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1798:当70后家长遇到00后高中生,到底该怎样沟通?
资料来源于网络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少高中家长会无意中走入一些误区,而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正常生活。
周报君总结出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时的常见误区和正确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01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七大误区
误区1:不关心孩子内心想法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真正在想什么,只是一味干涉孩子的思维,希望孩子顺着自己指好的路往前走。事实上,孩子们有灵魂有思想,更希望自己内心的想法能被倾听被尊重。
误区2:认为孩子的事不值一提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话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孩子遇到的事都不值一提,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不愿向家长诉说烦恼,认为”说了也没用“,不会得到重视,甚至招来家长的笑话:”这点小事有什么,没关系的。“
误区3:对孩子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一些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却”严于律子/女,宽以待己“,一旦孩子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认为孩子是在顶嘴。在这类家长眼里,孩子是否听话就是判断好孩子与坏孩子的重要标准,
误区4:与孩子沟通时缺乏耐心
很多家长与孩子沟通时,总是认为孩子的想法很荒谬,甚至认为只是狡辩、借口,从来没有耐心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对于大部分事情他们根本不想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从不愿听孩子解释。
误区5:跟孩子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一些家长虽然每天将孩子的身体照顾地无微不至,但一旦开口聊天,总是会没完没了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总是围绕着成绩、作业、考试、分数......
误区6:用大道理代替贴心交流
部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先罗嗦出一段大道理,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如果孩子不赞同,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下去,直到孩子接受为止。相比这种沟通方式,孩子会更喜欢平等的交流,即使他们的某些想法暂时不被接受,也能够被尊重表达的权力。
误区7: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平静的教育
孩子考砸了,狠狠地批评一顿;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先不分青红皂白地发一顿火......相比发火,心平气和的沟通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也会让孩子更愿意改正。
02
如何跟孩子沟通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但结果却经常是不被孩子理解,甚至还要受到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的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最直接的表现。不可否认,家长的社会经验比孩子更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但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未必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
对于高中家长来说,无论是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爱好上,还是在学科专业的选择上,家长务必要做到:“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成分,家长不要俯视,而要平视,要以沟通与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当我发现他们能尊重我时,我也是会讲理的”。
第二,不要在饭桌上教育孩子
不少家长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孩子,趁着吃饭时间对孩子问东问西,或是大讲道理,但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说教,不但不能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没有食欲,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厌食症,健康状况堪忧,进而影响生活与学业。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问或是责怪,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扩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一到吃饭时心里就会高度紧张。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
在饭桌上最适合最简单的交谈。尤其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父母更应在饭桌上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学校发生的趣事,带动孩子的快乐情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或者问问孩子今天的安排。
第三,与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
研究表明,与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效果最为明显的沟通手段。
很多家长尽管能做到与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但沟通的目的却并不”单纯“。直白来说,很多家长“屈尊”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还是要教训孩子,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这显然走进了沟通的误区,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倾听是高明家长的必备技能”,想要实现倾听家长首先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前提,家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么在有效倾听后,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长的方案,家长要有妥协,要有商量,要给彼此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