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也不闲着的孙毓敏(上)

孙毓敏永远也不能闲着!她每天都要忙活,家里的事儿、京剧的事儿、荀派的事儿、同学的事儿、学生的事儿,她都爱张罗,爱让这些事儿都从她手里圆圆满满的完成。她不休息吗?也休息。天刚亮,早起喝喝茶,去锻炼,可是也没那么简单,出门之前先要在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夜深了,到钟点儿就睡觉,不能够!必须躺床上看一个小时的书和报。这一天终于没事儿了,可以休息了吧,她又挎上包,带着点小零食,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您别以为看电影是她去休闲,不,那是她去看看在电影里,还能不能找出点对艺术有用的东西来。

看,孙毓敏的眼睛又笑成了月牙儿,闪烁着特有的神采。她想了一下,轻轻的叹了一声:“我一天也不能歇着。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去做!“我想我面前的这位美丽的女性哪里像一个七旬的老太太啊。她没有艺术家们高高端起来的“份”,我觉得她像一个阿姨,还依然有着充沛的精神和力气去干事业。她心直口快,有什么事都乐意和你交流,和你叨叨,她很生活,同时又把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平凡能化为不朽的神奇。

我喜欢她的性格,也喜欢她的人品,更喜欢她的戏,有人说孙毓敏爱造魔,总是别出新裁,总和别人不一样;也有人说你看看她弄得那些戏,一点也不规范!什么叫不规范?山膀没有拉圆叫不规范,圆场跑起来颠叫不规范,什么叫规范?符合艺术特质和规律、符合流派自身风格和精神,我觉得这叫规范。就旦角而言,我们不能把端端正正、一板一眼、捂着肚子,目不转睛就称之为规范,那是唱戏还没开窍呢,也不能把活泼生动、俏丽清新、自由脱羁的表演就叫不规范吧?以我说,规范和不规范,就在开窍和不开窍之间,开窍的人往往就不“规范”了。

孙毓敏绝对是属于开窍很早的人,小时候她就爱读书看报看电影,自己写写小文章,爱观察生活,爱把给自己留有深刻印象的事儿记下来。这些积累,渐渐地成为了她到现在为止陆续出版的十本自己写的书。我翻着她递给我的书,字里行间都是她的内心想法,有的直言不讳、有的言辞恳切、有的感怀殷殷,看着,孙毓敏这个人特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我想,这哪里是书,这是她积累了一生的感悟,而她又把她的这种感悟,全部倾注到了荀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了。这一点,孙毓敏自己是不觉得的。六十年的舞台生活积累,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悄悄的完成的。

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的演出,也是顺应着这种积累而诞生的,孙毓敏搞活动,不管是学校的活动,京剧的活动,还是为别人搞的活动,她一向是大张旗鼓的,她要办事,就得圆满,就得使得京剧的活动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她为自己办的活动,却十分谨慎,按她的话说:我给你自己办活动,我不能老表扬我自己,如果要搞活动,我就得想想,我个人的活动,必须要对京剧有意义。

这次《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移植改编剧目巡回演出》有着和以往荀派的演出有很大的不同:

一、演员年轻化,汇集了六位主演:许翠、唐禾香、常秋月、熊明霞、张悦、方开柳,这六位主演都是荀派年轻演员当中的佼佼者,也是各团中具有知名度的主演,具有很好的天赋和艺术实力,孙毓敏推出年轻人,让她们挂牌唱戏、综合展示的运作方式很好。

二、剧目新颖化,这次巡回演出的所有剧目可以说都是新剧目,但是也可以说是旧戏,皆为孙毓敏创编移植并且演出过的戏,有的是孙毓敏早年编演的,现在也难得一见了,这次全部拿出来,重新梳理,进一步完善斟酌,对观众来说就是新戏了,而且这几个剧目各个有特色,出出都好看。

三、荀学实践化,在上海戏曲研究专家王家熙先生的倡议下,联合众多荀派弟子和社会上的京剧研究专家共同建立了荀学。荀学在理论建设上已经初见规模,但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充分的展开。这次巡回演出的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要对荀慧生艺术理论的研究进行一次实践化的行为,在沿袭荀慧生剧目风格和其创作精神的指导思想下,把新创编的、就不见舞台的戏加以整理完善,拿到市场上来进行检验,接受观众的验收。

孙毓敏为什么推出自己移植改编的新剧目,而不去再翻演荀派的老剧目呢?有人说:这是孙毓敏的私心!就想着弄自己的戏。我觉得这话没错,演员,就要出名,不出名你就当不得好演员!演员就要谋利,不谋利拿什么来供给对艺术的探寻?至于京剧演出能谋多少利,不说也明白。

不过,“名利观念”在今天面对京剧这个市场来说,的确是让人贻笑大方的。如果这么看,也太小看孙毓敏了!孙毓敏是谁?孙毓敏是可以为了自己的清白从楼上纵身跃下的女子。经历过生死的人,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利观念上。如果纠结于此,可以说孙毓敏什么事也别做了。

很早以前,孙毓敏先生就给我打电话,告诉了我这次巡回演出的事,并且告诉了我戏码。我微微一震,我所想到和看到的是:孙毓敏推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用心血移植改编的新剧目,也不仅仅是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艺术能力,她所期望的是——不花国家的钱,依靠自己,用自己的艺术实力和带有指导意义的新剧目来向社会证明:在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京剧新剧目大张旗鼓、花钱如水、奢靡浪费、而又出出戏无法保留的形式下,继承和创新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

这是我对这次新剧目展演的想法,后来在孙毓敏组织策划的巡演前排练过程中,我应邀前往观看,看完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我想把我所见到的这几出戏说一说:

《痴梦》——这戏是孙毓敏在看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梁谷音演出的同名昆曲后,感触良深,马上加以改编整理,搬上京剧舞台的。崔氏这个人物在昆曲中属于正旦应工,因为正旦是用本嗓来演唱的,所以也称之为“雌大面儿”,大面儿就是花脸。用这样一种表演手段或者行当来塑造一个人物,可见这个人物是相当见分量的,所以很多人把崔氏单纯地理解为呆痴、泼辣、疯疯傻傻、出怪相、发神经这就大错特错了,她是正旦,她在舞台上所具有的表演特色是由人物的特殊舞台经历(区别于客观经历)决定的,而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而把崔氏界定为“丑婆子”“泼辣旦”,孙毓敏当年在移植这出戏的时候,很明显是按照大青衣的表演深度来演绎的。繁重的唱功、大段富有神情的念白、有张有弛的做派,无处不显露出孙毓敏先生独到的创造力。我曾说《痴梦》这出戏,特别能够训练演员,因为在戏中,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无一不包括,皆有充分的表达,特别能够调动演员的表演积极性,也特别适合作为教学剧目,但是必须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是一个旦角演员想要在表演深度上再往上“拔”一味的灵药。一出《痴梦》,唱念做表,无一不全,戏剧节奏,层次分明,是“戏保人”的戏,只要稍微像个样子,贴演必得满堂彩声。而演员加在一起只有五个人:两个皂隶、一个院公、一个衙婆,加上主演崔氏。人虽少,却是满台生辉,观之后,还能久久回味。这次出演《痴梦》是由唐禾香和张悦分饰,唐禾香在继承《痴梦》的表演上很具功力,融入了不少自己的表演思维,张悦年轻,但是表演上也上佳,火候、尺寸都很好。《痴梦》好演,也难演。这两位演员的发挥是很好的。

孙毓敏演唱的《痴梦》

《掌上珠》——该戏移植改编自江苏淮剧,原名叫《哑女告状》,当年由戏曲研究专家王家熙先生推荐给孙毓敏,后加以移植改编的。描述的是继母虐待掌上珠干涉婚姻的故事。此次上演演出掌上珠因逃生而摔断双腿后,被呆哥背扶,进京告状的“行路”一折。这戏是很有特色的,就是人偶同台,女演员背负着一个男性的人偶,用自己的下半部身体表现男性的脚步,用自己上半部身体表现女性的唱、念等表演,其中为了表演山路崎岖,旦角演员还要做出跪搓、碎步、盘腿、摔叉,探海等表演,还要在形体表演中演唱,要气不喘,体不弱,十分具有难度,一个人又唱又舞能演上一台戏,还有很多一人发出两种声音,兄妹对话等表演,使得本来很悲苦的戏变得饶有趣味。演出此剧目的演员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青年教师方开柳,她扮相俊秀甜美、嗓音圆润清亮,2009年拜得孙毓敏为师,一个荀派花旦要演出这种挑战性很大的戏,需要付出很多,说实话,若没有点武旦的底子,还真胜任不了这出戏,我在看的时候想,当年孙毓敏腿落得伤疾,这样的戏怎么唱呢?方开柳告诉我:孙先生以前唱此剧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技巧表演,这次是师父单为我加上去的。我想孙毓敏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对于这出戏中应该具备的技巧,她是想过的,但是身体原因,未能实现。她这次把自己以前的构思全部赋予青年演员方开柳了,希望通过她来实践自己以前的构思。方开柳终于不负众望,在彩排的演出中,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唱功和基本功。完美收场。

《陈三两》——对于此剧,更多的人熟悉的程派的代表剧目,程派《陈三两》是根据豫剧同名剧目改编而来的,而孙毓敏的陈三两是根据河北梆子的同名剧目创造的。是孙毓敏先生看过河北梆子的《陈三两》后,决定要移植改编的。和前两个人物不同,陈三两是诗文才女,被迫卖字,骨子里蕴含着一种忠贞坚定的劲头,而且此剧中有大量的唱功、也有回忆往事的念白,戏剧的传奇性,道德与亲情的较量在陈三两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演出该剧的是常秋月,常秋月的嗓音甜美脆亮,行腔婉转,从形象到气质都特别适合人物,而且常秋月是一个爱动脑子的演员,在师父孙毓敏的基础上又作了很多的小修饰和对人物的重新体会。常秋月还是个特别讲究的演员,她十分注重舞台的美观,注重演出服装的精美,自己设计服装,审美独具。《陈三两》是孙毓敏在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的时候排出来的,我觉得孙毓敏先生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人,有那么多剧种的成熟作品和同名程派剧目摆在前面,她能够知难而上,继续移植改编一个荀派风格的,我想是否是陈三两坎坷的遭遇和倔强真诚的性格引起了孙毓敏先生的共鸣呢?她也许觉得自己一定能演好这个戏,才会这样去做的。鉴于目前荀派《陈三两》只演出了后面的情节,我建议常秋月能对《陈三两》的剧本做完善,增头益尾,成为常秋月一出完整的大戏。

【上】

(作者唐义刚 转自国家京剧院网)

🛒戳此【跟随·姜玲教授·学京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