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大道歌精选
神是性,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神不外驰,就要守住六识,收藏于体内,才得药来润养自身。
性并非只是神,命并非只是气。
心火本来往上升,肾水本来往下流,这是生活的本来状态,也是自然规律。而丹道恰好相反。
丹道水火要逆行就需要有物引。引物便是神,有的说意,也叫神意。神意容易误会为意念、意识,这样其火不纯,虽然不伤身,最多只能养生,依然不得丹道。
神离开气,神无所养;气离开神,气无所奴。没有气来养神,神就逃亡;没有神来奴气,气就要耗散。失去一项,等于两项皆失,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担当生命根本。所以丹道之法,就是性命双修。
道生混元,混元化两仪,两仪又渐渐演化成万物,这是道家的根本理解。
所以修道就是反过来,倒着参悟。
混元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又是神气合一。对于初修者,还可以理解为坎离相合,便产生一点“药”,这就是修法。
但是这药终究也是要忘记的,初修得的药便是人中有药。人药合一才是大道,也就是混元合一回到了道的状态。然后与外界合一,此为元化,也叫天人合一,才能感应道交,顺应天道。
洞府之内,如果灵台被杂念占据,神不得安宁。需要回光返照自性,闲虚静心,也就是空性。
现实生活中失意得意会有悲喜,所以叫思虑。人有思虑,念想杂绪,心绪不能入静。
思虑不到硬不去想,因为念头本身不是静了,反而应该思虑,把能解决的想通了迅速想通。想不通的,即便现在想也没有用,还不如放下,才易入静。这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也就很难做到真静功。
纵,是身心放松;劳,是身心紧张。
人出生后,下丹田中还有一点先天元精,若纵情过度,则终究会损耗先天之物。
人随着后天成长与及生存需要,精散气枯神消,元神开始消散泄耗。并非立杆见影,而是细水长流慢慢泄耗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先修心,静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修补回来。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并且经过古人研究实证,已经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
无时无刻都在一个静的状态,也就是圣了。这状态要斩三尸、七魄等,本来是修行到某种层度的状态初行者其实可以以做到时时刻刻让自己少被外物牵引所动,保持心平气和。静有不同层次境界。
不是说凡人做不到,而是说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
田,田地有物生成,生出果实。
福田,上中下丹田,就是这个意思。
六识不净,其意不纯,就无法产生真精、真气、真神,就更不用说能生出萌芽了。
九,为纯阳,纯阳便是满,满便是成物,九也是成数。功夫圆满,火候才足。
无心,顺应事物其意相通。
无为,顺应天地万物去做,有为却无所为。
待火候充足,顺应万物,其实就是无时无刻都在修道。这时候,其神也变,其身也变,古辈理解为做功德。
无心之心,即纯静之心,也叫真心。
此刻便是心随法动,应物无心。
不论动静,皆是顺应天道,自然而然一动一静全是天机。
知道容易,行道难。特别是物欲横飞,社会繁杂,又有谁能时时刻刻静定心,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不懈。
行忘所行,也就物我一体,浑然天成。
内观,可以官五藏气血,若要长生久视,却不能空,非要满才可以,即经脉通达纯阳一气充沛,也就是看似空(因为通达,没有阻碍),实则不空(充斥着纯阳一气)。
火旺,则不能得真种,非但不能修之有德反而伤身,还可能延生枯血液。
调神、调气、调身。
身,练功的姿势;神,练功的主导;气,生精化神,变化的关键。
神非气不生,调神先调气。
气为用,鼓荡运变,从阳化神,从阴成精,此为内气。
外气,即天气,由鼻吸入,为内气运行的推动力量,并真气、谷气而充身。
外气入要细微,以似止为妙,外气止而内气充,因而养生家多主胎息。
神帅气,气随神,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
神气宜交养,不可分离。
拘神以御气,神和则气调;心神湛寂,其息自减。
和神、导气二者,相铺相成,以神和为主。
恬淡虚无,神不离身,气亦不散,无去来,不出入,一团纯阳,神气相融,复还先天真一之气,自能长生,与道俱存。
坎离交合,生出纯阳之气便是真息。
入静坐忘,守其精气。
其意过深,则身体紧绷,此为大忌。
身体放松,精神顺畅,神才久留,才是正确方法。
神定,气顺,体也顺畅,再行真息,运河车,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幽幽自得。
纯阳之气,可蒸,可融,待疏通关脉,自然又会熔炼筋骨,这就是“五气朝元,太阳练形”。
眼不视而魂在肝,
耳不听而精在肾,
舌不味而神在心,
鼻不香而魄在肺,
四支不动而意在脾,故名五气朝元。
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
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
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
妄情忘,则魄伏而金朝元;
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
此为五气朝元,皆聚于顶。
三尸即三彭,上中下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
《运芨七签》: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曰之鬼。(此鬼并非民间讹传的死人灵魂)
下丹田,名坤宫,结丹之所,也是炼精化气之所。
中丹田,名绛宫、赤帝宫,养丹之所,也是炼气化神之所。
上丹田,名灵台、泥丸,出神之所,也是炼神还虚之所。
《洞元自然经诀》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修行,修的是本真,还原到最初的、先天的本有的东西上,也就是真我,称之真人。
《大毗婆沙论》曰,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
慧根即慧力,观达真理称慧。
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这便是道家的照遍内外元神一物。
阴魔既已去尽,慧力即时增加。
性命双修,即神气双修,其神虚淡,其气精专,方为正道。
立根基之法,人静坐时,须要把心中的杂念打扫干净。等到坐功纯熟之后,杂念可以完全消灭。然后在睡梦之中,也不忘记修道之事,也同平常静坐的时候一样,这样也就无时无刻都是修,也就是无修而无不修。
水无定,气无形。
外息闭,则内息生。
内有息,则运不止,其气纯,其药生,有真种。
胎儿于体内便是内息状态,无从外界求之。
闭息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若强求,从根本上就乱了应物之道,神意也不真,则伤身。
任督二脉在鼻口处断开,其处有穴,需要塔鹊桥而通之。
气与液需要下降下丹田,才能留气。这关窍除了用神,还要用心。因为心藏一点先天元气,于黄庭外,精气神交融,才能住气。
其气不住,如腐朽之木,枝枯叶落,就不是丹学,只是养生之法,也达不到真正效果。
行气会用神,气不住,则神散,自然会不安,这就是打坐的时候,会觉得困累的原因,如果这样应当不修。
涕唾精血是身体原有的,一旦不注意火候控制,散失情况下,元气不住,久而伤神。
元气本质,是身体精气所生所化。变化皆由心意感应。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於神水。
气升是本,液降是真。
《证治准绳-杂病》云,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
了断本身之情,即意不起念,事来即做,无事则安,不动悲喜,做到心无牵挂。
着相修行千万劫,无相修行刹那间。应心无有所住,不住留在自己的心上,更不可住留在“空”中,世人修行,为自心迷,不见内性!虽在修行,却难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