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期孩子养育:《请你记住我》中的问题学生
在学校里,我们习惯于把那些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统称为“问题学生”。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可能经常会制造一些麻烦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不已、束手无策。
在青年作家刘墨闻的新书《请你记住我》中,就有一群这样的学生。“据说几乎所有老师都不愿意来接这个摊子,好像这个班是颗随时都有危险的定时炸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者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现实中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态度。在小说故事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侧面从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身上看到青春期孩子面临的一些困境以及可能会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接下来,笔者就从小说中几个典型的人物分析开始,浅谈一下青春期孩子养育的问题。
一、小说人物分析——问题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在看待问题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给他们贴上标签。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最深层的诱因。那么,我们就需要透过这些标签去看看他们真实的样子。
1、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刘让秋
故事的主角刘让秋是一个出生就被母亲抛弃,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由爷爷抚养长大的孩子。而爷爷因为多年前奶奶的走失,一直在寻找奶奶,其实作为刘让秋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爷爷也无法把全部的注意力给到他。
可想而知,在刘让秋从小到大的经历中,爱是多么地匮乏。这种匮乏导致刘让秋内心深处极度的不安全感,他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
内心的脆弱表现在外在的行为通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非常弱小可欺,这样的孩子通常是校园欺凌的对象。另一个就是表现得非常强悍,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刘让秋的成长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小时候被大孩子欺负,但是不断地反抗,打架,最终让刘让秋成了有暴力倾向的少年。而这种暴力的背后其实是对爱与接纳的深深期待,这种期待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只有通过暴力去寻找这种存在感、认同感。
2、孤僻、不懂礼貌的女孩——许桥
许桥是故事的另一主角,因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刚一出生就被奶奶从炕上摔下,造成脑部创伤。她从小就记不住人,不断地被父亲和奶奶咒骂。后来被养父母领养之后,许桥与唯一疼她的母亲也失去了联结,在许桥的潜意识深处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期待。
被确诊为失认症的她总是走错教室,离老师和同学都远远的,因为记不住人不和别人打招呼,就被疯传是一个很孤僻、没有礼貌的人。
在母亲身边的时候,许桥还会因为心疼母亲去拼命地记住一些人,离开母亲以后这唯一的动力都消失了,未来如果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疏离的背后除了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许桥包裹自己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她知道不去期待什么,就不会被伤害。
3、自杀的复读生——施厚平
施厚平这个人物只是小说中的一个插曲,但他的遭遇却让人感触颇多。小说中的学校附中有一个特殊的班级,就是复读班,学校里习惯把复读的学生称为高四。而施厚平是高六,也就是说他在这里复读了三年。
复读生本就是一个比平常人承担更多压力的角色,更别说是一个复读三年的人。并且施厚平的父亲告诉他,无论多少次,只要考不上,就会被送回附中,直到考上为止。
对于施厚平来说,这是多么恐怖的未来!他就好像希腊神话里被神惩罚的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推着石头,未来的生活是一场无尽的重复。
于是在这样的绝望中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周密的计划、果断的行动,用一种决绝的、不让任何人有机会阻止他的方式结束生命。对于自杀的人来说,但凡在这世间还能感觉到一点爱,这点爱都能牢牢地拉住他,不会让他去往另外一个世界。施厚平还有这一丁点儿爱吗?我想是没有了。
“你们现在才觉得那是个人,会喘气的人”猴子说的这话点出了施厚平的困境。施厚平有父有母,可是在他们眼中,他成了一个“光耀门楣”的工具,当他没有实现这个功能的时候,就只能不停地复读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许从未考虑过他的需求、他的感受,他在学校里承受的异样眼光。于是施厚平在那个当下,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路,只能选择这唯一的一条路。说起来,是何其令人痛心。
二、浅谈青春期养育:怎样避免不良影响及无可挽回的悲剧
小说中的刘让秋因为一次暴力事件被刑拘入狱,改变了人生的走向,施厚平直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实中,这样的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家庭,都是一场悲剧。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不情愿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那么,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养育,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
1、如何正确看待“叛逆”
一提起青春期,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想起“叛逆”这个词。很多家长视叛逆为洪水猛兽,因为一旦孩子叛逆,就意味着原先能乖乖听话的孩子变成了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坏孩子。而家长也因此和孩子站到对立面,矛盾时常发生。
事实上,进入青春期,孩子表现出叛逆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是一个“准成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渴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思考、行动,而不是像儿童时期那样事事由父母做主。
能够表现出叛逆说明孩子内心充满足够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他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父母,他需要依靠父母生存,所以更多的是表现出顺从。
到了青春期,他知道即使他反抗父母,父母也不会抛弃他,而且此时相比于儿童时期,也有了更多的力量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应该鼓掌欢迎青春期的到来,因为那意味着孩子的发展是正常的,他有了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的可能。反之,一个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注意。
2、家长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做到角色的转变
当我们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叛逆”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从原有的单一的父母角色中走出来,以更多元的角色去与孩子沟通、交流。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孩子有了一定的力量,但在很多问题上又不足以成熟的方式去应对,因此家长不能把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当孩子,也不能把他们完全当成人。也就是说既需要充分的尊重又需要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地从青春期走向成人阶段。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就是因为家长们发现他们一贯的管教方式不再起作用。而我们家长普遍习惯用控制、命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方式对于五六岁的儿童来说,也许是暂时有效的。但是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还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当然就会失效。
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去尊重他,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这是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同时,因为青春期孩子在身体方面也有了重大的变化,在情感方面也有了萌动,正是各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时期,家长在这些方面就不能放任,需要做好引导。以充分的爱与尊重去与孩子交流,孩子其实是能感觉到的。
故事中刘让秋的班主任张老师在刘让秋受委屈被罚之后,对让秋展现出了真诚的歉意,说:“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就让一个学生凌驾于另一个学生之上,你只是为自己呐喊,这是你身体里不屈强权的勇敢”。张老师的这番话就充分地展现了他对让秋的同理心和尊重。
而让秋在这番话之后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真诚地向张老师表达了歉意。所以孩子并不是冥顽不灵,很多时候,我们去看他们深层次的需求,去同理他们,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能做到同理和尊重,必然是家长身份要先做一个转变,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做到同理和尊重。
3、几个青春期孩子问题的注意及应对
青春期孩子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一个是荷尔蒙分泌激增表现出精力过于旺盛。如今的现实情况是繁重的课业压力通常让孩子无处发泄这种多余的精力,就会以一些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刘让秋一群人总是打群架就是这种不恰当发泄的表现。所以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运动,在运动中既能发泄多余精力,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另外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特别会模仿,比如自残、自杀这样的行为,如果相互模仿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工作室曾经接到过一个个案,一个高中女生有自残表现,在与其访谈的过程中,女孩子告诉咨询师,其周围的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自残行为。
如果这是现在校园的真实现状,这真是一个令人惊诧又痛心的事。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防患于未然,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模仿要进行合理的疏导。
小说中施厚平自杀以后,很多班级都避而不谈这个问题,二十班的张老师却在班里和同学们探讨了这个问题。对于一些不良事件来说,与其堵不如导,和孩子们坦诚地交流,倾听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和看法,再予以适当的引导,比掩盖事实,装作事情没有发生的处理方式要好很多。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时期,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这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借由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去看到可能的一些问题和不良影响,也有助于反思自己的教育,从而更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我想这也是故事的一个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