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

目前比较公认的通过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机制有如下几点:

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

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均可造成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通过手法将骨复位,筋归槽,即可使其他相应的疾病得到治疗。

2 0 2

恢复动态平衡机制

脊柱任一稳定结构失去动态平衡,均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恢复脊柱的动态平衡,使脊柱达到一个新水平的稳定,就可以使一些被破坏和阻断了的联系再恢复起来,达到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3 0 3

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脊柱发生病变时,它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有关组织器官的病变。

运用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要求定位准确、操作灵巧、力度适宜、辨证施法,此外还应考虑选择适当的时机治疗。现在常用手法有点按镇痛法、分筋理筋法、推散法、捏拿法、揉按活络法、滚压法、拍击法、活筋松解法、扳法、颈椎旋转复位法、颈椎旋转提捏法、胸椎掌推复位法、胸椎滕顶复位法、斜扳腰椎法、腰部旋转复位法、滚床法、拔伸法、牵抖法、传导法、反射法等。

韦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应用“顺生理、反病理”的原则:“力平衡”原则;重视“反应点”的治疗;强调手法的规范、轻巧与灵活性;重视主辅方法的选择。并且规范“治脊十八法”,并创制“双连椅”及“移动式均衡牵引架”,均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有人应用“简易全功能理疗床”,将牵引与推拿两种治疗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增强了治疗效果。有学者认为脊柱相关疾病的内治法应该注意强调“通督补肾”原则;强调分型论治;重视皮肉筋骨伤的局部与内脏关系;注重调理二便;治疗用药善于与现代研究新成果相结合。

病 因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是指引起脊柱力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改变而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疾病的原因。

由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力学失衡引起的疾病,不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颈、肩、腰、腿痛,如: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扭伤、腰肌劳损、脊柱骨质增生等,还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50多种病证,如头痛、头晕、耳鸣、咽部异物感、脑震荡后遗症、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类冠心病、哮喘、胃痛、慢性胆囊炎、腹痛、便秘、痛经、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等。

中医学对脊柱结构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了相当的认识。《黄帝内经》将颈椎称为“天柱”,其中的“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包括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在《灵枢·骨度》中指出,对每一骨节还要“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的不同”,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灵枢·经水》曰:“骨为干,脉为营。”在整体运动活动中,颈腰椎的强弱尤为重要。颈部是气血、筋骨肌肉等的综合枢纽,上撑头颅,活动频繁,故有“旋台骨”、“天柱骨”之称。腰部位居人体之中,腰为肾府,强则体轻有力,弱则体重乏力,不能久坐。

中医学认为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肾、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如折,髀不可以加回,蝈如结,踹如别。”《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猝然而腰痛。”

《正骨心法要旨》首次把颈椎骨折脱位分四大类:“一曰从高坐下,致颈骨插入腔内......一曰打伤头低不起......一曰坠伤左右歪斜......一曰扑伤面仰,头不能垂......”还描述了脊柱损伤的症状。“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佝偻之形”。

说明我国古代医家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脊柱疾病必然涉及脏腑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

当人体遭受损伤后,经脉失常,气血运行受阻,机体抵抗力减弱,外邪或疼痛刺激可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而影响脏腑的功能。另外,伤痛引起经络运行阻滞,也会使经络循行所过组织器官功能失常,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外 来 因 素

外因是指由于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主要是外力损伤,但其发病与邪毒感染及外感六淫也有一定的关系。

外力作用可以损伤人体的皮肉筋骨而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如跌扑、坠堕、撞击、闪挫、负重、劳损等所引起的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都与外力作用有关。根据外力的作用的性质不同,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持续劳损三种。

人体的软组织遭受外力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部位多在骨骼肌的脊椎骨及其附件的一般形态:成年人有26个脊椎骨,即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个骶椎(小儿为5块,成人融合成1个),1个尾椎(小儿为3~5块,成人亦融合成1个)。除第1、2颈椎及骶骨、尾骨外,其余各椎骨的解剖结构大致相同,均由椎体、椎弓、关节突(上下各2个),横突(左右各1个)及棘突所组成。

各椎骨上下由椎间盘及坚强的韧带相连接,会受到创伤性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疼痛;这些骨骼部位的软组织受伤后未及时正确治疗,或由于经常受到持续性牵拉和重复的损伤,使已有的损伤不易痊愈,在该处机体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特定部位形成有规律的和具有无菌性炎症病理变化的压痛点,局部众多的压痛点还会构成一软组织疼痛区,散发出原发性局限痛或并发传导痛。

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轴心,连接推骨和协调运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关囊、筋膜、椎间盘等)易遭受急性扭挫伤。其常见原因从所造成的不同损伤来分析,可分为直接外力损伤、间接外力损伤和持续劳损。

0 1

直 接 暴 力

直接暴力是指外力直接作用在脊柱或脊柱周围软组织引起的损伤,多指钝性挫伤的暴力,如棍棒打击、挤压、跌扑、挫伤等。直接外力所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直接作用的局部。

外力作用较大时,可引起肌腱、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的损伤,其软组织常被挤压、碾挫或撕拉断裂,有时甚至同时发生骨折、关节移位,开放性损伤率较高。局部常见出血、肿胀、青紫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可使损伤发展到软组织变性阶段,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

由于受伤部位位于外力直接作用的区域,所以产生相应的疾病往往与脊柱损伤部位有关,如颈部外伤常出现上肢症状,颈肩部疼痛,视力、听力异常、血压异常及脑缺血等症状;胸椎部位外伤可致心肺、肝胆、胃肠消化等功能异常;腰骶部外伤可见下肢、腹部及盆腔脏器的功能异常。

02

间 接 暴 力

间接暴力是指暴力远离作用部位,因传导而引起脊柱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如自高处坠落,臀部先着地,身体下坠的冲力与地面向上的对脊柱的反作用力造成的挤压可造成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或伴有脱位及脊髓神经的损伤。常为肌肉、肌腱、韧带、关节软骨、关节囊等的撕裂伤,进而累及相应节段的血管、脊髓及神经组织而出现相应的病变,开放性损伤较少。疼痛、肿胀、出血及瘀血等症状一般出现较迟缓。受伤时感觉不是很明显,比较隐蔽。有时在伤后数小时或数天才出现轻微症状。

当然,有时间接外力损伤严重者也可立即出现症状,具体有:

①挫伤:主要由较重的踢、扭、打、碰撞引起,可使脊柱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纤维断裂。

②捩伤:主要指机体活动时超过正常的范围(过伸或过屈等)时发生的肌腱或韧带的撕伤或断裂。

③挤压伤:因机体受到重物或长时间挤压,造成肌纤维或韧带部分或全部断裂。

传导暴力的损伤多见于应力较集中和解剖结构薄弱的节段,常见为颈1~2、胸4~5、胸11~-12、腰1~2、腰4~5、腰5骶1。间接暴力所造成的损伤情况有时较为复杂,由于外力的传导或外分力的交叉作用,可形成两处以上的损伤,在检查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而造成漏诊。

无论是直接外力还是间接外力损伤软组织,如果未能彻底修复这些损伤的软组织,日后往往后遗慢性疼痛,就使腰骶、臀髋、大腿根部等或头颅、项颈、背肩、锁骨上窝等部位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从急性转化到慢性,且经常突发不断加重。所以认为急性损伤并非软组织损害真正的原发因素,而是未能治愈而后遗下来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之病理变化,才会引起原发性腰痛、腰骶痛、臀痛、大腿根部痛、头痛、项颈痛、背痛、肩痛、锁骨上窝痛等。

持续劳损是指反复、长期地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的较小的外力作用引起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力学失衡,脊柱小关节错位。

临床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因素多为持续劳损引起的。

如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劳动、工作或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使人体某一部位处于力失衡状态,如不良的睡眠姿势、枕头太高、长时间的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颈椎的正常生理弧度就发生改变,会造成颈椎的前突消失,从而压迫神经或椎动脉造成颈部、肩部、肘部及手部酸麻胀痛或无力,或者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疼失眠及脑神经衰弱等问题。

长期的姿势不正,单边肩挑重物、单边运动、髋关节脱臼、膝关节或踝关节病变所引起的骨盘倾斜引起胸椎侧弯,胸椎神经受压迫造成胸闷、气喘、支气管炎、心律不齐、胃肠吸收不良、排泄异常、胃溃疡等。

此外,由于坐姿不良、斜卧沙发、腰部悬空、床垫过硬或过软,可使腰椎弧度变形或椎间盘突岀,均可造成腰部神经的受压迫,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腰酸背痛、两脚酸麻,也可以引起痔疮、便秘、痛经、阳痿、尿潴留等症状。

慢性劳损又称累积性损伤

人体的软组织特别是肌肉、筋膜等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经常受到不能察觉到的牵拉性刺激,如经常弯腰工作常会使腰部深层肌肉和筋膜等骨骼附着处受到这类刺激,容易产生腰部或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又如经常低头工作也常会使枕颈、项颈、背、肩胛骨背面等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等骨骼附着处受到这类刺激,容易产生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两者均会引起原发性疼痛。

早期的这些牵拉性刺激实质上就是一种最为轻微的、临床上不具备任何征象的损伤。如果骨骼肌和筋膜等受到这类长期和频繁的牵拉性刺激,这样微量的损伤因素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就使骨骼的软组织附着处逐渐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组织变性和挛缩以后统称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其病理变化与急性损伤后遗的完全一样。发病率也远较急性损伤要高得多。为原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痛、腰骶痛、臀(髋)痛、大腿根部痛、腰臀痛、臀髋痛、臀腿痛、腰臀(髋)腿痛或头痛、枕颈痛、项颈痛、背痛、肩痛、锁骨上窝痛、头颈痛、颈背痛、背肩痛、肩臂痛、颈背肩痛、颈背肩臂痛、头颈背肩臂痛包括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的全身痛在内等最为常见的原发因素。

0 1

长期低头工作或长期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动,工作及生活中不良姿势,办公或上课时所坐的桌椅高度不适且长期如此,最常见于长期单边肩挑重物、姿势不良,如歪头写字、卧位看书、看电视、姿势性驼背、睡高枕等。

单肩扛挑、单手提重物、单边运动造成两侧胸椎肌肉松紧度不均、骨盘倾斜造成胸椎产生代偿性侧弯,均为造成胸椎侧弯、胸椎神经压迫的原因,常可导致背痛、肋间神经痛、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某些特殊体位的重体力劳动等。如坑道作业,而又不重视定时做适应性肌力平衡运动者。

0 2

过度疲劳:正常人因工作或生活过度疲劳,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即能恢复。对脊柱退变或失稳者,稍为过劳即可发病。

0 3

剧烈运动前没有做适当的预备动作,如单双杠、球类比赛等;单侧长期持重的运动,如保龄球等,会因右肩臂肌肉发达引起脊柱侧弯。

0 4

反复轻度扭挫伤:在攀、抬、挑、搬重物时,或手持重物向外抛掷时,因用力不当或用力过大反复造成的损伤。

0 5

自幼缺乏体力劳动锻炼或因疾病所致的体质疲弱血亏虚的人突然做过重的挑、抬、扛、掷等劳动,或持久作过伸、过屈头颈、腰背造成的损伤类。

0 6

头颈、腰背部受撞击,或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后,导致气滞血瘀,组织撕裂后水肿、血肿,如未彻底治疗,可发展为纤维性变,以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发生粘连,形成瘢痕,出现伤侧(椎旁)软组织痉挛或挛缩。

0 7

轻微扭挫伤:轻微扭挫伤对正常人不会造成损害,然而对脊柱失稳者,却可造成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或骨质增生处的椎间软组织损伤等。

0 8

反复损伤或治疗不当旧伤未愈,又再次损伤该部位或者急性损伤后,发生组织撕裂,血肿,又未彻底治疗,可发展为纤维性变形成创伤性瘢痕,以致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粘连,造成椎旁软组织痉挛,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外伤尤为多见。

感受风寒湿邪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明确指出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

便携香水,随时随地,展现魅力!

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困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部位。历代医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纲,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俞穴注于背部,因此许多内脏疾病的民间疗法,都常规性地在背部实施,如刮痧,梅花针,以及推拿疗法中的捏脊疗法。

中医对这些病因学的认识,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慢性劳损的软组织受到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等炎症以及过度劳累或内分泌紊乱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或轻度外伤、气候改变、寒冷、潮湿等外界因素的诱导,即中医理论中所说的风、暑、寒、湿、燥、火“六淫”及“正气不足”、“邪胜正负”

《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岀:“夫劳伤之人,肾气虛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猝然而患腰痛。”风寒湿邪侵袭,阻塞经络,导致气机不得宣通,引起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从而使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力平衡失调,出现一系列相关的脏腑疾病。

则往往引起疼痛的发作。即当无菌性炎症加剧,疼痛也就加重;炎症消退时,疼痛也会减轻或消失。不过从六淫邪气所致病证来看,与软组织损伤最严重最密切的是风寒湿三邪,它们既是某些软伤疾病的直接诱因,又是软组织损伤后期并发症的病因。

风寒湿三邪可单独侵害人体,更多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害人体而致病,也就是中医文献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集古代文献针灸之大成,对脊背疼痛一证的针灸治疗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如:“胁与脊引:肝俞”;“腰背强直,不能动侧:腰俞、肺俞”;“腰脊痛楚:委中、复溜”;“腰背佝偻:风池、肺俞”;“背拘急:经渠”;“偏胁背痛痹:鱼际、委中”;“背痛:经渠、丘墟、鱼际、昆仑、京骨”;“脊膂强痛:委中”;“腰背牵痛难转:天牖、风池、合谷、昆仑”;“脊内牵疼不能屈伸:合谷、复溜、昆仑”。

《针灸大成》所论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涉及6经(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足少阳、手阳明、督脉)12穴(肝俞、腰俞、肺俞、委中、复溜、鱼际、丘墟、昆仑、京骨、合谷、经渠、丘墟),可见在明代对脊柱相关疾病已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及针灸辨证治疗。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内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假令作强伎巧之官,谨其闭蛰封藏之本,则州都之地。真气布护,虽六气苛毒,弗之能害……有寒、有湿、有风、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标急则从标,本重则从本,标本不失,病不遁状矣。”指出肾气不足与风湿之邪同时存在者的症状及辨证论治。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颈项强直之证,多由邪客之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颈项强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此风寒客三阳经也,宜驱邪汤……颈项强急,腰拟折,项似拔,加味胜湿汤。”这里叙述了颈腰痛的各种病因及治疗原则。以上这些论述说明古人对脊柱相关疾病已有深刻认识,并能根据“风寒”、“痰热”、“血虚”、“肾虚”等不同症状及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盾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了“腰脊痛”一证:“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故腰痛也。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有贯肾络于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气血相搏,故腰痛也。”阐明了慢性劳损可以伤肾,使筋骨、经络受损,造成腰椎退变,当受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可以引起腰痛。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饮食了勿即卧,久作气病,令人腰疼痛。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笑过多,即肾转动,令人腰痛。”“疗腰膝,髀连腿肿疼酸者方,杜仲八两,独活四两,干地黄四两,当归四两,黄芩四两,丹参五两。”

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腰背痛灸三焦俞。”“膀胱俞治腰脊痛,白环俞治腰脊挛痛。”“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疗癫疾,鬲关等主脊强,昆仑主脊强背尻脊重,阴谷脊内廉痛,至阳疗脊急强,章门、膈俞、胃仓、大主……脊强互相反折。”已将脊背疼痛的治疗从仅使用足太阳经扩大到足厥阴、足少阴及督脉。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堕坠,皆能使痛。”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腰痛,独活寄生汤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如脚膝,为偏枯,冷痹,肾经,腰重冷痛,如带五千钱,冷如水洗。”“川芎散治眩晕,恶风自汗,或身体不仁,气上冲胸,战摇如在舟船之上。”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对眩晕之病机则偏重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另外,他还从风从火论治,“脉促上击者,肩背痛病则…颈肩曘肘臂外后廉痛,汗岀小便数而欠者,皆风热乘肺。小便遗溺者,皆肺金虚也。宣通经,益元气,散风泻火之药。”使用通气散“治风热乘肺,肩背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围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古代文献虽然没有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精确概念,但其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朝代若干医集中,认为其与经络有关,特别是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关系密切。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对脊柱相关疾病已有相关认识,《灵枢》所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眩。”“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目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这些与颈椎性疾病相似。“督脉者……贯脊属肾……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指出督脉行走的方位以及与足太阳经、少阴经相互联络。督脉总督手足之阳经,而手足阳经行走方位与现代脊神经支配区基本一致。

在职研究生和非在职研究生的区别在哪里?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云:“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肾胀者,肾俞主之,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溪;小肠胀者,中鬱主之”;“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得小便,秩边主之。”“腰痛脊急,胁中满,小腹坚急,志室主之。”“腰脊痛,尻脊股臀阴寒大痛…承扶主之。”膀胱俞、秩边、志室、承扶皆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明确指出内脏的病变与脊柱督脉及督脉旁之穴位的关系。初步形成中国传统医学的以经络穴位学说论述脊柱相关疾病的独特理论。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指出风、寒、湿可致腰痛.

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选择——内病脊治

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复位手法和牵引,当然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理疗等合理应用都有其独特的效果。

对脊源性疾病的治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者俞拊,治病……石桥引桥”,即按摩法。《黄帝内经》就有“脊椎法”。《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明确指出通过调整脊椎骨关节可治疗督脉病变。

《素问·缪刺论》“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立已。”即针刺加以手法按压脊旁穴位的治法。

《灵枢·背腧》还明确对背俞穴如有病变可施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背俞穴病变疼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指用按压相应穴位治病,乃按脊法之一)。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和《备急千金要方》将《黄帝内经》的“脊椎法”发展为脊柱导引法和“老子按摩法”等系列整脊疗法。

明清时期,儿科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如1846年的《理瀹骈文》载:“无论风寒、外感及痘疹,皆可用……背后两饭匙骨及背脊骨节间各捏一下,任其啼叫,汗出肌松自愈。”

1828年提出的脊柱激惹( spinal irritation)学说,是在脊神经和交感神经节发出分支支配病变器官的脊柱节段上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与之相对应的脊柱节段棘突有压痛,即可明确诊断。

到了1895年 Daniel David Palmer)对1位耳聋患者的脊柱进行推拿治疗时,发现其第4胸椎棘突向后移位,采用复位手法为其治疗,复位后其听力奇迹般地恢复。正椎疗法是针对脊柱力学的平衡失调而创立。以矫正脊椎错位为中心,“有诸内,必形于外”。

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脊柱自身也靠椎间盘、椎间韧带和周围附着的肌肉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又直接影响维系着脊柱与周围脏器间的联系。脊柱任一稳定结构失去动态平衡,均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

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恢复脊柱的动态平衡,使脊柱达到个新水平的稳定,就可以使一些被破坏和阻断了的联系再恢复起来,达到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由于脊椎错位而发生的内脏疾病,从脊背摸之可见“隆、厚、痛”,检查痛点,摸清隆突的高低,手下组织厚、薄程度,软组织的软硬,有无索条,筋结的形态等。

从摸到的情况可以推断脊椎错位的位置以及可能影响的内脏功能,如支配胰、肝、胆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第4-10胸髓侧角,支配胰脏的交感神经主要由第7、8胸神经支配,当胸中段之胸椎解剖位置发生微细的改变(错缝)时,即可刺激或压迫椎旁交感神经节,使胰腺分泌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诱发糖尿病,临床治疗时对摸到胸4~8棘突压痛或棘突偏歪,高隆以及条索状反应物,采用理筋正椎,行气点穴治疗,会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

支气管哮喘可以按照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以肺俞穴为中心的敏感区进行治疗,敏感区的肌肉组织均出现轻度痉挛,肺俞压痛明显,其体表反应区在上胸部、中背部,中枢部位在胸1~7,通过背俞穴的调整,使脊神经得以调节,支气管哮喘得以改善。

脊椎在理筋的作用下趋于平衡,促进了内脏功能的恢复,肌体恢复稳态。如第8、9胸椎后关节紊乱,可造成第8、9交感神经支配的Oddi括约肌痉挛,引起胆囊炎或胆绞痛。用手法纠正了第8、9胸椎后关节的紊乱,就可以消除因解剖位置失常而引起的病变信息,使症状得到解除。

脊柱相关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

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86年法国学者 Cortel和 Dubousset研究脊柱侧弯的矫形,剖析了脊柱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横状面三维结构产生的屈曲拉伸、侧弯和轴向旋转6个运动自由度,提出三维空间理论。

193年,德国学者Lmi从脊柱形态解剖的静力平衡稳定观点出发,提出三柱理论,他认为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和椎体间的椎间盘各自连接成一个柱。

1986年,国内学者郭世线则用“一个由放射性且具弹性及收缩力的绳索牵引使其伸直的旗杆”来比喻脊柱和脊柱周围肌肉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其中一部分肌肉特别是与脊柱相邻者被切断,则脊柱必将倾斜。

1990年,美国学者Whie提出影响脊柱力学稳定的缓冲带问题。

1999,美国学者 Przybylski Welch Jacobs i认为影响脊柱稳定,还有一个“边缘性区域”。荷兰学者 Bedzinski和Wal曾以模型研究为基础,试图测定腰部脊柱的运动。

他们根据等色花纹绘制作用于腰部脊柱轮廓上的主要应力分布图,发现腰部脊柱轮廓应力分布取决于腰部脊柱前凸指数和骶骨的倾斜度。德国学者 Ulrich等通过对脊柱旋转离体标本实验发现,“矢状面不稳定以及显著旋转不稳定性是腰部脊柱传统骨折的特有体征”。

脊柱损伤涉及了比较复杂的生物力学问题,需要从骨科、神经科和放射科多方面合作,对患者的损伤机制、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估计。脊柱的损伤有屈曲型、伸直型、旋转型、侧弯型和压缩型,但在脊柱运动学和运动节段受力分析的研究中显示,这些传统的关于脊柱运动的说法不能透彻地阐明脊柱的力学和损伤机制。

传统的屈伸并不是单一的运动。它包含着两种运动方式,即在一个平面内的平移和旋转。所以,只用一种位移评价损伤机制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一个运动节段的2个自由度中的任何一个都有伴随的力或弯矩,运动学的研究表明,耦合形式在脊柱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固有的,发生损伤时,不同运动节段在三维空间的方向改变了这些耦合的类型。

分析作用力的关键是确定旋转的瞬时中心。瞬时中心指示了运动节段在受力时发生变形的特点。例如,垂直的力作用在旋转中心的前方引起屈曲,同一个力作用在旋转中心的后方则发生过伸。所以,在分析损伤机制时,必须考虑受累运动节段的2个自由度及其在不同力作用下瞬时中心的改变,然后分析作用力和力矩的特点。

一般地讲,在日常生活的损伤中,作用力都有一些倾角,相对于垂直的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轴之一X,Y,Z轴。由于脊柱的生理曲度不同,脊柱的不同节段发生的损伤类型也不尽相同。

由于骨-韧带复合体在刚度和能量吸收方面的差异,运动节段的骨韧带复合体的断裂点可能是这些力的作用比例、方向和数值的函数。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在文献中关于骨和韧带哪部分先断裂的争论,例如,关于齿状突骨折和齿状突横韧带断裂的争论。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是一个人体内的平衡系统。这个平衡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保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脊柱本身是靠椎体、关节突、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来维持其稳定的。肌肉既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因素,也是脊柱活动的原动力。

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在肌肉舒缩的推动和椎间盘、韧带、小关节的稳定作用下来完成的,以上各个组织成分发生异常,都可使脊柱的平衡功能失调,不协调的脊柱活动就会扰乱脊柱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因而影响相应的组织器官,导致疾病。

脊柱失稳既可发生在脊柱关节,也可表现在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等上,而脊柱失稳导致的关节骨错缝最为常见。解剖学已经证实,椎体错位是引起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原因之一。

脊柱结构的改变导致人体功能的改变,同时内脏功能的改变也可影响脊柱的结构。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要通过神经与脊柱发生联系,内脏器官有病变也会在脊柱上有所表现,通过反射性的肌肉舒缩功能的改变以及脊柱周围韧带、关节囊等发生适应性的调节而导致脊柱功能的异常。脊柱椎体可以沿横轴、纵轴和矢状轴旋转和平移。

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节段多个方向的联合动作。所以脊柱失稳后发生的骨错缝也是可以在水平轴上平移,冠状轴上的前倾、后仰和在矢状轴上左右旋转。脊柱的位移发生后,会使脊椎管内容积改变,同时还可使神经根以及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脊柱小关节排列异常产生对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硬膜等软组织的异常张力,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被损伤组织接受伤害性刺激,传入冲动增多,既可引起受累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本身的病变,也可通过血管、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应的脊髓节段支配的内脏产生功能上的异常。

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与脊柱相关性内科疾病在临床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常见症状:眩晕、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眼昏、耳鸣、高血压等,有些患者经过常规内科系统治疗后,症状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颈椎病的可能。如何科学地诊断是不是颈椎病呢?颈源性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眩晕、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眼昏、耳鸣、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前胸后背痛、上臂痛、上肢痛、麻、木、肌肉萎缩、心肌缺血、心脏期前收缩、心脏病、大小便失禁、两下肢无力、行走似踩棉花感等内科及神经科病症,他们是受颈椎的不同改变而引发的。

在治疗前必须要诊断清楚病人是哪一种类型颈椎病才能进行正确的治疗。颈椎病临床分型: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根据每一分型的病因、症状、体征、X光片、CT或MRI检查进行正确的诊断。

大多病人患颈肩背腰腿痛后继发的一些内科症状,如头晕、眩晕、眼昏、耳鸣、恶心、呕吐、脑缺血、高血压、神经衰弱、胸闷、心肌缺血、心脏期前收缩、心律不齐,胃痛、肋间神经痛、小便次数增多,便秘等。均与颈椎、胸椎、腰椎、骶髂关节有直接的关系。

可是大多患者均是在对症治疗的情况下延误病程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如果医者在诊断病人时,对病人的脊柱进行体格检査,及时整复脊柱的错缝、错位、旋转、嵌顿使受压迫的神经得到疏通,临床症状消失,以最快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

脊柱相关疾病学,是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所谓古老在于它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并且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全过程,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关于脊柱相关疾病方面的记载。

所谓年轻在于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历史并不长,在20世纪70年代才成为我国医学上认可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学科。

研究脊柱相关疾病学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脊柱相关疾病学的历史呢?我们研究这一学科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脊柱相关疾病的产生背景,有利于我们开展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为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一种思维方法。

从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症状的记载,直到20世纪70年代脊柱相关疾病学在我国的正式形成。与此同时,“中医脊柱推拿”、“中医脊疗”、“整脊疗法”、“正脊术”、“脊源性疾病”等诸多名称,与脊柱相关疾病学是基本相同的。它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疗效好,实用性强,大部分治疗方法属于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范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这个学科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实践基础,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对许多常见病发病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它起初是源于临床实践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脊柱疾病时偶然治好了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祖国传统医学中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及四肢的许多腧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功能上的联系,临床上采用捏脊和点穴、针灸等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胃病、痛经等均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对此已有系统论述。

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和认识是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振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中国学者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的整脊疗法,用科学理论阐明其机制。例如尚天裕、顾云伍对攀索叠砖法、腰背垫枕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冯天有等对旋转复位法的研究等,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了发扬光大。

1979年韦贵康教授提出了“颈性血压异常”的诊断病名及手法治疗疗效观察报告。同年,张长江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所致失明4例报告》。

1980年李起鸿报道了《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随后又报道了《颈椎病与冻结肩》,潘之清编写发表了《颈椎病》一书,认为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脑缺血性疾病有内在的关系,颈椎病是多种疾病之元凶。随后又提出了“颈性头痛十分多见”的观点。

1982年“颈性视力障碍及手法治疗”的成果通过鉴定1984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代表介绍了54种脊柱相关疾病,涉及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

1991年第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讨论会介绍的相关疾病达40余种。近年经过大量病例总结和实验研究证实已有70多种疾病与脊柱力平衡失调有关。

通过大量的总结,目前认为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中间环节大致有:①神经性;②体液性;③生物电性;④血流动力性;⑤代谢性;⑥生物力学性等。这一学科的建立,为内脏病的发病补充了新的病因学说,从而为许多难治性慢性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它已成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诊断学、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图来源于39健康网)

有关脊柱相关疾病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是以经络学说论述的,我们发掘整理中医学这方面的理论经验,进一步发扬其整脊手法(辅助器具)练功疗法、针灸疗法、膏贴药熨疗法相结合治疗脊源性疾病的经验,更好地为今天的临床服务。

(0)

相关推荐

  • 头颈肩腰全在痛?这个姿势太害人!

    高低肩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排除先天神经源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其主要原因与后天养成的不良姿态有关 另外长期以不正确的发力模式进行锻炼者也容易造成肩部一高一低的现象 故在日常生活和健身训练中保持正确的姿态 ...

  • 《病是自家生》十三、直立行走添毛病,松弛关节有三种

    说明:本书的来龙去脉,见<病是自家生>前言:病人必须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 上一章<病是自家生>十二(下).经络本是生物电,针刺穴位不安全 讲述了极具争议性的经络问题. 本章讲述 ...

  • 脊柱相关疾病(内科病)与针刀治疗

    一.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定义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脊柱产生异常改变以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损害而引起的远离脊柱的各组织.器官的一些列病症.具体说来,就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围软组织遭 ...

  • 健身气功的脊柱运动与脊柱相关疾病

    习练健身气功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本文从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角度,探讨健身气功的健身防病之理. 所谓脊柱相关疾病,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 ...

  • 全脊柱相关疾病如果我们把身体比喻成一棵大...

    全脊柱相关疾病 如果我们把身体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脊柱就是这棵树的树干,它一天24小时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脊髓,让我们昂首挺胸地健康行走.

  •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

    第一颈椎--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 ...

  • 健身气功的脊柱运动与脊柱相关疾病(上)

    " 健身气功的脊柱运动与脊柱 相关疾病(上) " 习练健身气功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本文从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角度,探讨四种健身气功的健身防病之理. 脊柱相关疾病 ...

  • 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相关疾病与脏腑经络病机

    中医学认为,经络体系是网罗周身的一个复杂经脉系统.它对内联络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了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各组织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还承担着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

  • 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相关疾病与背俞穴病机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其脊柱对应与背俞穴位置及其主治与内脏神经所属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心俞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胸1~胸6,以胸5最为集中:心脏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胸2~胸5,以胸5最为集中:心俞与 ...

  • 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病机内在因素(一)

    气血津液病机 气血津液病机是研究由于损伤因素导致的气血津液不足,各自的代谢或运动失常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病理变化.人体气.血.津液流行全身,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 ...

  • 脊柱相关疾病|中医病机内在因素(二)

    "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推动血沿经脉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二者相互依附,周流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