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3.7|大方无禺
《帛书老子》里的“大方无禺”,在《道德经》中被改成了“大方无隅”。
“方”大多理解为:正方,空间。“隅”理解为角落,棱角。
所以,大方无隅有人理解为: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林语堂)。
有人理解为: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高亨、傅佩荣)。
我原来比较认同第二种解释,因为地之“方”就像地球,当“方”越来越大,最后会成为“圆”,这种解读看似挺完美了!
但是,当再次细读《帛书老子》,又品出了“大方无禺”和“大方无隅”的不同。
【方】
先来分析“方”这个字,我参考了一下百度百科。
上面图A,就是甲骨文的“方”字,由两部分组成,图B(像剔发刺字的犯人)和图C(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
所以,“方”的本义是放逐,剔发披枷,流放边疆。后引申为边塞,边境,边界。
[证据]:战国时期的《尉缭子·分塞令》中有记载:“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地分,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
这里的“方”就是四周围绕,界限的意思。
还没完,“方”由边塞,边境,边界,再次引申为与中央相对的、各具特色的四处小行政区域。
[证据]:我们常说的“一方诸侯”里的“方”就是这个意思。
这还没完,“方”由“区域”,再次引申为“邦国”。
[证据1]:《诗·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高亨注:“徐方,徐邦。”上古指邦国。亦指古行政区的州。
[证据2]:“邦”在甲骨文中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等义。
【禺】
再来看“禺”,区域的意思。
[证据]:是为十禺。——《管子·侈靡》
【“方和禺”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有“方”就有“禺”,在地上画“方”,就会形成“禺”。画出一个边界,就会形成一个区域。
如果把“方”理解为“邦国”,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区域。
比如,有中国这个国家,就有自己的边界,就形成了自己的区域,出了这个区域就是“外国”了。
【大方无禺】
“大方之国”没有“区域”,没有边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大同的理想国。
如果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大方之国”,那就没什么亚洲国家,没什么欧洲国家,没有了国家的界限,天下一家,地球村。
而现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只是“一方诸侯”,有自己的区域,有自己的边界。
“大方无禺”不但是人类理想国,还可以有好大的霸气!
我不禁想起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还想起了,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皇的“大方无禺”】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莫过于秦始皇,他就有一颗“大方无禺”之心。
他把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继承又发扬。
我们来欣赏一下秦皇的魅力!
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也就是说“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这是何等“气吞山河,横扫八荒”之气概!
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位伟人,一位有着宏观世界想法的奇人——邹衍。他认为“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也就是世界有九州组成,每州又可分九小州,中国是九小州之一。多么超前伟大的想法!和现在七大洲已经很接近了。
秦皇应该受到了“邹衍”理论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大秦是不应该设定国界的,势力所达之处皆为大秦。
从史书中不难了解,当时秦始皇的国家战略是“西北防御,东南开拓”,把岭南广东等地纳入我们中国核心势力范围。
对比一下战国地图和秦朝地图,就可以知道秦始皇为我中华打下了多大的一块天地。
战国地图
更难能可贵,秦始皇是中华有海洋观念的第一人!
秦始皇多次在沿海地区巡视,遥望大海,他在想什么?
在始皇帝的眼里,任何陆地都可以成为大秦的疆土。任何海洋都不是国家的“边界”,他在垂涎海那边的王土。
派谁去看看?
徐福!
传统认为徐福是秦皇派去寻找不老药,这么荒唐的说法,竟然千年来无数人相信!
前面说的邹衍,是我们山东人,他的五行学说当时很流行,所以他的“大小九州”理论很有市场,特别是在邹衍的故乡“齐国”,更是信徒众多,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探险航海家,徐福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遇到了伟大的皇帝,他们之间就碰撞出伟大的火花——最早的大航海。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十二年的时间内,他不畏长途跋涉,四次至东方沿海巡视,每次都到山东境内,并在此期间派徐福入海东渡。
那么为什么有徐福东渡寻长生不死药的说法呢?
这不难理解,“隋炀帝为了看琼花而修建大运河”这样荒唐的说法,都能流传千年。更何况“徐福东渡为了给秦皇寻找不死药”的离奇说法呢?
这都是秦皇死后,秦朝灭亡,那些受过秦皇迫害的儒生们无耻污蔑罢了!
我们翻翻历史,
秦朝大改革,短暂灭亡,兴起了西汉;
新朝大改革,短暂灭亡,兴起了东汉;
隋朝大改革,短暂灭亡,兴起了大唐。
真正的改革家往往没有好下场,但是却惠及后世!他们是“大白如辱”。
我们还可以再较较真,徐福共有三次出海,只有第三次出海才带了大批人力物力,而且这些人中有各种工匠,如果单纯为了求药,用得着这些人吗?
我认为徐福前两次是探路,最后一次是移民!秦皇给他的任务就是“探明航线,站稳脚跟,海外开拓”。
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如果秦皇真的是让徐福求不死药,这么重大的事情,秦皇会不派一个心腹主持呢?怎由得徐福当家?
真当秦皇是弱智的政治白痴!
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断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那不过是儒生诋毁之言罢了!诋毁秦皇“焚书坑儒”破坏文化,可是秦皇之后,独尊儒术,多少古代智慧的成果,被变相焚之毁之,杀人更是不见血。中国人的思想从此就被束缚了,再没有人继续开拓海洋。一直到明朝“杀大儒,反潮流”的明成祖朱棣,也只是昙花一现!之后又被淹没在儒家桎梏的深渊中。
为什么徐福没再回来?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灭亡了!”,他们已经是无家可归,不敢交流,断了念想!
缅怀秦皇,如果秦皇的思想可以延续,必然有第二队,第三队的“徐福”源源不断而去,也许日本可以成为我中华在海外的重要支撑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叹,秦朝的科技已经可以支持东渡日本,再看看后来的朝代,很长时间都无法达到秦朝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