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味药,治好了患者的耳鸣,我用事实证明...

用六味药,治好了患者的耳鸣,我用事实证明了:中医若想治病,便不能有墨守成规的心态

有一个耳鸣的病人,自述,“现在都没有好一点的中医了吗?”

我说,“你当一个中医的面,说中医的不好?不怕我给你使绊子?”

他说,“有啥好怕的,一个耳鸣,治了这么久了,没有一次管用的,我也不在乎这一次了,大不了就去做个手术,一了百了。”

我说,“你这做手术,和为了买个苹果手机卖肾,为了减重切脾,有什么区别吗?拆西墙补东墙,划得来吗?”

他说,“我知道划不来,可是耳鸣真的太痛苦了,看了这么多中医,也没看好。”

我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

开方: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桂枝、石菖蒲。

他说,“你这些药,我咋没看过?和之前的截然不同。”

我说,“怎么不同了?”

他说,“我记得以前那些药,不是健脾的,就是补肾的,还有化痰的,泻肝火的。”

我说,“中医能治病,但是一个中医人,最忌讳的就是,抱着一颗墨守成规的心态。”

结果怎么样?第六天的时候,他来找我说,“人和人真的是有差距的,你这方子,当时我就觉得与众不同,果然,第二天我就感觉耳鸣有所减轻,用到第五天的时候,耳鸣就好了,终于体验了一把正常人的生活。”

那么,我为什么要如此给他开方呢?

其实在这里,我并没有要贬低同行的意思,因为我曾经就是病人眼中,不会看病的差中医,曾经碰到过一个怕冷的病人,我直接就按书里的,开了温阳的药,像附子之类的,结果反而变得严重了,最后被病人大骂了一顿,我还很纳闷,书里明明就是那么写的,能怪我吗?怪就怪书里没写全。

后来随着临床的机会变多,我才慢慢明白,中医若想治病,便不能有墨守成规的心态,扯的有点远了,还是来说这个病人吧。

这个病人,他的关键就在于脉象,不仔细号脉的话,会判断成浮脉,一般来说,这种脉象,意味着外感寒邪、正邪相争,或者是正气大衰、虚阳浮越。

但是这个病人,仔细号脉,会发现他脉象,浮在上头的,但是无力,细软,给我的感觉,就是柳絮或布帛,漂浮在水面,所以他的这个浮脉,我认为,应该当成浮细无力的濡脉来看待才行。

这种脉象说明什么?其中之一就是水湿,痰湿之邪阻压了脉道,既然他的脉象,提示有水湿之邪在体内,那么他的耳鸣,我何必要墨守成规的去补肾、化痰、健脾、泻火呢?这不是舍近求远的行为吗?

所以呢,我把眼光,就放在了利水湿之上,我曾看到古籍中,说过“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于是,我用猪苓、茯苓、白术、泽泻,这几味药利水除湿,再配合桂枝温阳化气,让水湿得阳气而化,最后再加了一味石菖蒲,它呢,一方面可以化湿浊,另一方面,可以开耳窍,把其它几味药的药性,上引到耳窍,更好的发挥药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