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的重要特征
古人认为玉是可勾通天地、阴阳、神鬼的圣物,是极其神圣的,故而才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之说。做为爱玉之人首要的是用玉德衡量自己,用玉之五德律己,如君子润物细雨无声。这也是对于“玉”所谓的“润”唯 一的解释吧!
高古玉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 美结合体,高古玉完 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高古玉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出土高古玉的鉴定,有人觉得先鉴定工艺特征,也有人说先鉴定玉质。我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这些想法值得商榷。现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艺。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计打眼是十拿九稳的事。再说,工艺文饰在鉴定过程中,主要还是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件高古玉的新、老都断定不下来,断定它的年代是否还有意义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样的道理。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从考古发掘看,中原地区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 开始,战汉才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礼制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特别是一些陪葬高古玉,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高古玉新老的首要因素。我没有从玉质,专 业理论术语等方面谈起,是因为很多专家的书籍上已经讲得非常全面、具体,这里不必要再浪费纸墨。
土咬洞口壁一般非常细薄,孔壁边缘尖锐锋利,与孔洞绝无丝毫混沌不清之感,过渡极其干净利落。加之蚀洞内形成的纤维状闪亮次生晶体——所以,土蚀结晶不可仿。
“长于冰近,沁色不活。”如果古玉常接近冰,玉理就会黯然无光,沁色就会显得很僵硬,这就是俗称的“死色”。
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
无沁不成玉”,但的确存在个别出土古玉经历千百载埋藏,却毫发无伤。明·张应文《清秘藏》中形容为:“鬼神呵护,纤瑕莫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