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吕永超的随笔《贴心温暖的黄荆山区域民俗》(下)
贴心温暖的黄荆山区域民俗(下)
吕永超
(三)精神生活民俗:在顺己中追求“顺众”
精神生活民俗,是黄荆山区域民众间流行的偏重于崇拜心理观念的俗信。人类顿悟外界世界的存在,便不断作出自己的思维判断。本区域的人们在群体的共同生活当中,对外界事物则会萌生出大体一致的心意反映,并十分虔诚地尊重它、信奉它,这就形成了精神生活民俗。它试图通过“异己”的力量,首先实现“顺己”,进而达到“顺众”。
黄荆山区域内的民间音乐主要由号子、山歌、渔歌、灯歌、小调、风俗歌、放牛歌、夯歌等组成,或融合大冶地区的“哦呵腔”,或吸收周边县区采茶调、黄梅调、东路花鼓,触景生情,即兴而歌,曲调轻盈,旋律优美。
民间舞蹈:板凳龙
境内民间舞蹈与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庙会紧密相连,大冶花鼓、推车、彩抛球、架菩萨、板凳舞、玉莲汲水、七星高照、板凳龙等,或“击鼓一瞬间,感觉如触电”,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或“一颠一簸微带颤,屁股扭摆步前移”,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民间戏剧以“劝堂”的形式演绎,不穿戏装、不用道具,只用胡琴锣鼓伴奏,“京汉楚,样样有”,“黄梅戏,采茶戏,混搭配”,清唱选段、完整表演剧目兼而有之,翻唱经典剧目、自编自演原创剧目并行不悖,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
黄荆山区域庙会,是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龙灯会”“社神会”“土主会”“观音会”“牡丹会”“放生会”“神舟会”“杨泗会”“南江会”“绅士会”,是当地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承载的民间文化原生性、本真性、民间性、丰富性的特点,以拜神求福、去祸免灾,劝人向上向善、祈求五谷丰登为明确目的,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和寻找心理慰藉的载体。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的庙会逐渐消失,如牡丹会、南江会、绅士会;继续因袭的庙会,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本区域庙会民俗,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民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
楚剧《何氏劝姑》
信仰民俗,是黄荆山区域内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所形成的,一方面来自行会信仰,另一方面来自禁忌民俗。
在行会信仰中,裁缝业的“轩辕会”、锻造业的“老君会”、制鞋业的“孙祖会”、渔业的“杨泗会”、商业的“财神会”等等,以各自的祖师作为各行业膜拜的对象,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使他们产生对这个群体的皈依感、安定感。
境地的禁忌民俗,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直接划定“危险”和“惩戒”两道红线,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定规矩、“扎笼子”。生产禁忌、生活禁忌、举止禁忌、岁时禁忌、语言禁忌、婚姻禁忌、交往禁忌等,在区域内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特征,有的已经演变为传统习惯,有的被吸纳上升为法律条款。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律往往是鞭长莫及和无能为力的,交往禁忌就可以进行调节;语言禁忌通过反义语、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比喻、假托文辞等替换不吉利词语,同样能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彼此之间的了解目的。类似于“对人忌说‘二百五’”“忌外来男女在自家屋内同宿”“忌近亲结婚”等,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的民俗信仰,违禁所带来的不幸和恪守禁忌所带来的平安,强调坚守底线的重要性。禁忌涉及方方面面,未免泥沙俱下,随着人们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诸如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民俗逐渐等一一被淘汰。
黄荆山区域的民俗观念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歌谣等。作为民间文学,它们的确滋养了境地民众的心智。如神话《九龙奔江》《秦始皇鞭劈西塞山》等,想象丰富奔放、瑰奇多彩,极富象征意义,给人鼓舞力量;传说、故事《朱元璋西塞解四劫》《孙策复仇攻黄祖》《唐曹王皋复淮西》《徐寿辉御元军》等等,情感充沛,形象饱满,反映着古今人们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本区域谚语包括气象物候谚语、农事谚语、经营谚语、持家谚语、修身谚语、起居保健谚语、事理谚语、人情世故谚语,如“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等,善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式优美,表现力强;“脚正不怕鞋子歪,人正不怕影子歪”“千条扁担能搬山,万棵杉树能顶天”等,挖掘事物间的联系,折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隔行如隔山”“家合万事兴”等,立足言说对象的本质,言简意赅,富含深意。
本区域的歇后语包括谐音、喻事、喻物、故事四种类型,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一根筷子挑藕吃——专挑眼”“吃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戴斗笠大伞——多此一举”“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等等。它们作为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诙谐、幽默、形象、哲理,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
当然,由于谚语、歇后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境地歌谣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类。篇幅短小、注重抒情,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
如劳动歌“上码头,心发慌,脚踏挑板摇晃晃。爬起江堤腿打颤,两眼发花汗直淌。一步一哼朝前走,咬紧牙关挑箩筐。”在哼唱之中,与劳动动作(挑担)相配合,起到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作用。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仪式歌产生于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如《哭嫁歌》《祭酒歌》等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
情歌有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高高山上一棵槐》;有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相思成病不能活》;有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郎妹相交情义厚》;有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吃菜要吃白菜心,嫁郎要嫁忠厚人。忠厚青年样样好,不嫖不赌劳动勤。”
上述这五类歌谣的歌风明丽和粗犷同在,豪放与婉约并行;艺术特征是率真自然,朴素浑成;形式多样,韵律和谐;频繁运用赋、比、兴、反复、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儿歌有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说话发音的习惯,如“乖伢子,你莫哭,有只猫儿爬上屋”,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如“大月亮,细月亮,哥哥叫我做木匠。妈妈叫我纳鞋底,婆婆叫我磨糯米。”单纯、浅显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总之,黄荆山区域精神生活民俗,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闪耀着美丽的光泽。它们达己成人,葆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显示着特殊的文化魅力。
(载2020.12.2《黄石日报》第六版“挹江亭”副刊)
吕永超,196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小金冲,大学文化,二级文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85年创作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等。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