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幅式、空间展示的变化:唐代人已把书法直接写在墙上
中国书法发展至今,幅式多样化,有条幅、横轴,卷轴、对联、册页、手卷、扇面(团扇)、手札等等,在古代书法幅式比较单一,多是是卷轴,基本是从宋代开始逐渐增多,到明清已经十分丰富。
书法幅式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在古代人类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往往以工具来命名社会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铁器时代等。最早的书法载体是甲骨、帛、青铜器、简牍竹木片,晋代之后后,笔、墨、纸成了基本书写工具,被确定下来,墨迹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画书法由商代的甲骨契刻、周时期的青铜铸造、秦汉时期的简牍,到晋之后的墨迹,载体和展示空间发生的质的变化。给书法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发展,给字体书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卷轴最早上追商代的“简册”, 用竹、木做成的窄条供书写各类文书,文章书籍等,再用绳子编扎在一起而成“册”,用现在的词说一本书可能就是一大卷,古代说的汗牛充栋也就是指这类典籍的庞大。春秋时期开始有帛书,战国以后逐渐通行大量使用。西汉时期发明了纸,至东汉以后纸的运用多了起来,成为抄写书籍的主要材料,开始出现墨迹书籍写本。
即便是有了纸张,还没有大量普及,也仅限于上层人使用,大多也是以篇幅比较短小的信札形式,书体多是行、草书,如处世的说法经典《平复帖》、《丧乱帖》、《伯远帖》等,这些作品都是信札。信札是随意书写,书写节奏章法都较为自由。从晋唐开始,纸本的墨迹尺幅是逐渐增大,书写节奏、章法处理都在变化,显示了书法逐渐向艺术化创作的自觉。王羲之《兰亭序》是典型代表。虽然在古代装裱成横式卷轴形式,无疑这种形式慢慢发展为当今的横轴,并能够悬挂,从案几转移的墙面,为空间展示提供了条件。
欣赏卷轴书法
对观赏者而言情况有所不同,由原来由右至左的逐字逐句观赏,变成从整体到局部的观感,展示空间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视觉的变化,赏者的情绪也发生变化。也延续了今天书法展览的评审方式,一幅作品首先视觉上要夺目,有感官刺激才能打动评委,继而才细微观察。这也导致了书法创作的变化,但也有情可原,因为当今书法艺术是以展览展示为主,视觉气势上不能打动人的话,估计没人看。
尺幅的变化,展示空间的拓展都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尤以草书为明显,唐代草书直接受影响,甚至唐代的书家直接题壁书写,李白《草书歌行》里有一句: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蔡希综《法书论》说张旭狂:
“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机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
“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
这些都是展示空间的变化促进狂草发展例证。
宋代开始有了条幅,是书法创作运用的又一种新形式,横竖尺寸比例明显,高大于宽,装裱成为挂轴,悬挂于墙壁,是为厅堂内装饰。并且字体变大,成为一种纵向的展示,由原来的右到左的观赏方式变成由上到下的方式,欣赏这类书法一般需要远离墙面,赏者从整体把握这件作品。同样强调视觉效果,章法就要讲究节奏感,不然就断气了。明代的王铎是条幅书写的高手。由于竖向的延展性,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巨幅作品,有的高度达到八尺或一丈二尺,条幅成为书法作品的重要样式,明代的建筑风格也同样为尺幅的扩大提供了展示空间。
再,还可能与明代艺术市场(自宋代开始有了书法作品买卖,到明已盛行)经济利益挂钩,增大作品尺幅也好多卖钱。
还有悬挂也促进的书法艺术的观赏作用。因为之前小的手卷、书札等的收藏在箱底,不会轻易示人,只有三五好友把玩欣赏。悬挂于厅堂,一则是装饰作品,供客人欣赏,也是彰显家庭的实力。就像今天部分人家里挂字画,附庸风雅而已,凡来者必告知价值百万、千万,注重的是字画的经济价值,并不在乎欣赏价值。
对书者而言,不同的幅式创作上要求不同,因为其书写挥运的空间变化不同,书写势、章法都要随之变化,甚至情感的推移也有质的差异,从而给赏者也带来情绪的变化。有些书家真的是习惯写横式,而有的习惯写纵式。作为书家应该做到全能,大小随意,纵横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