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推荐《成长的边界》:跨学科通才与专才PK的奥秘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许多人都意识到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汲取新知识来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在某个领域中,练习满一万小时,你就可以成为专家。当然《刻意练习》弥补了一万小时定律的漏洞:有目标的有效练习才能达到专家。可是《成长的边界》再次推翻了刻意练习的理论,所谓刻意练习的专才实在是太有局限性了。
《刻意练习》中提及的国际象棋大师、音乐家在《成长的边界》成了局限于自身领域的僵化专才。理由很简单: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国际象棋、音乐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复杂性下降后,人们掌握规律不断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成为加速器,帮助学习者达到专家的层面。这种学习环境是友好型学习环境。
而相对的恶劣型学习环境却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变化多端的条件使得学习变得异常困难,但是相对的学习成果也异常丰富。面对多样化的条件,学习者不断调整方式获得不同的结果,相应地养成了多样的思考习惯,善于用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作用小之又小。我们生活的现实就是一个恶劣型学习环境,我们又如何用刻意练习去应对呢?这是方法性的根本错误。
所以作者通过两种学习环境及刻意练习的局限告诉读者:经验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牢靠,特别是想成为跨领域通才。甚至可以说经验是没什么用的鸡肋。
专才是在友好型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旦脱离原有的规律,就无法突破专业领域的局限,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作者认为专才在领域中的会越走越狭隘,颇有灯下黑的感觉。
通才因为涉猎较广,决定了学习者不断接触新事物,获得新方法。而一旦学习者能够熟练运用元认知进行知识迁移,那么一个通才的诞生指日可待。
《成长的边界》整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领域狭隘的专才并不符合世界变迁的需求,而跨领域的通才正是迎合世界发展的方向。那么如何成为跨领域的通才呢?
书中大量实例是作者为佐证其观点的论证材料,而从这些实际例子中,能够抽象出的要点:在元认知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这就是整本书的核心点。只是作者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总结。这个总结是基于我自己的知识系统而获得的。
想要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首先就需要多领域的接触,或者说多方面兴趣。只有接触足够多的信息,才能为知识迁移提供基础材料。这些信息的作用有三个。
第一,通过类比这些材料信息,我们能将相关材料进行联系,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
第二,正因为接触多领域信息,学习者才能够有更多机会去做尝试,去体验不同的领域,去发现自己不同的潜能。
第三,通过这些材料获得外部视角。外部视角能够摆脱领域桎梏,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新视角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创新往往由此而来。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面临不同条件去进行,即检索式学习、合意难度,其中合意难度包括间隔学习、交叉学习。这部分内容书中浅显地举了些例子。而更多的专业性内容,则可以去阅读《认知天性》的相关章节,两本书结合更能加深对对学习的理解。另外,学习的快与慢也有不同影响。学习受阻大,进度慢反而对学习者有益,毕竟困难作为试炼是对学习者最好的奖励。
再次,打破对坚持的幻想。人总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领域,而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决策的。然而我们通常被教育:坚持不懈。但仔细想想即使坚持到最后一无所得也要坚持吗?如何聪明地坚持才是正确的道路。即便浅尝即止,也是有所收获的,当然前提是你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最后,不要想着什么长期计划,那不现实。跨领域的通才对长期计划没什么概念,倒是对短期计划比较清楚。事实上,面对多变的世界,谁能保证长期计划如实进行?所谓的长期计划也是在不断变动的,如此看来短期计划更有明确的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作者书中的事例都在说明短期计划对通才起到的作用更大。
本书的特点在于打破了我们对某些问题的常规认知,更是击碎了一些畅销书创造的概念。而书中大量事例为作者反直觉的观点提供佐证。
同时,本书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作者观点隐藏在过多的事例中,不如一般学术书籍结构明晰,比如《刻意练习》。而书中大量事例与认知学科相关,却又没有明确点出相关学科内容,比如知识迁移、元认知。
如果想要阅读此书,推荐以下书籍一起享用:
认知天性
刻意练习
全局学习法
【文/云玖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