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五脏风寒——肾着
附四,说完阴癫,再论阳狂,附张锡纯阳狂医案病例,以助参考,
一少年女子,得疯疾癫狂甚剧,屡次用药,皆未能灌下。后为设方,单用芒硝当盐,加于疏菜之中服之,病人不知,月余全愈,因将其载于《参西录》,后法库门生万泽东,治一少女疯狂,强灌其药,竟将药碗咬破,仍未灌下。泽东素阅《参西录》,知此方,遂用芒硝和鲜萝卜作汤,令病人食之,数日痊愈。
论;此阳狂之病,不是阳盛,而是阳结,阳结之狂。此病多是外感之后得来,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证,太阳之经热,内传太阳之腑热也。腑热阳盛,热伤营血,血伤热瘀,瘀血阻滞,阳结之热狂也。阳结而热盛,瘀血为阴积,阳盛而发狂。也就是阳盛伤血,血瘀阴积又阻阳气,阳结热盛则发狂。芒硝苦寒泻阳热,软坚破阴积,泻积阴之瘀,以止阳结之狂。故单用芒硝,月余痊愈之义。苦寒泻热,软坚化积,阴阳俱散,瘀血散去,阳热也泻,所以狂止。阳热伤血,血伤热瘀而积结,是为阴积,也是阳结。芒硝泻阳热能止狂,化阴瘀能除根,皆其苦寒与软坚破积之功也。
本案女子之狂,要么外感,阳热伤血,血伤热瘀,阴积而阳结,要么妇人瘀血病,以致阳阻而发狂。我个人是偏于外感阳盛伤血,阴积而阳结。另外少女疯狂证,也要考虑热入血室证,热盛伤及心神,而发阳狂。还有的痰结之狂,痰迷心窍,观《伤寒》瓜蒂医案,有吐浊治愈过的阳狂。《伤寒》桃核承气汤,即是典型的阳狂。
附五,卷十三,呕吐二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也是癫风病之主证。此应该也可以治疗癫风。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阳狂而阴癫,此吴茱萸汤也能治疗癫风,其所治之颠为脏腑俱寒。厥阴阴极之脏,阴极而阳复,阳复则病愈。阳明之阳虚,阴极厥逆则发癫,阴极阳复则自愈,故癫风之病,也能自止,阴阳互厥,故发作不定。临床可以研究用之。癫风,即为阴厥之证。
五脏风寒十二
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死脏者,心之真脏脉也。心火下降,则心位清虚而不实,《难经》所谓浮而大散者,心也。若浮取之实如麻豆,重按之益觉躁疾者,是心火之升炎而不降也。“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抟,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即此义也。
五脏风寒十三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姜甘苓术汤主之。
肾着之病,肾气痹着而凝冱也。水盛阴旺,故身体迟重,腰中寒冷,如坐水中,水渍经络,故形如水病之状,似乎浮肿。水旺土湿,故反不渴。水不在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病在肾,属于下焦。原因身劳汗出,衣里沾濡冷湿,冷湿之气,久久入腠理而浸经络,同气相感,故令肾气痹着,而成此病。肾位于腰,自腰以下阴冷痛楚。土位在腹,水旺侮土,故腹重如带五千钱也。姜甘苓术汤,姜苓温中而泻水,术甘培土而去湿也。
1 肾着之病,肾气虚寒,因衣里冷湿而痹着凝冱也。内外俱寒,寒从气类,则外痹着而内凝冱,是为肾着之病也。
肾着之病,以身劳而汗出,是肾气外泄,虚而易凝冱。汗出沾衣,衣里冷湿,即为寒气痹着而不去,痹着不去,即为肾气凝冱。外寒之痹着,凝冱内虚之肾气,即是肾着也。久久得之,经络之湿阻,内虚不能外发,经络停湿,痹着而不行,即湿阻而如水肿,不能外散经络之湿,与痹着之寒,即为肾气凝冱。干姜补脾阳,以散阴寒之痹着。茯苓泻水化气,以行经络之湿。白术甘草,培土以去湿。
干姜茯苓,就是肠痈病理的附子与薏仁的药理,寒非得湿则不凝,茯苓泻湿,干姜散寒,太阴散即是肾气开,开则气不凝冱。
五脏风寒十四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者,死。
肾死脏者,肾之真脏脉也。癸水升于丁火,则水位泮涣而不冰结,若浮取之而坚,重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是肾水下流而不升也。“玉机真脏论”;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即此义也。
肾无中风、中寒者,心肾同经,心病即肾病也。而肾着之病,即中寒所伤也(中内外之寒,同气相感)
论:水寒冰结而成实也。肾之真脏,接近心之真脏脉,沉按乱如转丸对比浮取之实如麻豆区别。
五脏风寒十五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
1 脾中风者,即为湿热之证也。伤寒有五,湿温即是。湿郁其阳,则见发热 形如醉人,或头眩晕之义。脾位在腹,故腹中烦重,湿盛则重,湿热则烦。湿盛木郁,风气郁勃,筋脉动惕,则皮肉濡动。肺逆不降,则见短气。
五脏风寒十六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盆,洁洁状如摇者,死。
1 脾死脏者,脾之真脏脉也。已土升于离位,则清气在上,戊土降于坎中,则浊气在下,清升浊降,中气冲和,是以脉见关上,其象为缓,若浮之大坚,是胃土上壅而不降也;按之如覆盆之硬,洁洁状如摇者,是脾土之滞而不升也。
按;中气之脉在关位,其象为缓,无胃脉者,皆无缓象。
2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致于手太阴。
五脏风寒十七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1 上中下三焦,各有本部,三焦竭部者,各竭其本部之气也。
上焦清气竭则善噫,上焦受气于中焦,此是中焦不和,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
下焦竭是肾气虚,即遗溺失便,木气下陷,其气不和,木泄频数,不能自禁。不须治,下焦受气于中焦,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久则胃降阳和,故不治也愈。
2 此寒气之伤于三焦而内寒者。内寒者,下焦之虚也,而三焦之气竭者,下焦之寒,中焦不和,而上焦善噫也,总因伤内寒,而三焦虚也。上中下三焦者,悉受下焦肾之原气也。久则肾气渐复,则能渐愈。
按:噫者,寒气客胃也,中焦不和。281页,《灵枢》有释。胃降则阳和,观旋覆花汤。
论;《难经》六十六难,肾间动气,一身之原气也,三焦者,肾中原气之别使,行于上下三焦也。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