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
演出时间:2021年1月1日18点
演出地点:维也纳金色大厅
演出团体: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 挥:里卡尔多·穆蒂
?直 播:CCTV15音乐频道
上半场曲目
1. 弗朗兹·冯·苏佩
《法蒂尼察进行曲》(首次演出)
Fatinitza March
2. 约翰·施特劳斯
《回声圆舞曲》(首次演出)
Schallwellen (Sound Waves),Waltz, op. 148*
3. 约翰·施特劳斯
《尼科波尔卡》
Niko Polka, op. 228
4. 约瑟夫·施特劳斯
《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Ohne Sorgen (Without a Care), Fast Polka, op. 271
5. 卡尔·赛勒
《矿灯圆舞曲》(首次演出)
Grubenlichter (Davy Lamps), Waltz
6. 卡尔·米勒凯
《尽情享受加洛普》(首次演出)
In Saus und Braus (Living It Up), Galop
下半场曲目
7. 弗兰兹·冯·苏佩
《诗人与农夫序曲》
Overture to Poet and Peasant
8. 卡雷尔·科姆扎克
《巴登女孩圆舞曲》(首次演出)
Bad' ner Mad' In (Girls of Baden), Waltz, op. 257
9. 约瑟夫·施特劳斯
《玛格丽特波尔卡》(首次演出)
Margherita Polka, 0p. 244
10. 老约翰·施特劳斯
《威尼斯人加洛普》(首次演出)
Venetian Galop, 0p. 74
11. 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
Frühlingsstimmen (Voices of Spring), Waltz, op. 410
12. 约翰·施特劳斯
《在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
In the Krapfenwald‘I, Polka fran?aise, op. 336
13. 约翰·施特劳斯
《新旋律四对舞》
New Melodies Quadrille. op. 254
14. 约翰·斯特劳斯
《皇帝圆舞曲》
Emperor Waltz, op. 437
15. 约翰·斯特劳斯
《狂热的爱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Tempestuous in Love and Dance), Fast Polka, op. 393
加演曲目
16. 约翰·施特劳斯
《激情四射波尔卡》
Furioso Polka, op. 260
17. 约翰·斯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18. 老约翰·斯特劳斯
《拉德茨基进行曲》
Johann Strauss Vater - Radetzky marsch, op. 228
(演出曲目以现场为准)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1月初公布了节目单,总共18首作品,其中7首是首演曲目。所有作品出自七位作曲家之手,分别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三位成员(老约翰、小约翰、约瑟夫)以及弗朗茨·冯·苏佩、卡尔·采勒、卡尔·米勒凯、卡雷尔·科姆扎克。
后三位都是首次亮相,他们成为有史以来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的第32位、第33位和第34位作曲家。
作为施特劳斯兄弟同时代的同类型音乐家以及竞争对手,他们三人的登场合情合理;或许不少朋友对他们三人感觉陌生,但喜爱维也纳舞曲及轻歌剧的乐迷,想必通过录音聆听过他们的部分作品。
—— 上 半 场 ——
演出将在令人精神抖擞的进行曲声中拉开大幕,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常用的套路之一。
弗朗茨·苏佩是大家的老朋友,他的轻歌剧序曲一直是这个舞台的常客,不过这次主办方却破天荒地选择了他的进行曲。
这首《法蒂尼察进行曲》选自苏佩1876年完成的同名三幕轻歌剧,这部剧作以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为故事背景,因而充斥了大量军乐风格的旋律,虽然《法蒂尼察》早已在剧场舞台上销声匿迹,但这首简短有力、斗志昂扬的进行曲有幸被保留下来并经常单独演奏。
接着我们将听到来自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部早期圆舞曲,这首编号148的作品完成于1854年初,此时我们的“圆舞曲之王”年方29岁。
曲子是作曲家为一场主要由维也纳大学科学专业学生参加的舞会专门创作的,那段时间他为大学生们写过很多曲子,标题“Schallwellen”意为“声波”或“回声”。
《回声(声波)圆舞曲》展现出小约翰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追求,他试图从当时立于艺术潮头的音乐大师那里汲取更为丰富的灵感,包括迈耶贝尔、威尔第以及当时叱咤风云的瓦格纳。在作品中,青年施特劳斯做了不少新的尝试,在当年这无疑是一首会令听众和舞者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曲子。
这种创新在当时招来了著名乐评人爱德华·汉斯立克的批评,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这首效仿了瓦格纳某些管弦乐创作手法的新作中“掺杂了一种假情假意的哀伤”,甚至将之称为“圆舞曲的挽歌”,这些评语被公开发表在了1854年10月6日的《维也纳日报》上。
不过后人并未就此否认这首圆舞曲的非凡地位,如今它被视作小约翰·施特劳斯向伟大舞曲创作者迈进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尽管与后期的那些传世之作相比,该曲在某些方面还显得有些束手束脚,但仍然不失为一首令人愉悦而且富有新意的舞曲。
音乐会的第三首曲目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59年写成的《尼科波尔卡》,它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首演是在2003年。
当时很多人听到这首曲子都觉得里面的一段旋律似曾相识,与在我国红极一时的苏联民歌《喀秋莎》非常像。
确实没错,《尼科波尔卡》序奏之后出现的那个主题确实与《喀秋莎》中的一段旋律如出一辙,而这首波尔卡也确实与苏联,确切地说与俄罗斯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其背后则是作曲家与“战斗民族”的一段缘分。
1856年至1865年期间,小约翰每个夏季都会根据演出合同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南郊的巴甫洛夫斯克的火车站音乐厅(沃克斯大厅)和公园里举办音乐会,演出吸引了大量圣彼得堡人专程赶来,只为一睹这位“维也纳音乐魔术师”的风采。
在此期间,作曲家创作的许多作品标题都与俄罗斯有关,只不过有些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后期出版时对标题做了修改,譬如有一首《圣彼得堡的女士们》后来被改成了《维也纳的女士们》。
《尼科波尔卡》也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它的原始标题有幸被保留下来,这里的“Niko(尼科)”指的是Nikolai Dadian(尼科劳·达迪亚尼)王子,他的父亲当时管辖着位于南高加索地区的明戈瑞利亚公国,因而成为沙皇宫廷中的座上宾,小约翰将这首波尔卡题献给了这位当时年仅12岁的小王子。
正如人们所听到的那样,这是一首拥有鲜明俄罗斯韵味的作品,作曲家选用了来自当地民谣的旋律,这无疑是非常讨巧的做法。
整部作品配器精妙、气质多变——开始部分是一段阴暗而有力的旋律,随后的民谣主题则同时夹杂了忧郁和欢快两种情绪,收尾时竖琴奏出了梦幻般的迷人段落,正当人们以为曲子会在这朦胧暧昧的氛围中收尾时,作曲家却偏偏让乐队奏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强音。
随后乐团将演奏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无忧无虑(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正如标题所预示的那样,这的确是一首足以令人开怀的曲子,乐师们的爽朗笑声也被作为一种特殊乐器加入其中,为的就是让听者能彻底感受“无忧无虑”的状态。
不过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生活却并非“无忧无虑”,一方面他的身体正变得越来越虚弱,另一方面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1869年夏季,小约翰带着弟弟约瑟夫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巴甫洛夫斯克演出,兄弟二人轮流担任指挥,在此期间他们还共同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拨弦波尔卡》。
小约翰原本希望约瑟夫能够代替自己,继续长期在此地举办音乐会,为家族争取经济利益。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受欢迎程度已经大不如前,音乐会不再像以往那样全城轰动、广受追捧,尤其是弟弟担任指挥的场次,观众们不怎么积极的反响严重影响了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心态,也更加重了他的病情,让他感觉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这看似颓废的状态下,作曲家居然写出了这样一部听上去无比愉悦的曲子,或许他想用充满着乐观气息的作品来为自己打点鸡血。
《无忧无虑》是1869年9月22日(俄历9月10日)在巴甫洛夫斯克进行首演的,文献中并未记录当天它是否获得了观众们的追捧,但150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快速波尔卡,我们将共同见证其自1987年以来第六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
主办方将《尼科》和《无忧无虑》安排在一起连续演奏应该是一个精心的设计——前者是圆舞曲之王在俄国成功经历的重要见证,而后者则预示着施特劳斯家族与巴甫洛夫斯克的告别。
上半场的第二首圆舞曲是来自卡尔·采勒的《矿灯圆舞曲》。采勒并不是职业音乐家,他长期在奥地利教育部担任官员,作曲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创作题材则集中在轻歌剧领域,直到1891年《Der Vogelhandler(鸟贩)》上演之前,采勒在圈子里一直默默无闻,但《鸟贩》的成功却让他一度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剧场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
音乐会所上演的这首《矿灯圆舞曲》,其中的旋律出自采勒的另一部轻歌剧——1894年初首演的《Der Obersteiger(矿工头)》,这部剧作与《鸟贩》一样令人惊艳。
遗憾的是,因为健康原因,采勒的创作生涯到此戛然而止,直至1898年去世前再也没有新作问世。与施特劳斯家族的那些杰出创作相比,《矿灯圆舞曲》或许不那么绚烂华丽,但其简洁的旋律和轻松的节奏背后同样蕴藏了明快的气息。
在此之前,这部圆舞曲只留下过一个由管乐队演奏的录音,而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的将是管弦乐版,令人期待。
中场休息前的最后一首曲目仍然是一首冷僻作品——卡尔·米勒凯的《尽情享受加洛普》。
这位米勒凯与刚刚亮相的采勒不仅名字都叫“卡尔”,两人也都出生于1842年,而且创作重心都在轻歌剧上。
相对而言,米勒凯在维也纳乐坛的地位要比采勒高一些,他是科班出身,在成为作曲家之前曾是一名长笛乐师和指挥家,曾在弗朗茨·苏佩的剧院乐队中效力。
在走上创作道路后,米勒凯迅速获得了声望,并被认为是继苏佩和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后,十九世纪最杰出的“维也纳轻歌剧巨人”之一。
除了轻歌剧之外,米勒凯也留下了一些管弦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波尔卡和加洛普,《尽情享受》并不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不过其热烈的节奏和喧闹的情绪,恰好可以为上半场演出画上一个令人激动的句号。
?卡尔·米勒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同一年去世(1899年)。根据《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约翰·施特劳斯卷》的记载,当听到小约翰的死讯,因病中风瘫痪的米勒凯诧异地说:“什么?施特劳斯?没有这回事!他有永恒的青春。我看他能活到20世纪!”半年之后,米勒凯在二十世纪到来的前一天告别人世。
—— 下 半 场 ——
音乐会的下半场将在苏佩轻歌剧《诗人与农夫》的序曲中开始,该曲上一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984年,当时的指挥是洛林·马泽尔。
?这首阔别新年音乐会37年之久的序曲完成于1846年,是苏佩最著名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问世百余年以来曾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其中不乏形形色色的冷门乐器。
事实上这首作品并不是为这部歌剧专门度身定制的,在此之前苏佩曾将其使用在另外两部剧作中,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很常见。
《诗人与农夫》序曲的结构很清晰,在沉稳舒缓的序奏之后是一大段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的抒情段落,这部分从容悠扬、充满诗意的优美旋律通常被解读为对诗人形象的描写;经过陡然加速之后,乐曲进入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第三部分,最后在充满激情的热烈情绪中收尾。
和施特劳斯家族一样,科姆扎克家族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音乐世家,更有意思的是,家族里的祖孙三代名字都叫“卡雷尔”。
音乐会随后上演的这首《巴登姑娘圆舞曲》是其中卡雷尔·科姆扎克二世的作品,他1850年11月出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地利帝国),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青少年时期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音乐理论和指挥,21岁时便成功获得了军乐队指挥的职位,并逐渐成为军乐队圈子里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题材很丰富,也写过轻歌剧,但流传最广的是进行曲、圆舞曲、波尔卡和加洛普。
1892年,科姆扎克二世因为健康问题离开了军乐队,举家搬迁到位于维也纳西南的温泉镇巴登,并执掌当地的管弦乐团定期举行音乐会,《巴登女孩圆舞曲》就是他在此定居期间创作的,首演于1898年7月30日。
《巴登女孩》可以说是作曲家数百首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圆舞曲,同时也是最能代表科姆扎克二世创作风格的一首曲子。
乐曲的开始部分从轻到响,好像一支行进中的乐队由远及近,乍听序奏部分的那段小军鼓,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拉德茨基进行曲》要开始了,但在简短的进行曲风格过后却是一段异常优雅柔美的弦乐合奏,紧接着序奏部分那昂扬的军乐主题又重新出现。
整首作品就在“刚”与“柔”这两种不同风格之间不断切换,科姆扎克二世把威仪堂堂的军乐和慵懒迷人的维也纳圆舞曲旋律巧妙糅杂在了一起。
这种曲风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位军乐指挥出身的维也纳轻音乐作曲家,同时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卡尔·米歇尔·齐雷尔。
1904年8月科姆扎克二世带领维也纳的乐团远渡重洋,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这是被认为是他作为一名指挥家的职业巅峰。
不幸的是,第二年4月23日,他在巴登车站试图追赶一列已经驶出的火车,因不慎滑倒葬身于车轮下。如今他的墓地和纪念碑位于维也纳市郊著名的中央公墓,与许多音乐家一起同眠于此。
下半场的第三首曲目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玛格丽特波尔卡》。这首柔美舒缓的法兰西波尔卡是作曲家在1868年4月为意大利翁贝托王子与热那亚公爵之女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礼特别创作的。
约瑟夫原本希望在翁贝托夫妇访问维也纳时,将这首作品献给这对新人,可惜他们最终未能成行。
《玛格丽特波尔卡》在该年6月举行的两场音乐会上演出之后就销声匿迹了,150多年之后这首尘封已久的作品,将由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指挥家带领乐团呈现给观众,这显然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安排。
在上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2018年),穆蒂与乐团合作的那首《南国玫瑰圆舞曲》则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880年题献给同一位贵宾的,那时候翁贝托王子已经是意大利国王了。
紧随其后的老约翰·施特劳斯作品《威尼斯人加洛普》依然和意大利有关,这首曲子首演于作曲家1833年在奥加登皇家公园(Imperial Augarten)举行的一场名为《威尼斯之夜(A Night in Venice)》的音乐晚会上。
因为这场晚会太受欢迎,所以第二年又重新举办了一次,并且再度上演了《威尼斯人》,照旧获得了听众的热烈欢呼。在这首充满灵动气息的加洛普中,响板的运用无疑增强了曲子的跃动感。
连续三部首演作品之后,我们将在《春之声圆舞曲》熟悉的旋律中迎来经典的回归。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上百首圆舞曲创作中,轮规模和技法,《春之声》并不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作品,但得益于拥有这个响亮而又讨巧的标题,得益于音乐旋律所迸发出的充沛活力,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名列前茅。
在这样一个不仅寒风刺骨而且疫情肆虐的冬天,北半球的人们盼望着明媚春光的早日归来,全人类都期待着病毒魔鬼的尽快消亡,这首《春之声圆舞曲》无疑是这些美好祝愿的最佳载体。
在文献资料中,《春之声》的创作起源常被与弗朗茨·李斯特联系在一起。两位音乐家很早就相识,早在1856年小约翰就曾经写过一首《告别之声圆舞曲》专门题献给李斯特(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曾演出过这部作品),两人一直保持着友谊。
1882年深秋,为了演出自己的歌剧新作《快乐的战争》,小约翰来到布达佩斯,并与李斯特见面,人们猜测圆舞曲之王与钢琴之王的这次重逢,让前者获得了新的灵感和动力——写一首“钢琴圆舞曲”题献给当时维也纳音乐界的红人、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格林费尔德,后者在钢琴上对施特劳斯作品的非凡诠释在当时无出其右。
?几个月之后的1883年2月,施特劳斯再次来到布达佩斯,并在2月4日的一场音乐晚会上用钢琴演奏了自己的新作,也就是《春之声》的钢琴版。随后经过剧作家理查德·格涅(Richard Genée)的填词,这首圆舞曲被改编为声乐曲,并在1883年3月1日于维也纳剧院举行了公演,担任独唱的是当时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Bianca Bianchi)。
演出大获成功,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比安琪和乐队又重演了一遍,并且获得了比第一次更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虽然起初音乐评论界对这首新曲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比安琪无疑非常喜爱这首作品,甚至好几次在自己演出其他作曲家的歌剧时,将小约翰的这首声乐圆舞曲穿插其中;而钢琴家格林费尔德则经常在沙龙里以加强的和弦演奏其钢琴版;在上述两位音乐家的共同炒作下,一时间《春之声》名声大噪。
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这首圆舞曲只在1987年上演了人声+乐队的版本(凯瑟琳·巴特尔担任独唱),其余年份上演的都是纯乐队版,包括2021年。
虽然少了人声这件最美妙的乐器,少了唱词对音乐的诠释,但《春之声》的管弦乐版同样拥有很强的感染力——作曲家以华美的旋律和丰沛的音色营造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通篇洋溢着大地回春的喜悦。
在曲式上,它既有回旋曲的特点,同时又保持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如阳光般喷薄而出的引子先声夺人,紧接着是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依靠巧妙的倚音展现出神采奕奕的律动感,随后的若干小圆舞曲在旋律上各具特点,在气质上却高度统一,它们通过第一主题的两次再现被有机串联起来;最后全曲以一个干净利落的强和弦辉煌收尾。
此前,卡拉扬、小克莱伯和杨松斯分别在1987年、1989年和2006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为观众奉献过《春之声圆舞曲》的精彩诠释,想必穆蒂与乐团的合作也不会令我们失望。
需要提醒的是,在2021年元旦的演出直播中,当《春之声圆舞曲》响起时,画面中会播放预先录制好的芭蕾舞表演。
随后我们将听到小约翰·施特劳斯另一首与大自然有关的曲子——《在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该曲完成于1869年。
在介绍上半场的《无忧无虑(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的时候,我们已经交代过当时的背景,这一年是施特劳斯兄弟最后一次在巴甫洛夫斯克举办音乐季。
在1869年9月6日(俄历8月25日)的一场演出中,节目单里有一首名为《在巴甫洛夫斯克森林》的新作品,俏皮可爱的风格令现场听众迅速为之倾倒,并要求乐队反复重演。
?待回到维也纳,作曲家把曲名更换为《在克拉普芬森林》之后,交付本地的乐谱商出版。克拉普芬森林位于维也纳郊外,是当时备受维也纳人欢迎的一处度假胜地。
早在1828年,小约翰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就曾写过一首《克拉普芬瓦尔德圆舞曲》,以此表达对这片森林的喜爱之情,因此在需要进行“标题本土化”的时候,小约翰迅速锁定了克拉普芬森林。
使用特殊乐器和常规乐器来模拟森林中各类飞禽的叫声,无疑是这首法兰西波尔卡最大的特点,尤其是乐曲尾声处那“百鸟欢唱”的喧闹效果,总会让听众在报以热烈掌声的同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接下来的《新旋律四对舞》无疑与年度指挥,来自意大利的里卡多·穆蒂有关。
在这首小约翰·施特劳斯1861年写成的作品里,我们可以听到许多意大利歌剧的著名旋律,曲中主题分别来自唐尼采蒂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 Mermoor)》、《军中女郎(La Fille du régiment)》,贝里尼的《梦游女(La Sonnabula)》以及威尔第的《弄臣(Rigoletto)》、《游吟诗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
我们并不清楚究竟是穆蒂主动希望演奏这首带有浓郁意大利色彩的作品,还是乐团希望用这首特别的曲子来向这位意大利指挥大师致敬,但阔别新年音乐会23年之久的《新旋律四对舞》终于得以重新出现这个舞台上。
随后是一首令人期待的知名作品——小约翰·施特劳斯1889年完成的宏大篇章:《皇帝圆舞曲》,这是其自1987年以来第七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由此它得以与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圆舞曲》一道,并列最热门圆舞曲排行榜的第一名。
1889年夏季,已经64岁的作曲家在弗兰岑温泉疗养期间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但一开始的曲名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
在把乐谱交付出版商时,小约翰已经打算将这首新作命名为《手拉手》,这被认为与当时的一个政治外交事件有关——该年8月,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到德国访问,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举行的宴会上,奥皇通过祝酒词表达了两国“手拉手”和谐共处的美好意愿。
出版商弗里茨·西姆罗克(Fritz Simrock)在接到乐谱并得知施特劳斯即将赴柏林举行五场演出后,建议作曲家将曲子更名为《皇帝圆舞曲》,并题献给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最终小约翰默许了改名的主意,但拒绝留下献词。
10月21日,这首新作以《皇帝》这个新标题在柏林新落成的柯尼斯堡音乐厅进行了首演,作曲家亲自担任指挥。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所有圆舞曲创作中,《皇帝圆舞曲》被有些评论家认为是其中最富丽堂皇的一首。
作品在从容而又庄重的进行曲式中拉开大幕,同样是由轻到响的渐进,和《巴登姑娘圆舞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序奏的后部有一小段深情款款的大提琴独奏,随后四首小圆舞曲八个主题依次登场。
在这里,小约翰再度施展了自己作为旋律大师的惊人禀赋和作为配器大师的超凡想象力,音乐始终充满着动感而又华丽的碰撞。
在尾声部分,第一圆舞曲和第三圆舞曲再度重现,随后音乐变得舒缓,乐曲开始时那段优美抒情的旋律再次由大提琴奏出,与序奏做出了呼应,也似乎是对往事的缅怀;最后在铜管壮丽的召唤声中,定音鼓开始轰鸣,全曲在强有力的声响中结束。
正式曲目单上的最后一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激烈的爱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这首篇幅短小却充满活力的作品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第七部轻歌剧《女王的花边手帕》中第一幕终曲和第三幕里某些音乐素材连缀而成的。
在用这部轻歌剧改编的几首管弦乐曲中,除了久负盛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外,就属这首快速波尔卡最受青睐,这是该曲自1991年以来第四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
根据此前的惯例,演出的第一个加演曲必然是一首能够引爆听众激情的小品,主办方在2021年的选择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激情波尔卡》。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切题而且保险的安排,1996年和200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都曾用它来作为第一首加演曲目,并且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这首作品1861年9月在巴甫洛夫斯克进行了首演,当时并未获得俄国观众们的特别赞赏,或许因为曲风过于怪诞导致听者不太习惯。
乐曲在阴沉惊悚的氛围中开始,随后在大调和小调中反复切换,时而面目狰狞、时而又和颜悦色,节奏新奇而又刺激;评论家们对此给出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这首曲子里好像隐藏着两个性格迥异的魔鬼,他俩正在舞池两边各自发力拉扯一根绳子,试图绊倒那些正在疯狂舞蹈的贵妇们。
《激情波尔卡》对乐队合奏技巧与默契度有相当高的要求,160年前的首演不那么成功或许是因为施特劳斯的乐队不怎么给力或是排练不够充分。
好在作为一支世界顶级乐团,维也纳爱乐在新年音乐会上对这首作品的演绎似乎从未令人失望过,相信2021年也不会例外。
依照一直以来的传统,音乐会的最后两首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
在如此严峻的抗疫形势下,人们需要这样一首威武雄壮而又烂熟于心的曲子来振奋一下精神。
?此次执棒的指挥大师,是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2021 年,他也将步入 80 岁。
早在 2020 年初,他就被选定为 2021 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这也是他继 1993、1997、2000、2004、2018 年之后,第六次执棒这一音乐盛典。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男,意大利人,1941年出生于那不勒斯,毕业于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是当今国际乐坛最负盛名的指挥大师之一。
里卡尔多·穆蒂明星式的舞台风姿光彩耀人,风靡世界,受到无数乐迷的赞赏和拥戴。代表作品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悲怆交响曲。
人物生平:出生与成长
里卡尔多·穆蒂 ,著名意大利指挥家。他1941年出生于那不勒斯,很早就被发现其音乐天赋。
8岁时穆蒂开始学习小提琴,后来发现在钢琴上更具才能因而转学之。作为早熟的钢琴演奏尖子,穆蒂在少年时代进入了那不勒斯音乐学院。
18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 穆蒂发现自己与指挥棒很有缘分,于是开始经常在学校的乐队担任指挥。
1960年,穆蒂在那不勒斯毕业,进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并以优异成绩从两个专业毕业。
永不满足的穆蒂,于1965年在威尼斯投著名指挥家费·拉拉门下深造。
1967年获维多·康狄里国际指挥家比赛第一名。1969年任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常任指挥。1972年曾指挥费城交响乐团。1973年任英国爱乐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75年,穆蒂又被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聘为客座指挥。
1980年,老一辈大师尤金·奥曼迪退休后,任费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指挥。这段时间里,穆蒂除担任以上要职外,还常常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大歌剧院、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等欧洲著名歌剧院中担任客席指挥,同时他还是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和佛罗伦萨音乐节最活跃的指挥家。
1986年, 阿巴多接替洛林·马泽尔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穆蒂则接任其斯卡拉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职务直至2005年。
2010年起,穆蒂开始担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指导。
?里卡尔多·穆蒂在2009.12.31首次访华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首度来京的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俄罗斯女中音歌唱家阿丽莎·科洛索娃带来马勒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及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完美谢幕。
大师影响
穆蒂对前辈大师的艺术是无比崇敬的。他在托斯卡尼尼、瓦尔特、富尔特·文格勒等艺术家的唱片吸收了很多东西。
他说过最为敬佩托斯卡尼尼在指挥上的高度准确性。总的来说,穆蒂本人的艺术风格,更接近于托斯卡尼尼。
他有与托氏相似的客观主义意识,和相似的忠于原作的特点;排练和演出时,其百分之百的投入程度也如托氏一般。
但是,穆蒂只是沿着托斯卡尼尼的足迹探索自己的路子,而不是纯粹的模仿者。自身的强烈个性,在穆蒂的指挥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指挥风格富于动感,曲目广泛,其中以指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等作品著称。
1993年,穆蒂以极其潇洒的风度、高贵的气质,完美地指挥了当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在全球的观众心中,他的大师形象进一步树立 起来了。1997,2000和2004年,他再度担任该音乐会的指挥。他精湛的指挥风格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荣誉嘉奖
里卡尔多·穆蒂是皇家音乐学院、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弗洛伦萨的路易吉·凯鲁比尼学院和波洛尼亚爱乐学院的成员。
他是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骑士勋章获得者。他还被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十字勋章、奥地利共和国荣誉十字奖章和僧侣骑士团的第二级爵士。
1992年12月,他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为重建莫扎特故居,他在筹款的慈善音乐会后,萨尔兹堡的莫扎特学会授予银质奖章,这是赋予莫扎特音乐演绎者的最高荣誉。
2000年5月,他个人获得以色列总统为艺术颁发的杰出沃尔夫奖。
2000年10月在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访问米兰时,她授予他不列颠帝国骑士的称号。
2001年穆蒂被提名为维也纳宫廷乐队的荣誉成员并获得克莱斯蒂总统授予的奥地利共和国银质大奖。
2001年10月,在莫斯科开音乐会时,俄罗斯总统符拉吉米尔·普京授予他友谊勋章。
2002年6月,他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荣誉成员。穆蒂还是费城、悉尼、米兰、拉维纳、布索托、弗洛伦萨、马伊奥拉蒂、斯蓬蒂尼、莫尔费塔的荣誉市民。他在米兰荣获了安布罗吉诺金质奖章和城市的最高荣誉大金质奖章。
由拉韦纳音乐节发起和组织,在近代史上成为最具有困惑经历的象征的一些城市,举办由里卡尔多·穆蒂指挥斯卡拉爱乐乐团和合唱团的三场音乐会(在萨拉热沃97年)、贝鲁特(98年)、耶路萨冷、(99年)、莫斯科(2000年)、埃里温和伊斯坦布尔(2001年7月)和纽约(2002年7月)是穆蒂力尽市民义务的重要证明。
本文导赏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