。 (《汉印文字征》内页)如此,临一方浙派印作,实际上是“同步”了浙派名家的篆法创作过程。这些入印文字可能也具备了浙派名家的书法改造,但由于其基本字形仍然是“缪篆”的字形,所以对初学者的书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初学者学习浙派印作,容易出成绩,这有益于初学者建立信心,保持兴趣。 (丁敬的“丁敬身印”)方法很简单,就是遇到一方浙派印作之后,将印中文字从集字字书里查到的字逐一对比,思考其篆法变化,再认真思索,为什么这样变化。 二、“章法”方面 浙派印作历来被称作“有个性的汉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浙派的印作其章法也同样沿用汉印的章法,即“均分印面,任疏任密”,这种章法原则上,文字与文字之间不牵涉穿插避让,没有揖让迎接之势,只有字形疏密以及字形相同产生的呼应与对比。 (黄易“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浙派印作,无论多字印与四字印,其章法特征基本仍然是“汉印”的章法,基本仍然平均分配印面,字形繁密的排叠更紧以适应空间,字形简单的字使其松散以撑满空间。 (蒋仁“真水无香”)浙派印作临摹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浙派印作只是“随形就势”变化了每个字所占印面空间的大小。在汉印章法之外,又加了相应的文人巧思,但其大格局,仍然是端正安祥的,其章法构思不难理解。实际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浙派印作基本上都是“一本正经”的“学院派”风格,临摹浙派印作与临摹秦汉玺印一样,初学者都不会走向荒谬怪诞的“野路子”,不会成为“野狐禅”,实际上,这很重要。 三、“刀法”方面 “浙派”印作,其最大的个性在于这些印作的刀法基本纯以“切刀”完成(到了钱松,开始切削并用),而“切刀”最大的特征是“刀程短”,每一刀所刻,最多只是刀刃的宽度,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刀切成一个点,刀杆连绵起伏之下,最后“积点成线”,最终形成斑驳古朴的线条。 (切刀的行刀方法)同时,浙派的切刀并不是单纯的无规律的切刀,而是在线条的起止,线条转折和连接处以及笔画的形态等方面都具备特别规律的切刀,这些规律经过系统的训练,初学者很容易系统掌握,其特征(规律)大致如下:1、笔画的两端基本呈现方角状态,实际上是三个方向的切刀共同组成了每个笔画端点的形态特征。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方头”,线条两端的“方头”;2、笔画的连接处和转角处,外边两刀切成方形,内角则立刀转刃刻成圆弧状,简单地说,记住四个字就可以了,就是“外方内圆”(这实际上也是“缪篆”的字形特点);3、由于每一刀切刀的发力方向不会完全统一,因此笔画的形态呈现不规则的波磔状,实际上也是两个字:“波磔”。 (浙派的“八个字”)八个字记好,刻熟,浙派的刀法就基本可以解决,相比徽派复杂的刀法及复杂的线条特征,要易记得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八个字”的要领比复杂的刀法更简单易记些。 (“西泠八家”于浙派中的位置)实际上,技法之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浙派有相应庞大而风格相近又有传承的篆刻家群,就是“西泠八家”,这就为初学者提供了相应庞大的临摹样本,由于他们风格接近却又各自带有鲜明的个性,“西泠八家”历来被誉为“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征,时间跨度又足够长,如果沿着时间线从“丁敬”开始学起,一直学到“钱松”,认真学习完毕,实际上等于把清代篆刻史重新梳理一遍,这对于初学者对于篆刻理论的学习也是多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