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究竟亡于崇祯、万历还是嘉靖?“奸臣”严嵩告诉你,谁该背锅

01 “小人得志”的时代

夏言死了,死的好不凄惨。

虽然明朝不像两宋,对士大夫那么礼敬有加,但夏言毕竟曾任当朝首辅,在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实质上相当于政府首相,如今年过花甲,竟被“弃市”,确实有些过分了。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个恶劣的先例,有明一代,夏言是第一位被杀的内阁大学士,也是第一位被继任者暴力清算的首辅大臣,当然,他也不是最后一个。最终核定死刑者,自然是当朝天子嘉靖帝,而煽风点火促成此事者,则是那位著名的大奸臣——严嵩。

影视作品中的严嵩形象

站在夏言的角度,他临死前想必会恨恨的咬着牙,对着这个名字喊一句“小人得志!”

严嵩是小人,那夏言就一定是君子吗?

至少,在夏言排挤弹压前任张璁的时候,手段也不那么光明磊落;而当严嵩二十六岁中进士,之后却淡泊名利,闭门十年读书做学问的时候,倒更像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

但无论如何,嘉靖帝一朝,都是明代政治气候和士人气度的转折点,不但“小人得志,君子道消”,还是一个把“君子”洗成“小人”的时代,用清初历史学家万斯年的话来说:

非但嘉靖一朝升降之会,

实有明一代升降之会也。

国家之元气……为之丧尽矣。

这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嘉靖的爷爷——成化帝朱见深那会儿,士人们还是蛮有气节的。比如朱见深信奉道教,举行宗教仪式时,要书写一份骈文奏章,焚烧敬献给上天,这便是所谓的“青词”。皇帝想让内阁大学士李贤代笔,李贤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咱从小读的是圣贤书,受的是儒家礼,不懂这青词该怎么写!

嘉靖皇帝朱厚熜

而到了嘉靖这会儿,内阁却一顺儿都成了“青词宰相”,严嵩就因写得一手好青词而得宠,他的后来者高拱,甚至主动上奏嘉靖,请皇帝赐给他一个写青词的机会。

士风日下,世风也日下。

等嘉靖之子隆庆帝接班,著名的清官海瑞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就赫然有这样的话:“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这在今天讲是歧视妇女,但在当年,大多数女性深居闺中,不认得字也不懂治国理政,文官集团都似这般,大概也算不得男人了吧?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

精神上自我阉割的严嵩比太监还太监。

那么,这嘉靖皇帝何许人也,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一个王朝的气象呢?

02 从一场狗血的家庭伦理剧开始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易中天中华史》第22卷:《严嵩与张居正》中,是这样评价的: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长袖善舞的。他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

嘉靖帝的“本事”,从他少年即位那会儿,就显露无疑。其人原名朱厚熜,是成化帝的旁系子孙,原本无缘帝位,却被天降馅饼砸到了宝座上。因为嫡系的正德帝朱厚照死后无嗣,于是作为先帝的堂兄弟,先先帝的侄子,朱厚熜被内阁选中,承继大统(如下图所示)。

朱厚熜家族谱系

那一年,朱厚熜年仅十五岁,却一上来就给了朝臣一个下马威,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

原计划,小王爷该先从侧门入皇城,然后即位,但朱厚熜却不干了,既然遗诏里明确要我“即皇帝位”,那我就要以皇帝的身份,光明正大的从正门:“大明门”入城。经过一番拉锯之后,君臣商定,先在城外完成即位必需的“劝进”程序,然后朱厚熜再以皇帝身份进大明门。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嘉靖帝把自己的“礼”议定了,便开始给亲生父母争——

自己老妈是应该按礼部的方案,以王妃仪驾来京,还是该按皇太后仪驾,由皇帝亲迎?

自己老爸朱祐杬从没做过皇帝,却生下了一个皇帝,那么谥号里面该不该加“帝”字;加了帝之后,该不该加“皇”;甚至说,该不该以皇帝身份进“世庙”;进庙之后,该不该搭配帝王规格的祭祀和歌舞……

明清两朝太庙(现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以上,便是所谓“大礼议之争”的主要内容,嘉靖帝就这样得寸进尺,一片一片割香肠,和文官集团斗了二十多年,最终给爹妈争到了至高尊荣,大获全胜。

这是因为朱厚熜孝心爆棚吗?

易中天先生在《严嵩与张居正》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嘉靖十五年,朱厚熜突然取消了父亲“世庙”的庙号,而夺下这个“世”字,只为了将来据为己用(嘉靖帝死后,庙号世宗)。

和死去的老爸争名号?易中天对此评价了四个字:“狗屁孝子”!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大礼议之争”的直接结果就是,嘉靖帝借此大幅度地清理朝堂,识别并清除异己,启用“自己人”。例如,仅在嘉靖三年,他就对两百多位官员进行了惩处,其中一百八十多人被廷杖,直接致死十七人。

残酷的廷杖

元老重臣被清洗,提拔的多是新科进士或资历较浅的官员,后辈因为依附皇帝而骤得高位,又怎敢跟皇权相抗衡呢?他们只会对于皇帝无底线的顺从,即使斯文扫地,也在所不惜。明朝的政治风气急转直下。这便是万斯年说的:

(国家)元气为之丧尽矣。

日后位列《明史·奸臣传》的“大白脸”严嵩,就是此时粉墨登场的。然而,易中天先生似乎对他又颇多同情,这却是为何呢?

03 名不正言不顺的内阁大学士

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

终其一生,严嵩都只是宠臣而非权臣。他虽然害人不浅,却终归被嘉靖皇帝坑了。

《严嵩与张居正》的作者:易中天

其实,这也是专制体制发展到明朝中叶的必然结果,只不过碰巧在权谋家嘉靖帝的手里,蜕变更加剧烈罢了。

自秦始皇开启帝国时代,皇权和相权相爱相杀了一千多年,明朝初年的朱元璋终于搞出一项重大改革:废除丞相制,皇帝直接领导政府部门,既是国家元首又当政府首脑。

这样做有助于皇帝的集权,但也带来了繁重的公务负担,“英明神武”的朱元璋,曾创下过八天之内批阅奏折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的“非人类”记录。没办法,他只好再召集几个信得过的文官,临时组成一个秘书班子来帮忙,这便是“大学士”的由来。到永乐帝设置内阁,这种临时的秘书班子就成为定制而保留下来。

故宫文渊阁是大学士们最初的办公地点

这套制度演化到明朝中叶,阁臣中资格最老或是声望最高者,便成为了“首辅”,实质上等同于丞相,手握为皇帝代批公文并草拟处理意见的权力,也就是“票拟权”。此时,如果遇到皇帝纵容或者同僚奉迎,也可以权倾朝野、风云一时。

但问题也在于此,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皇帝的临时性授权,没有独立的办事机构和人员班底,荣衰只在皇帝宠信与否。况且,内阁自身也非铁板一块,为了所谓的“首辅”之争,内斗也越来越激烈,给了皇帝分而治之的充分空间。

表面上风光无两的严嵩们,其实就是皇帝手里的纸牌,可以任意玩弄更换。

纸牌游戏

就拿嘉靖一朝来说,首辅张璁三次被皇帝贬斥,又三度召回,后来红极一时的夏言,也是三起三落,严嵩专权十几年,却旦夕之间就被扳倒,连儿子被问斩都不能救——这还不算是被“皇帝坑了”吗?

而文官集团为了争抢权力和荣宠,吃相也是越来越难看——

严嵩撺掇嘉靖帝,杀了前任夏言;

后任的徐阶,极力迫害严嵩,不但使其“净身出户”,还斩了他的儿子严世蕃;

后来,又轮到首辅高拱迫害徐阶,将徐家门庐烧毁、田产没收,两个儿子充军,一个削籍为民;

等一代名相张居正羽翼丰满,又以阴谋手段驱逐高拱,还差点制造冤案将其彻底清除……

张居正画像

到了张居正的时代,他本人有幸善终,但死后不到两年,他的新政就人亡政息,家产被抄没,家人饱受酷刑,长子自尽、长媳自残,家势从此寥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好学生:万历帝朱翊钧。难怪易中天先生评价张居正说:

作为教育者,他是失败的;作为改革者,也是失败的。

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一段历史?对于今人,它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04 文明的意志,中华的位置

翻开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第22卷:《严嵩与张居正》,这里的严嵩是受害者,海瑞是道德木偶,一代名臣张居正的人生竟如此“失败”。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宫廷权斗史,又如何改变了大明王朝甚至中华文明的命运?

这正是易中天试图解答的问题。

《严嵩与张居正》封面

易中天先生自2012年开始,策划书写36卷本的中华史,一年多后开始出版,至今不辍,《严嵩与张居正》便是最新付梓的第22卷。中华史籍浩如烟海,易氏的这套中华通史究竟意义何在?

用易中天自己的观点来说,就是用“全球视野”加“现代史观”,代入“科学态度”与“价值体系”,最终目的是——

看清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

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

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

理解文明的意志,明确中华的位置。

话题虽然深刻,但是按照易中天一贯的风格,这套丛书却是深刻而不深奥,严谨却不拘谨,一如他当年在央视指点江山、插科打的《品三国》,有趣有料又有益。

《严嵩与张居正》内文

第22卷的《严嵩与张居正》,延续了丛书的一贯风格,插图精美、内容精良。无论你向往诗和远方,想要探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命运转折;或者着眼脚下,想要借鉴古人,避免在职场上遭遇“小人得志,君子道消”;又或者,你寄望下一代,打算给孩子选一本好看又有价值的历史读物……

你都可以选择这本易中天的《严嵩与张居正》,原价42元,立刻点击下方商品卡,就能以优惠折扣价28.98元,即刻买入哦!当然,对读者来说,只要选到心仪的图书,总是物超所值的,不是吗?

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