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荐读■张书省:写给李慧和她那只鹿——青年作家李慧散文集《樱桃鹿》序
写给李慧和她那只鹿
——青年作家李慧散文集《樱桃鹿》序
文/张书省
张书省,著名电视人,陕西电视台原副台长、高级编辑,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不止听一位朋友说过,现在读作品,一读名人的,二读熟人的。一想,自己也这样啊!不过随着年轮增加,时间总显得那么匆匆和有限,读名人愈渐减少,读熟人却情趣不减,这大概与人之成熟把情趣看得比兴趣大得多有关。熟能生巧,熟更能生情,缘于情更易于让人沟通、理解,乃至于同情、同感,所以读熟人的作品更让人愉悦、惬意。或会心一笑,或双眉紧蹙,或拍案而起,或掩卷沉思,朋友的体验调动起自己的共鸣,于是激起了生命的灵动。
二十年前认识李慧,还是一个小姑娘,我在陕西省广播电视厅举办的全省广电记者培训班讲课,李慧是刚参加工作来听课的学员。课间休息时,她和她们杨凌电视台的同事来到讲台前提问,她的淳朴和聪慧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她又常来省台新闻部送新闻片,看她们的稿子时又不免或赞或贬或提问,她的耿直与好学还有谦恭,都让我甚为好感。然鉴于电视人一年四季的忙忙忙,终是相知不多。不过每在新闻或文学场合相遇,或者是她年节的问候和通话,又总感熟悉和亲切。
我退休几年后在朋友的书画院帮忙,李慧来电话说她写了两篇文章要让我看看,看写得行不行,请老师改一改。她是多年来把我当老师的,我却把她当同仁和朋友的。因为我在西北大学授课不少于一学期的正宗学生数以千计,所以对仅听过我讲座或出于尊敬而呼我老师的年轻人我从不敢倚老卖老自认先生,我诚心对他们始终保持同仁同志文友朋友的关系,绝不敢牛皮一分!李慧第一篇文章是《重庆磁器口茶馆》,我很赞赏。她写景记事细致入微,写人抒情通情达理,白描中情感深沉,抒情时冷艳俊美,我自愧也去过重庆,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呢!
李慧另一篇《请不要替我关门》,是写我的,说为我上小车关车门被我谢绝了。作品当然是赞扬我的,但她用新闻记者敏锐捕捉的目光和丝丝入扣的绝对真实的手法把文章写得顺畅自然实在逼真,没有丝毫的夸张和虚浮。她在夸我,实际上也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某些官场现状的不屑,这是和她的性格相吻合的。我读她笔下的我,赞美我只是表象,我为她的率性和正气而感动!两篇作品都在我们书画院的文学内刊上发表了,反响颇好,写我的这篇我随后特地录入我的新著《雨润长安春》之中。我在心里感谢她。
这次读李慧的书稿《樱桃鹿》,我算是系统地读到了她的散文文笔和精神世界,我为她的作品和人品点赞!
清新流畅的文笔,悠然顺遂的结构,精炼简洁的用材,看似随意的意境营造,由此而构成了李慧散文既具散文共性,又颇具个性审美的异样色彩。她在《渭河情思》中写流经家乡的渭河河道,“就像冬天挖荷塘不小心丢失的一截藕,横卧在秦岭脚下,伴随着冬雪春雨,严寒酷暑,时而丰满,时而干瘦……”她在《和星夜干杯》中写星夜,“深蓝的苍穹,平整而无垠,星星如碎钻石般铺满这谜般的深蓝。那薄云般长条状星带穿空而过,那是书本里的银河系,毫不费力的,我看到了银河系两边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星,这个发现让我不由得欢欣鼓舞起来,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目睹银河系和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星分布在银河两侧,三点一线的牛郎星挑着两个孩子,追赶着河对岸明亮耀眼的织女星,无奈隔着长长的天河,这一别竟是一世,这一世竟成永恒……”
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意境,这样美好的审视和想象,只有这样经历的童年少年才能体会和描写出来。今天生活在偌大城市的人们,包括幸福的孩子们和曾经不太幸福的老人们,还能有这样美好圣洁的享受么!
李慧笔下的青海、黄山,特别是安徽黟县的宏村,我都去过,但我怎么就灵感黯淡文笔枯涩,而李慧却把它们写得活泛灵动飞龙走蛇呢!作者去青海,没有烦躁塞车,而是“感谢一路堵车,让人有机会近距离一睹草原”;作者去黄山,是一眼望去让人满含希望的绿,“修长挺拔的毛竹伸展在薄纱般的水汽里,这嫩绿把整个黄山都染成了青翠一片,仿佛这绿色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将这山、这水,甚至是行走在其间的旅人也染成绿茸茸的,一如漫山遍野的绿孩子”;作者写宏村,“此刻,从天井飘来的雨丝无声地落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石板四角的铜钱图案凸显出来,对应着天井长方形的天空四角”,作者优美的文笔把眼里时空的优美表现得何等酣畅淋漓啊!
然倘若只是这种景致的优美,究竟只是陷于环境的典型,而典型人物才是作者更深的意念表达。青海行路边,“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脸上是常年高原烈日照晒特有的黝黑,布满皱纹的眼睛安详而坚定,怀里的孩子在吃奶,母亲丰满的乳房裸露在凉爽的风里,一如早起生火煮茶般自如。你看到的是不尽的游人,我看到的是母亲,一如博大的草原,不论经历多少铁蹄践踏,迎来多少禁牧和雨季,依旧淡然而平静,仿佛从未历经过雨雪风霜”……
这里,你读到的是作者笔下的喂乳的母亲,我读到的是草原的母亲民族的母亲祖国的母亲!
黄山翠竹背景下的黄山挑夫在作者笔下让读者震撼:“每迈出一步,踏在地上的那只脚必定落地生根,抬起的那只也稳稳跟上,负重的身体随着扁担两头的晃动而轻轻摇摆,硬是把这一百来斤的重负舞出了摇曳生姿。”“挑夫们除了吆喝让路很少说话,很少说话的挑夫和从不言语的毛竹扁担,成了这陡峭山路上沉默的风景。”正当读者为这种劳动的崇高和劳动者的伟大而感到钦佩震撼时,作者画龙点睛补了一句:“我在想:不论是毛竹还是挑夫,都是这山里无语的魂灵。”这不能不让读者在震撼后深思,从而生出更深层次的震撼!
更奇特的是作者写宏村的《老宅雨夜》,不动声色的环境铺垫之后是以物衬人,看似大篇对徽商的历史追述和客观叙述之后,水到渠成地走出了老宅的吴姓主人,沉醉在吴姓主人讲述中的“我”,今夜沉醉在了这皖南水乡里,而“我”真是醉了,待第二天一大早被沙沙雨声叫醒,意犹未尽欲再觅其踪时,“兜兜转转,路线还是昨夜的路线,却怎么也找不到昨夜故居,只寻得额头冒汗,向身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打问,那人答:那是私宅,不对外开放。一时间,错愕不已。”
我读至此,岂止错愕,岂止神奇,真是一种巨大的心灵撞击,这不就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和深不可测且妙不可言么?!
李慧作品另一重审美特征在于她速写式的人物素描,蕴涵丰沛的细节描绘,不跟读者绕弯的主题阐述,说出的少而让读者联想的多的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升华。我不必在此赘述书中的篇目,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自然分晓甚至会比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她写樱花,写槐花,写地软,写西瓜,写野趣,写品茶,几乎都是在写生命,写人生,写情感,写思考。
她在《电话》中写了一个陌生人和作者的电话交往,悬念几乎贯穿始终,隐形人也让读者牵肠挂肚,人生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那么艰难孑孓,不可思议,但对不少饱经磨难的人却是刻骨铭心、感恩戴德。他们对光明和幸福的渴望,大约是缺少坎坷的人所无法理解的。掩卷遐思的读者自然会考问自己的灵魂,面对社会,面对他们,我们到底该怎样生存,又该怎样去面对和帮助那些无助者!
我极为赞赏《恩不言谢》中《父亲的身影》,作者用了比朱自清的《背影》俭省得多的文字,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并不比《背影》低矮的父亲形象。几乎就只是一个长镜头:从高考教室里走出来的“我”,“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父亲,戴着一顶崭新的草帽,穿着平时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白色的确良上衣,手里是一个红色的塑料袋,洗过的桃子洇湿在塑料袋内侧,透着新鲜的红色”,作者此前已交代这桃子是“那个季节唯一且昂贵的水果”,“远远地看着父亲,那一刻,鼻翼一酸,有种流泪的冲动……”
那一刻,为什么不热泪满面、肆意流淌?显然是以更强大的理智在控制着感情,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刻,特定的人群,自然是一种特定的方式表达,不是当事人,焉知个中况味?
作者给父亲的背影就那么淡淡几笔,却胜却文字千万,让人咀嚼,让人流连,让人唏嘘,让人慨叹不已!这样的作品是堪为范文的。
女性成为母亲后,她的温柔细腻更多凝聚成了甘于牺牲自我的母爱,成为作家的母爱,则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袒露乃至凝固成永恒的雕塑。我特别青睐李慧写女儿的几篇作品,《我要和你在一起》是写5.12汶川地震那个瞬间的,已经离开楼房的母亲为了取件防寒的棉衣不得不重返危险的房间,女儿非得跟上去,到楼下母亲要求女儿必须留在楼下,而且同上楼的邻居叔叔如果先下楼的话就跟上叔叔在小区外安全地方等她。母亲在楼上慌乱中迟了一会儿,一出楼就看到女儿娇小的身影,黑暗中剪影般小小的身影显得那么弱小、无助,问为什么不和叔叔一起走,答“妈妈,我要和你在一起”!
如果说这种亲情大爱还只是给了母亲强力的“此生无畏”的小我的范畴的话,《淡淡玉米香》中那个十一岁卖玉米棒的小男孩,却是得到了女儿人间大爱的典范。妈妈说小男孩“这么大就会做生意了”,那稚气的小圆脸显出严肃的神情:我不是做生意,我是给上学攒学费!这个话让母亲默然,明显震动了女儿幼小心灵的善良琴弦。几天后女儿在街上东张西望,妈妈给她买玉米棒她不要,忽然间她焦急地让妈妈快点给她买玉米棒,“女儿湿湿的小手透着汗,急急地拉着我往不远处一个黑黑的角落里跑。我犹豫地跟着。到了跟前才发现,卖玉米棒的竟又是那天的少年!我看看女儿,女儿天真稚嫩的小脸上带着惊喜,兴奋地看着少年。我明白了女儿的用意。”作者紧接着写道,“刹那间,那玉米的香味儿一直飘进了我的心里。”而此刻,这香味更飘进了读者的心里。
安徒生童话里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那么无助无奈,亮光的一闪很快被长长的暗夜所吞噬。李慧作品里这个卖玉米棒的小男孩,却得到了懂事的小女孩的人间大爱,这让我们多么欣慰!贫穷,也许一下子还不能被连根铲除,但有着这社会的、人间的大爱,有着这来自不相识者的温暖和深情,还有什么坚冰不能融化呢?一个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绝不止是一个小少年、一个小家庭的温情,这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浓浓的深情!
我特别赞赏《我陪女儿趟大河》,这是一篇堪称教材而不只是美文的佳作。女儿进入了青春期,她该如何对待这早恋的难题?而女儿的母亲更是应该如何面对这巨大的难题?
“不光是女儿,也是我,正在经历一场考验,如果我输了,我会输掉我们十几年来的情感积累,从此‘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心里已成路人甲。而对于女儿,如果引导失当,无疑是把她推向了更深的风口浪尖,让她独自在茫茫的大河中迷失,那我就成了罪魁祸首……”
结局是美好的,孩子说,“不用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吧?”母亲说,“我冰雪聪明的女儿终于顺利的跨过了一个暗礁。”
作者用了几千字的篇幅详尽回顾和描述了那段极为坎坷极具风险的日子,波浪时惊心动魄,平静处丝丝入扣,激荡处读者也心急,难受处读者也心酸!待读者终于皆大欢喜,掩卷庆幸时,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由衷地夸一声:高!妙!
这篇作品我以为不仅是文学丛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青春励志类丛书都应该作为教材的,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了,丰衣足食了,家庭欢乐了,生活幸福了,但没有艰辛没有困顿风平浪静风花雪月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往往简单、任性、孤独、自我,受不了风雨,经不住挫折,他们需要在精神上补钙,需要强化脊梁骨,需要理想和信仰的陶冶。较之孩子,更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始终自我感觉良好的家长和长辈,我们尽到了对孩子的义务吗?肩负了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吗?讲究了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吗?方法问题那可是毛主席讲的要抵达河之对岸的船和桥梁的问题,弄不好会落水乃至溺水的啊!
感谢李慧的这篇作品还有书中不少作品为我们读者朋友提供了美好的精神佐餐,为社会提供了正能量,为我们民族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提供了新内容,相信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会和我有同感的。
忽然想到,李慧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蕴涵的智和慧是不是和她的名字有关呢?我没有认为李慧是大智大慧,那就有了吹捧之嫌,但读其作品,你不能不认为她是个智者,更是个慧者。任何人都愿意和智者慧者交朋友吧!所以应该感谢长辈为她起了这么个好名字。说这话是缘于我古稀,已有资格来回顾人生之路,而在这个千千万万的人生之路中,人的名字,由长辈赋予的文字,绝不仅仅是个符号,似乎在冥冥之中起着一定的甚或是极大地作用。大约说的远了,打住。
祝贺李慧!祝福李慧!也祝福读者!
当然,我们更该感谢这只可爱的樱桃鹿!
201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