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父母:报最贵的班,穿最便宜的衫

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 伯特兰·罗素

不仅仅是作为父亲,孩子乃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他的身上承载着几个人共同的梦想。但是过于沉重的寄托对于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种负担。

家人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而这个范畴建立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那些上一代人没能够实现的东西,他们往往会希望在孩子的身上来成就自己昔日的梦想,俗称“曲线圆梦”。由此也就造成了当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隐形贫困父母:报最贵的班,穿最便宜的衫。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父母节俭开支“投资”给孩子

凡事有所付出,方才能够有所回报。秉承这一理念,当代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这个初衷固然是好的,毕竟孩子代表着新生亦是希望。

但是水满则溢、月圆必缺,任何事情上都存在一个过犹不及,关于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而纵观当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措施俨然是“病态”的。

所谓的“隐形贫困父母”实质上并不属于贫困家庭,他们的收入用以维持生活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因为支出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他们“穿最便宜的衫”,也就是说生活质量的整体下降。而造成这一原因的自然谈不过,在家庭支出之中占据很大比重的“报最贵的班”。

“报最贵的班”不仅仅是指为孩子报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辅导班、兴趣班……而是广泛的用以形容教育投资。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依旧在于字面意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在当代家庭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贯彻,甚至于隐隐超出这句话含义本身。

毕竟,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在于让穷苦家庭的孩子能够与其它孩子处于同一环境学习,让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但是现如今这句话的理解在于,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同龄人,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一步。

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这一需求,无数培训机构拔地而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童年时期所接触到的不过是一些课外辅导班、英语班、美术、声乐、舞蹈之类的兴趣班等。

但是对于当代孩子而言,他们所接触到的远不止这些,“语言班”“逻辑班”等等。因此,选择多了之后,对于家长而言是很难判断出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他们亲手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之中,所需要涉及的领域往往太多,因此他们普遍选择多个班共同培育孩子的未来。

坦而言之家长们此举是出于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但一定程度上也有着自己的私心。一如前文之中,由孩子来“曲线圆梦”。那么此时孩子尚且懵懂无知便下决定为他报各种班,俨然给人一种“加工”的感觉。

工厂对于自己的产品需要由原料经过多重加工之后走向社会,几重加工之后的产品与原料之间,虽是同一物,也非同一物。但终究这一切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

而为孩子报各种班亦是建立在家庭需要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这一过程之中俨然可以类比于产品加工的过程。但是如那些加工之后的产品,孩子终于成为了大人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无论这一过程对于孩子如何,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严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前提。

现如今的孩子似乎看起来都很相似,往往缺乏自身的特质,同样的乖巧伶俐、甜言蜜语、能说会道,最为重要的是讨人喜欢。一如产品加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包括外在包装也是如此。

言归正传,在家长为孩子报上各种班的同时,往往每一个班都是代价高昂的,当多个班叠加在一起对于小资家庭而言是非常吃力的。但是即便如此,家长也会毫不犹豫的在这些方面花钱如流水。不能够任由孩子将时间荒废。

为此即便是所有家庭成员的节俭支出,也要把教育顶上去,只要孩子能够有一番成就,实现他们所未能实现的梦想,享受他们所不曾享受过的人生,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要的是孩子代他们去活。

二、当代儿童沉重的课外教育

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最明显的便是这一过程之中看似是在成全孩子的未来,而实质上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前提,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作为孩子的感受。

而且这一类的教育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完全剥夺,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同时从教育本身来看亦一定程度限制了孩子的未来。

首先这些繁重的课外班无可避免的占据了孩子的时间,往往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孩子便要马不停蹄的穿梭在各个班级之间,当结束一天的任务之后已经疲乏不堪。这样高强度的生活即便是成年人也会苦不堪言,又何况是一个孩子?

孩子对此无可避免的感到闷闷不乐,精神不振,甚至于因此而厌学。而家长往往在选择课外班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从中的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所需要的只是一种结果。

将一个内向的孩子放在倾向于外在表现的班级之中,家长的目的往往是希望孩子能够及时扭转这一缺点,无论结果是否有成效,但是这些孩子本质上不愿作出的改变,却因为外在环境而改变,那么这一过程之中孩子精神上经历了什么?

其实选择应该交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一如孩子在拥有自我意识之后,可以明确的说出自己想要报什么班,并且能够说明报这个班的正向意义,那么自然而然,即便是极具全家人之力也要予以支持。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培养一个孩子的同时,更要站在平等角度以人的角度去看待。或许有的人认为,“孩子并没有自主意识,不知道自己以后需要什么。”“孩子有了空闲时间就会去玩”……

当代教育普遍具有一个特点,也就是知识的强硬灌输,这一点自孩子教育开始便已存在。通俗来讲就是只告诉孩子怎么去做,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而从来绝口不提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一个行为,往往孩子问起的时候,家长是以成年人的角度来疏导的,而孩子通常不会理解,甚至于问到心烦之时,只有一句“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好。”

这句话或许是每个人一生之中所经受过的最为严重的道德绑架,但是出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又是让人无从反驳。

由此也就造成了许多孩子为了一个目的而努力了很久,但是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为的是什么?有的孩子平常学习很好,但是突然就从某一节点开始“学不进去”通常家长们认为孩子的思想重心发生了偏移。

但实质上他们的思想重心从来没有理解到为了什么而去学习,仅仅是因为距离他们尚且遥远的未来?因此,任何的教育首先要侧重于以孩子本身的思想为主,外在施加因素最主要的是影响孩子的思想认知。而非通过各种班来强制灌输某些行为,促使他们的改变。

真正造就一个人的是思想,以及面对任何事物的思考与探索。而各种课外班将时间占据之后,孩子又岂有时间去思考探索?

中国的教育成果,也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脑海里所承载的都是教育过程之中,社会所赋予他们的知识,而真正自身理解感悟出的思想是极度匮乏的。一如前文之中,中国的教育结果是量产的、为人们所需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