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金:大德必寿

闻名遐迩的北师大小红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知名学者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都以高龄寿终,驾鹤西去。年届九四的史学家何兹全教授,应当是这片名人居里仅存的大师级人物了。何老的夫人郭良玉也已过了九十华诞,老两口历经沧桑,相濡以沫,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学术人生,现今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生活得十分充实快活。

学富五车,寿比南山,勇于创造奇迹的学界大师,登上学术巅峰的同时,也成为长寿之星,个中有何因果缘故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小红楼。在何兹全先生书卷琳琅的客厅里,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幅“大德必寿’的中堂,浓墨行书显得格外庄重典雅。从题款可以看出,这是北京大学一位副校长为他九十寿辰所送的贺词。何老告诉我,这些年来收到的祝寿贺词不计其数,他最喜欢的就是这幅内涵丰厚的墨宝。鹤发童颜的老教授极其认真地解释说:“养生就要修德,大德必寿,小德亦寿,有德就寿,无德不寿。临别时,老先生还把这几句话写在他与夫人合著的作品集《三论一谈)的扉页上,郑重地赠送给我。

从这里,我似乎窥见了小红楼里诸位老学者健康长寿的秘诀,也更加理解了人类生命现象的一些重要哲理。

“大德必寿”严格说是涉及养生的一个哲学命题,与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仁者寿”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仁”是古代先哲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观念,“仁者”亦即道德高尚或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很明显,“仁者寿”就是大德之人可以长寿。仁者寿和大德必寿,都是说明修德和养生的因果关系,说明人的主观精神和行为与自然生命的直接联系。按照医学关于养生的观点,人之生命在于身体内部的生理循环,也在于身体外部的自然环境。精神高尚是心里愉悦的关键,心理平衡是生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外部环境是内部循环的必要条件。关于’德”的内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修身律己,以创造顺畅的生理机制及和谐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内部平衡和外部环境协调统一,就可以达到就以德助寿的目的。一生以德为重的孔子和孟子先后以七十三岁、八十四岁而善终,这在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那个时代,应当算是高龄长寿了。

为什么“德”可以助寿呢?我认为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淡泊名利,可以平衡心理。明代学者王守仁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汉儒董仲舒说得更明白:“仁者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美以养其身。”有道德的人是对社会、对别人、对家庭、对自己都极富责任心的人,自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业和人生。在他们看来,个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对社会的报偿,是生逢其时应尽的职责,只要对社会进步有利,对人类对家庭和谐有助,就心甘情愿,心安理得。由于外无贪心,故内心清净,世事洞明,对个人名利看得比较淡,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以平常心对纷繁事,俯仰无愧天地良心。由于以“道德为身”,做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一旦超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也就摆脱了许多无端的忧烦和俗务,限酒、戒色、慎财、避气,减少了诸多蚀身之物的伤害。由于心理的平衡保障了生理机制的有序进行,也就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

古代药王孙思邈一生不恋功名,矢志钻研药学,专心著书立说,多次晋官受封都宛然拒绝,传说直至一百四十一岁寿终正寝。一代英杰邓小平,一生艰难曲折,三起三落,即使贬职为民,也能平心静气,沉着应变,静观风卷云舒,坐视花开叶落。晚年又以包容万物的博大胸襟拨乱反正,推动社会改革和时代进步,年老后则主动辞职,像平民百姓一样安享天伦。享年九十三岁告别人世,这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应当是高寿的了。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诸位学界耆宿,都是从战乱年代过来的人,一生经历了多次重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在斯文扫地、伦理尽丧的十年浩劫中,遭受了了被批判蹲牛棚的重重磨难。他们在深明大义却又无力回天的无奈中,明察秋毫,坦然应付,随遇而安,以宁静澄澈之心对喧嚣浊乱之世,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光明晚景,以蓬勃之力再创学术辉煌,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作为清明皇室后裔的启老先生,一生更是历尽坎坷,他始终以那种特有的笑模样应对东西南北风,终成盖世笑翁,一代名师,九十四岁含笑离世。

二是通晓事理,可以化解矛盾。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认为,人不能长寿的原因主要是“夫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辱强,愤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这里所说的疾病而死,服刑而死,争战而死,都与道德有关系。孔子特别强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有道德的人是通情达理、主持正义的人,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观点看问题,往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官进不失廉,退不失行,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为人处世有节有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守道德底线。处理人际关系礼让宽容,虚怀若谷;处理家庭关系敬老尊亲唯和为贵;处理利益关系公私分明,取予得当;处理矛盾关系冷静化解,以理服人;面对歪风邪气秉公而论,据理以对。这就树立了公道正派的人格形象,自然而然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和尊重。这种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的行为方式,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消除身体隐患,颐养天年,而且可以化解矛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避免意外祸患。

何兹全先生的人生道路就很不平坦,但在自我把握上却能审时度势,有理有度。当年风华正茂,他追随叔伯兄长何思源远渡重洋,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本来留居国外可以享有丰厚的待遇,但那种漂泊无定寄人篱下的痛苦,促使这个钟情国史研究的青年学子,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破解史学难题和培养史学人才倾注了毕生精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历史分期问题上,他所坚持的魏晋封建说与郭沫若等人所提出的战国封建说形成分歧,各执一端,但后者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和支持,在极“左”思潮泛滥和个人崇拜盛行的情势下,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公正及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何先生不愧是正直无私的学问家,长期来城府在胸,不改初衷,一直以学者的涵养和睿智慎对学术争端。我这里无意评判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只是说明,何老先生在这种非常人可理解的精神桎梏中,没有违心俯就,没有消极沉沦,没有丧失人格,而是以执著坚韧的毅力,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心态,这是一般人所不易做到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何兹全先生之所以老来身心健康,这与他关键时期通情达理,深谋远虑,坚韧执著,准确把握人生航向,及时调整自我心态,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是乐于助人,可以广结善缘。“仁”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正如古代先贤所述:“仁者爱人”,“爱人利物之谓仁”,“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有道德的人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一方面具有友爱心,与人坦诚相待,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得正,行得明,从不搞阴谋诡计,不搞小动作伤害人。另方面极具同情心,关爱弱者,千方百计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有条件则慷慨解囊,救人于困厄。再方面富有感恩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育之恩,别人救助之恩,组织提携之恩,总是铭记在心,择机报答。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爱心和善心,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人有爱心就能够广结善缘,不论是施爱的人,还是被爱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精神的宁静愉悦,从而提升人的免疫功能和生理平衡水平。古人云:“寿夭乃是善恶之气所致。仁则善气也,所感者亦善,善气所生,安得不寿。鄙则恶气也,所感者亦恶。恶气所生,安得不夭。”这正好说明了大德名寿,小德亦寿、有德就寿,无德不寿的道理。

何兹全,郭良玉伉俪,都是博爱乐善之人,两人在史海文坛俯首躬耕数十年,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其慈善亲和更是有口皆碑,凡接触者都感同身受。何先生对学生的诲人不倦自不待说,郭女士经常捐资助学,扶贫济弱,更是传为佳话。夫妇两人对故乡的摯爱和热心,每每使家乡前往造访的人如沐春风。因此,人们对何老夫妇的尊重和景仰也是发自内心的。如今何老五世同堂,一家都是高知阶层,祖孙三代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其子何芳川也是知名史学家,曾任北大副校长。一家人虽分居多处,但感情融洽,关系亲密,相聚时有许多共同语言。其侄女何鲁丽身为国家领导人,重任在肩,对何老夫妇格外尊重,经常看望问候。郭女士的胞妹郭良惠是台湾著名作家,多次来大陆探亲,交流感情,畅叙亲情。何氏一家书香满门,名师辈出,各有所成,卓然不菲,相亲相爱,其乐融融。老两口晚年生活在这样一个精心营造的和谐融洽的氛围里,天天感受到爱与善的施舍和回报,时时享受到亲与慈的天伦之福。社会的关爱敬重加之亲情的温暖滋润,何老夫妇何乐而不为,何寿而不增呢!

通过道德修养促进健身,是我国传统养生之道的精华,是历代养生经验的结晶。孔子的“修身养性”,孟子的“仁者无敌”, 与现代人的大德必寿在本质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长寿是人类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养生不仅要注意节制饮食,科学锻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涵养品德,澡雪精神,平衡心理。从这个角度上看,北师大的小红楼不仅是历史的象征,人间的象征,而且是长寿的象征。

2005.09.30于菏泽

360docimg_0_

作者简介

张存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任菏泽市副市长,菏泽学院党委书记。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张存金:高天厚土——《且将锦瑟赋流年》自序

    古代贤哲一向认为,天地是阴阳累积的结果.乾为天,坤为地,地气上行而成天,天气下降而成地,积阳成天,积阴成地,天阳地阴,天刚地柔,阴阳交接,刚柔相济.人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头顶苍天,足踏大地,吸阴 ...

  • 张存金:凝望百狮坊

    古曹州地面上有几十座古建筑,没有哪一座能像单县百狮坊这样巧夺天工,给人以深深的嗟叹和无尽的遐想.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所有的观赏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百狮坊坐落在县城牌坊街东端,系清乾 ...

  • 张存金:苛管严教是母亲

    父亲正值盛年,就带着满腹心事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母亲的伤痕是刻骨铭心的.上有年迈体衰的老人,下有年幼无知的孩子,老的老,小的小,要带领这个残缺的家庭活出个样来,谁都能掂得出这副担子的分量.养老抚幼本应 ...

  • 张存金:树人之范

    学生时期是形塑人生的重要阶段,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可见启蒙教育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学识,而且可决定一个人的品性.玉琢方可成器,教化才能 ...

  • 张存金:吃肉的回味与遐想

    据专家考证,人类食肉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250万年前.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业,以食肉为生,捕食动物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生存,后来食肉逐渐成为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或许是物种竞争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这种选择 ...

  • 张存金:在茅台镇喝了场大酒

    茅台酒及其茅台镇,对像我这样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年轻的时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直到中老年以后,才有了私人聚餐时偶尔品尝茅台酒的机会,但对生养她的茅台镇,却一直未曾涉足,感觉上依然是一帘幽梦.今 ...

  • 张存金:钓鱼

    一向认为钓鱼是老年人休闲健身的活动,我虽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仍从内心里不愿承认进入老年行列,因而也就觉得钓鱼的事现在还与己无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着省里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下基层考察,工作之余,县里安 ...

  • 张存金:磨的怀想

    我家里原来有一盘磨, 坐落在主房旁边那间独立的平房里.这是附近30多户人家惟有的粉碎粮食的用具.现在磨面都是机器一条龙加工,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要把庄稼颗粒转化成精细的粉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这种 ...

  • ​张存金:捧读父亲

    父亲是在轰轰烈烈人欢马叫的1959年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年他年仅24岁,我则不满5岁.岁月的烟云早已湮没了父亲短暂平凡的人生轨迹,使其成为一部尘封的书.或许这部单薄的书过于沉重,以至于我写了许多悼念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