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蔡方华:如果当娱记,我就可以把烟戒了

蔡方华
诗人、作家,北京青年报团结湖参考主编。
作者|李广 来源|蓝媒汇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在公众号的江湖之中,去年5月底才上线的“团结湖参考”算不上超级大号,但是在时政评论领域,“团结湖参考”已然夺得一席之地。
看着后台刷刷地涨粉,蔡方华自己都被吓傻了,“因为从来也没遇到过这种事,我想将来也基本上无法复制。”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创造“奇迹”的机会!蔡方华抓住了这样的契机,以自己个性化的文字、观点,开创了时政评论的新写法。
蓝媒汇:天津港爆炸事件,北青报以及团结湖参考表现抢眼,你个人觉得满意吗?
蔡方华: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后,整个媒体行业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我所在的北青报也派出了很强的采访阵容,表现可圈可点。我很敬佩那些记者同仁。团结湖参考尽可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也算是尽力了。
蓝媒汇:天津港事件还未落定(或许已经落定了?),这几天就被阅兵刷屏了,团结湖参考以及你个人还会关注天津港吗?
蔡方华:我个人仍会保持关注。公共安全是个持久的话题,危化行业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不可低估。有时候我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场爆炸,以及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能暂时不会再去碰它了。
蓝媒汇: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天津港事件中,团结湖参考的那篇《论如何正确地看见一场灾难》,图片拍得好,文字更是打动人心,你觉得你个人是诗人属性更强还是评论家的属性强?你更喜欢哪一个?
蔡方华:我从本报记者发回的数百张现场照片中精选了13张,这是个很大的工作量。那些令人震惊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有时候,最少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
我觉得我骨子里其实是个娱记,最好是个混娱乐圈的摄影记者。这样我就可以用最少的汉字,击中更多的心灵。
蓝媒汇:当初的“蔡三篇”,你写得过瘾吗?还有没有更过瘾的?
蔡方华:我偶尔回头看看那三篇文章,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记得写第一篇稿子时,中途还去下了一盘围棋。写得很快,没怎么太费力思考,很多话仿佛是自己涌出来的,我只是当了一个称职的速记员。这种状态的写作,其实是很爽的。
除非隐姓埋名再开一个小号,否则很难再过瘾了。
蓝媒汇:团结湖参考经历了3天狂卷8万用户之后,现在用户有多少,增长情况怎样?

蔡方华:团结湖参考现在的粉丝数是26万,增长比较稳定,起伏不大。如果老是狂卷,估计该有人不答应了。

蓝媒汇:现在团结湖参考是如何运作的?谁写了好文章发谁的,还是团队商量写什么、谁来写?
蔡方华:提前一两天会有选题策划,然后再考虑由谁执笔。这个机制也还在磨合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选题所困,因为适合我们公号的气质、又可以谈论的话题真的不多。
蓝媒汇:你觉得“学习小组”和“侠客岛”的文章怎么样,和团结湖参考相比,哪个更好,或者各自有什么特点?

蔡方华: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看侠客岛,虽然以前也经常在朋友圈里读到。他们都很有才气、很敏锐,队伍很齐整,这一点让我羡慕。团结湖参考走的是评论路子,写起来和读起来可能更难一点。
蓝媒汇:北青报纸质版上的评论和团结湖参考上的评论在风格上有何相同和不同?换句话说,传统媒体的写作和新媒体表达,两者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你更喜欢哪个?
蔡方华:报纸上的评论和公号上的评论,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种文体。版面限制了言说,长期固化的操作让一切都显得很陈旧,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要求。两种表达的根本差异,是有着不同的写作哲学。团参的文章是为读者写的,版面的文章是为编辑写的。
自从做了新媒体,我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纸上去了。这是我个人的不归路,也是传统媒体的不归路。
蓝媒汇:如何才能既不高估或低估读者的智商,而又能符合当今读者的调性?
蔡方华:愿意读团参文章的读者,肯定是有着较高素养的,不然谁会去看那些絮絮叨叨的评论啊。所以我从来不低估他们,但也不只是取悦他们。我会让他们笑,但我知道他们笑过之后还会去思考。
蓝媒汇:貌似你很喜欢叼烟斗?北京控烟对你影响大吗?
蔡方华:唉,一言难尽。如果当娱记,饿哦就可以把烟给戒了,因为娱记不那么费脑子,不那么焦虑。
蓝媒汇:你现在不怎么更新微博了,那还刷微博吗?
蔡方华:很少刷微博。我个人不是太喜欢微博的舆论场,总会让人心里发慌,好像分分钟就要出事。不刷微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是大V。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