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惟有不停地学习,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原题:重“小孩”轻“大人”

| 方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爱好学习的人很多,不爱学习的人也不在少数。尽管人们的学习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观因素勿庸质疑地起着主导作用。

不能排除不少人存在学习的“功利化”、“表面化”的倾向,也有不少人甚至在逃避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而仅仅是当作一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正由于这种对学习认识上的差异,导致行动上的表现大相径庭。

把学习当成是孩子的事情,或者把学习的任务交给下一代,几乎是中国父母或成年人的习性。

中国家长都有"望子成龙"观念,这是几千年来积淀的思想意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是不足为怪的。在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浸透着这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的情结。

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是个天才。取名字时绞尽脑汁,以好让孩子将来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这在农村里显得更明显。现代城市里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将来能够做出大事业来,或者投身经济、科技和实业,有大收入、大成就。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

孩子的学习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头等大事,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光大门楣,所以,几乎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尽一切力量尽心尽力、不计代价地为小孩子服务。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给予他们的孩子以良好的教育,是全世界中国人的梦想”。然而,他并没涉及中国父母们的学习状况。

为了子女的学习,他们宁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无论自己怎样辛苦,都不能亏了自己的孩子。在千方百计重视和帮助孩子学习时,很多父母却把自己给忽略了,自己把自己划到了学习的圈外。

这种重“小孩”轻“大人”现象,正是不少中国父母们的共同缺憾。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或者说把学习的重任交给后人,而忽视自身学习提高,这几乎是成了一种社会性的“通病”。

他们似乎觉得学习是孩子们的事情,自己学习的任务已经完成,一辈子好孬就这样了。还有人可能认为,学习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不学习照样可以工作、生活。

人所共知,学习既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本领,干好工作的本钱,也是更新观念,修养情操,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有关资料显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工作生涯之需;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生学习,即每个人在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

处在当今时代,那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已经过时,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学习是每个人都面临的终身课题,每个人只要一息尚存,都没有资格放弃自身的学习。惟有不停地学习,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