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望怎样的交流,才能让灵魂颤栗

01
一次心血来潮

一次活动需要怎么组织?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因为我从来不是组织者,我对于活动的热情不仅是零,更是负分以下。

所以组织活动,还是组织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人,这件事用流行语来说:打破了舒适区,用我自己的话来说:逆反心理。

线下聚会,去得次数屈指可数,直观的感受是浅尝即止的交集、价值小于期待。当若雪问我有个聚会去不去时,我是一口否决的——毕竟性价比不高。

随即我突发奇想:既然自己不喜欢这种聚合,那么自己创造条件如何呢?冲动之下就和若雪提了。我期望的一次聚会:

  • 人不能多,否则每个人的声音都听不到了,3-4人足够

  • 挖掘每个人的优势,相互取经

  • 带着问题来探讨,即便没有答案,也期望可以获得另一种视角

想法核心很简单、很实在——收获价值比,它令人振奋,但同时也令人惶惶。提的时候,我口气坚定,内心却是另一番景象:万一找不到人,怎么办?

随机问了几个认识的线上伙伴,大家的态度都相对积极,主要问题还是在时间安排和主题上。这么看至少成功率在30%,挺不错。

02
一次突然行动

犹豫着到底怎么去组织,几周就过了,想着再不做就过年了,于是硬着头皮先凑人,再定主题、定地点、定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

从这个过程上看,开始得突然,进行得突然,安排得突然。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内心演绎了几种可能性。光内心戏多没有用,踏出一步才能知道怎么再下一次改进。

失败了又怎样呢?不过就是少了一个心仪的交流方式,大不了之后换一种,比如四个人变成两个人(唉,捂脸,也许一开始就应该两个人的)。

对于讨论的主题,切合当下的情景,复盘与计划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也许有问题呢?也许有好的经验呢?

固定主题是必须的,那么自由主题就是挖掘各自优势的时刻了。所以我罗列了两大块主题,四个小主题。

  • 固定主题

    • 关于复盘的二三四——困惑

    • 关于计划的五六七——远见

  • 自由主题(二选一)

    • 如果失业了,怎么办?

    • 开一个咖啡馆,要做些什么?

03
预想与实际殊途同归

事实上,见面后的话题似乎都不需要我刻意安排……直接就从出发点一路飙升到不可思议的距离上。冷场倒是没怎么有,话题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以至于我整理内容的时候,不得不回想某人的笔记究竟写了三页还是四页。可喜我对细节的观察还从未让我失望过。

奈何内容实在太多,篇幅有限,个人文字水平有限,只能用简略的语言呈现。将内容用结构化的方式展现,也能让读者轻松读懂。毕竟现场谈论的内容繁杂分散,不通过结构来表现,恐怕就会一头雾水。

复盘困惑

复盘内容似乎总是今天完成了什么计划,那么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帮助呢?看起来每天就是记录流水账而已,最多看到一个时间运动。成长部分似乎看不到。真正有用的难道不是今天发生的 一些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应对的方式吗?如果记录这些,就要花费很多很多时间去记录,这样也麻烦。

大家的反应很奇妙,就我观察似乎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在众人看来:复盘,记录下完成的事情后,也记录下收获与经验,足够了。小伙伴说复盘,记录最重要的事情,有选择的记录这些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也不可能。

其实我得承认我提问的表达不够清晰。我真正想说的是复盘只记录完成什么,获得什么,真的能帮助你看清楚自己,理清自己吗?

从两个方面看,事无巨细确实不可能,天天发生事情,这人生真过得如电视剧一般精彩,那也是怪吓人的;若什么都不仔细观察,那么便“没有事情发生”,这就丧失了复盘的意义。

于是话题转到了直面自我。直面自我是什么?扒开你的内心看一看,你藏了什么好东西?问题在于直面自我,意味着不再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为了什么?就一定不需要它吗?这个度怎么掌握?或者什么时候自欺欺人,什么时候直面自我?

这个问题难回答,但值得思考。

话题深入到复盘时候对向内观望——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的问题。我立刻抛出了一个带新人工作的问题。简略描述后,有伙伴疑惑是否我陷入了自欺欺人,将自己的一些问题归结为对方。

事实上不无可能,记忆是不可靠的,极易被扭曲的,在我的描述中“假信息”的存在有多少,我不得而知,毕竟我将它合理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我进一步澄清一个事实后,伙伴们沉默了,因为一个重大的事实让小伙伴难以置信:我口中的新人不是一个毕业生,而是一个工作了7-8年的“新人”。(这里也有一个人认知误区,下文说明。)于是当问题未必是自己时,这个复盘又该如何做?

最后聪明的Sea提出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案:工作OKR日志。

为新人建立这一本日志,每天早上写上新人工作内容。当天下班前让新人写上自己的工作进度,然后交回来由监督者进行评判。

第二天早上制定当天工作内容,新人来领取。新人如果对第一天评判有想法,就在第一天那页下方写上。接着如法炮制,一天一天完成,这样每天都能看到新人的KPI。

至于新人如何反馈、是否填写进度,都佛系看待。一本写满就可以看到新人究竟是如何完成工作的,一来她半自助地完成了复盘,而我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恐怕是聚会最高潮阶段了。

计划的远见

谈到计划的远见,最主要还是从人生维度确定一个方向,再从近五年的规划开始反推一年的计划。规划这东西某种程度上不靠谱(无法对抗时间意外或者说黑天鹅),人生的路也不是傻乎乎地跟着规划走的。

规划只是一张人生地图,此时此刻你能想到的行进路线,但将来某个时刻发现新路线的时候完全可以做更改——去罗马的方式有很多,今天你能坐马车,后天也许就是坐飞机了,大后天兴许步行了,谁也说不准。

地图更新很正常,只要地图在,总是会有办法的。如果你换了地图,那重新找路线呗,有经验了就不怕。

谈到这里话题自然就聚焦在工作之上,两位小伙伴正在求职。对行业、职业,Sea分享了古典职业规划的内容(内容太多,请在网络自行检索相关内容),同时建议对应聘行业做一个研究。毕竟知道与实际去做是两个范畴,光凭想象是很容易产生偏差的。

除此之外

以上内容是依据原先主题框架整理出来的。现在这部分是零碎信息中提炼出来的。

  • 碎片时间 ≠ 碎片知识 → 整块时间 ≠ 整块知识

  • 知识砖块 + 知识结构 = 知识房屋(系统)

    • 不断添加砖块,小房子变大房子 → 知识量增加

    • 直接推倒小房子,用原来的砖块重建大城堡 → 知识体系大改造

  • 多学科同步推进学习

    • 也许就解决了一些前期学习其他学科遇到的问题

    • 也许就打通了一些东西

  • 语言学习:语言是工具,孩子是如何学习说话的

  • 市面上的时间管理

    • 告诉你做到能解决焦虑等情绪,未必是真

    • 理性化思维忽视情绪

  • 交流互动是双方的

    • 单方面说引起的压迫感、抗拒感

    • 双方交流,注意对方传递信息,互动是进行的动力

  • 惯性思维——常识,我们会用常识去看待人、事,加一个“应该”,事实上它会被打破

    • 工作7-8年应该会基础的工作流程 X

    • 毕业生才不会基础的工作流程 X

    • 做过助理应该会做表格 X

    • 常识减少大脑负荷,但可能增加情绪负荷

      • 这事不应该这样——生气

      • 这人怎么这样,正常人不这样——愤怒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旁听后提炼,不知道其他参与的伙伴有没有发现这些。

04
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次组织活动,算是顺利结束了。缺憾也是有的,所以回顾不足,以便为下次做准备(希望会有吧。)

地点安排

虽然碰面地点在市中心,是很有名的商场,奈何小伙伴似乎不太熟悉(难道比我还宅?)于是为了集合也费了半小时,以至于结束也晚了半小时。

以后得画地图出来,免得小伙伴迷路,尤其面对复杂的地铁出口。这是我的失误,我真没想到……想想以前参加企业培训,客服都会发路线指南的,我需要学习下。

议题控制与互动协调

因为一上来就交谈甚欢,所以议题的走向时不时就飞速跨越各个方面,自我检讨是不够集中。我没担任起一个主持者的角色,把内容拉回主题或是促动每位发言。没有这方面经验,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委婉有效地进行拦截。

对于各方的神态、情绪、肢体语言,我都察觉了,但仍然因为经验问题,我无法做到圆润地安抚或者缓解这些。这让我有些无奈。

综上,可能我既不想把这样的聚合搞得和开会一样,但又纠结在主题是否能讨论上。一旦主题没有切入,我害怕参加的伙伴会失望或者觉得我骗人——没有讨论嘛。这也是我很为难的地方,因为很难控制把握。

如果有下一次

如果有下一次,我可能会

  • 固定一个地点:某个茶室

  • 固定时间段:不拖沓

  • 开始之前制定规则

  • 预留无主题自由讨论的部分

  • 自由讨论的主题,可能依据参加人员做删减(主要涉及项目建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如果一定要给这次活动打分……还是不要了,原谅我想自欺欺人。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