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心曲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今天我休息,开了电脑想写点什么,却写不出来。打开“千千静听”听几首歌,发现这样更加写不出东西,甚至连打字的声音都怕破坏音乐的美。
听歌的时候,因为每首歌有它特定的歌词,让人的思路不得不跟着它走。听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只让音乐静静地流淌。可是这首古曲虽然没有歌词,却因为它的曲名,还有关于它的那段有关知音的故事而深深地打动人心,让我的心情更加不能平静。
知音,世上有谁知音?谁又是谁的知音?我不会弹琴,小时候却写过一句诗:“为寻知音总操琴。”其实有没有琴这个道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觅。我一直以来都是把打字的声音当成我的音乐,自己静静地欣赏。如果真的开了音乐,心思反倒收不回来,更写不出自己的心曲。我奏出的心曲也是为了寻觅知音吗?那一段一段,从我的心里流出来,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听?
昨晚读书,读到这样几句话:“远古的知音是传说,中世的知音是自欺,近代的知音是杜撰臆测。”是啊,自古以来,除了伯牙子期这对传说中的知音外,还是谁与谁是真正的知音?就算是这对经典的知音,这个故事中就没有一点自欺与臆测吗?两个人的相遇那样短暂,然后,是一生的错过与遗憾。正是因为错过了,才更加显得珍贵,知音的感觉在想象中完成了大半。如果没有错过,结果又会如何呢?
人类的心灵最终是孤独的,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没有人能一直与你同行。如果有一个人愿意偶尔陪你走一段路,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他在下一个路口要离开时,就让他安心地走他自己的路,让我们只留存在彼此的记忆里。
音乐换了几首:《秋思》、《梁祝》、《半弦月》、《寒山钟声》……即使是那几首专门用来静心的音乐,还是无法让心灵真正安静下来。最后打开的是一段京剧曲牌《夜深沉》,那是《霸王别姬》中著名的曲调,同时也让人想起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每一个段音乐都有专属于它的故事,音乐也就变成对那段故事的演绎,给人的感受与音乐本身产生差距。
打开文件夹看着自己收藏的不多的几首歌曲,都有着它们各自的故事,在我的心里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这首《想念》是山发给我的,《古茶》和《猴子捞月亮》是青松传过来的,《花儿与少年》是慈祥的阳光推荐的,《原乡人》是在迎春的博客上下载的,听了《十年》,想到的是斌,听着《回心转意》,就想到楠,听到《心经》与《大悲咒》,又想起如是观……哪一首音乐没有一段故事,没有一段浓浓淡淡的回忆呢?
于是,歌不再是歌,曲不再是曲,熟悉的旋律只是记忆的重复。在音乐的世界里,我再也找不到应有的平静。既然找不到,那就不再找,听着音乐,想着他,这一刻我与他就是知音。关上它,再听另一段,我又是另一个人的知音。孤独的心就这样找到一个依靠,心动的频率证明,我还活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