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再谈谈学篆刻的方法

我的主业是篆刻,偶尔也写相关诗歌,书法,影视类跟文化相关的文章,上午写《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一篇时,突然想到以前曾以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可以当作学篆刻的文章来看,写过一篇《林黛玉也能教篆刻》的文章,似乎其中关于王摩诘的诗、杜甫地诗,李白的诗,类比似乎有不妥帖的地方,因此,关于香菱学诗与我们学篆刻的比对,可以再详细说说。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给列了一个课程表,因为香菱喜欢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类的,黛玉马上给他刹车:“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这好比,现在初学篆刻,见到各种印刷品上的印,网络上非专业圈子里的印,这些印或是电脑制作、机器刻制,或是从电脑字库里找来相应的字,反写到印面,由此刻制完成的印。这种印,工艺水平高,但既无古意,又无笔墨与刀石情趣,意境上也全无文化味,如图:

(电脑制作的篆书印章)

(电脑字体,人工雕刻完成的印章)

陆游是宋人,诗歌发展至此,已过了诗歌最鼎盛的唐朝,相比印章史,就类似印章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早过了秦汉的鼎盛时期。一则古味散佚,一则甜熟发展到了极致。陆游的诗自然有好有坏,唐宋的印也有好有坏,只是不利于初学。于是,林黛玉给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诗,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不但列了课程(王摩诘、杜甫、李白各读一二百首),甚至进度都有了安排(“不用一年的功夫”)。我们来看看这个课程表:

先读王摩诘的诗,再读杜甫的诗,接着读李白的诗,王维、杜甫、李白基本是同时代人,也是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唐代)的代表诗人,就好比中国印章史的秦汉或更早的战国时期。

林黛玉是个诗歌行家,因此她教香菱学诗的入手处就是唐诗中经典的作品王维的诗,那是典型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经典中的经典,有的如汉印中西汉铸印的工稳,又的如新莽印的典雅精致,又的又如东汉印的放逸绝尘。

(西汉印)

(新莽印)

(东汉印)

又比如杜甫的诗,像极了汉印里的敦厚、凝重、古朴、端庄。

(汉印)

(汉印)

(汉印)

再接着学李白的诗,或如东汉凿印的天意妙趣,信手所至,浑然天成,又如古玺印的自然疏阔,纵横恣肆,飘逸绝尘。

(汉印)

(汉印)

(战国古玺)

(战国古玺)

(战国古玺)

(战国古玺)

临这些印的好处既可以学成规矩,又可以开阔眼界,拓宽印路,有了600方这些印做底子,如同香菱初入门时的感觉了:“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不正是临汉印和古玺印的感觉吗?学这些名家诗,与临秦汉印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试想,当我们不断的揣摸秦汉印与古玺印的滋味时,感觉的不正在这“心中有却道不出”的趣味吗,可见学印与学诗的道理是一样的。

紧接下来,林黛玉又让香菱学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这大致与学篆刻的在打下了秦汉古玺印基础之后,再行去学徽、浙、皖、赵、吴、黄、齐各种风格,一路学来,开阔了眼界,于遍临诸名家里偏师寻找自家的喜好(当然,这中间又有从“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再到“印外求印”的层叠递进与不断积累,相关的概念也从以前的文章里找解释吧。),从此再开自家风格出来……

(程邃刻印)

(丁敬刻印)

(邓石如刻印)

(赵之谦刻印)

(吴昌硕刻印)

(黄牧甫刻印)

(齐白石刻印)

有了课程表,也有了进度安排,学篆刻的进度如何保证一年之内,就成“诗翁”(印翁)呢?香陵的苦学,对于我们学篆刻的人,可以算作榜样: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直到“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我们知道,香菱学诗最终是学成了,并且由此吟出了好诗,思考一下,学印如果也这样,下足功夫,如香菱学诗一般的学印,又掌握合理的顺序,自然也可有所成就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