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接纳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这不是让人看开,而是认命

前不久,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刘瑜做了一个主题是《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这个内容还刷屏了朋友圈。

刘教授整个演讲似乎希望传递一个观点: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她还说,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刘教授的演讲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自然是认同刘教授的说法,觉得人生太艰辛,作为父母也要学着看开,不一定非逼着孩子去拼命读书,将来有大好前途。

而更多人则是另一派,他们不认同教授的说法。觉得那不是让人看开,那就是让大家认命罢了。

至于我个人的观点,和上面两派泾渭分明有所差别,我只能属于部分认同。

首先,谈认同的部分。

刘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挺客观,因为这是针对目前许多家长盲目参与“教育军备竞赛”的现象而说的。

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的家庭,两夫妻都是大企业白领或高管,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他们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和补习班,并且严格制定了学习日程计划,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必须得完成那些任务。

每次去他们家里,看到孩子的眼神,我看不到这个年纪儿童该有的天真活泼,而是满满的焦虑感和倦怠感,似乎孩子已经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

即使是那样,这对父母依然不停地数落孩子成绩不够好。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真的感觉不到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作为家长,在执行精英式教育的时候,你真的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了吗?还是说只看到你自己的需求?

刘教授的那番话,恰恰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们应该关注到孩子差异化的能力,去鼓励他在热情的赛道上奔跑,而不是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优等生,将来踏上社会却发现那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其次,说说不认同的部分。

刘教授说自己的女儿正成为一个普通人,可拿我们世俗的角度来看。她女儿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可以获得的资源已经不普通了,即使这个孩子以后没努力去读书,她的起跑线也绝对远超那些普通孩子。

我不知道刘教授所指的“普通人”是什么样的标准,以收入来衡量还是社会地位来衡量?

我想无论哪个标准,教授的女儿都比普通人会拥有更多的资源。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的普通家庭而言,如果佛系教育子女,子女将来成长那就必然是个普通人,每天遭受现实和社会的毒打,只因为我们是一个普通人。

我想刘教授能有今时今日之成绩,也是从小努力读书、学习拼搏而来。那么为何我们的子女后代不能继承这样的拼搏精神呢?

综上所述,我是认同刘教授所说的反对“教育军备竞赛”观点,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个性化的那一部分。

但同时我也反对说普通人对孩子的教育上就可以佛系一些,即所谓的“快乐教育”。毕竟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是反人性的。孩子也许可以开开心心、随心所欲去过这一生,但是他们的对手却选择相对痛苦的磨砺,人生的起点就远远超过了你。

这两件事本不该是一个矛盾体,即作为家长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和个性,同时也需要鼓励孩子刻苦学习,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努力。

写在最后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也好,从我们中国的发展历史看也好,这个世界就没有绝对的公平,父母努力赚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给子女将来的人生有更好的资源吗?非要把人拉到同一起跑线,也许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我很欣赏有位名人说的一句话:拥有过,你才可以说不想要,得不到,你是没资格说不要的。

现实就是如此,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清华教授,但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努力。

北野武说:虽然辛苦,但我依然选择滚烫的人生。

我想这才是人类精神层面最宝贵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