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8.17【2017-1-24】

#每日学论语#8.17【2017-1-24】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

【微言微感】

这句话有两种不同解释:

第一种解释,“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比我们聪明的,基础好的,水平高的 ,尚且拼命奔跑,我们不玩命哪能追得上?即使目前处在领先地位,“沉舟侧旁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怕一懈怠就落后了呢。

第二种解释,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否则,新知识没有及时消化、掌握,没有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似是而非,容易混淆,也容易遗忘。所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哪个才是孔子本意?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犹不及”,如果学习如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想有良好学习效果,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学习最怕“烫剩饭”。和知识的第一次见面,似是而非,糊里糊涂,既不知来龙去脉,又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能学以致用,只是好像见过。见到不等于知道,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隔一段时间再见面,你和那知识依然是陌生的。“不及”,没有达到,没有达到理解,没有达到通透,知和行是两张皮。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见到一个人,人家一介绍,你马上进行有效联想,名字和人的形象关联一下,和你原来的经验关联一下,默默说三遍,巧妙记忆加重复记忆,可能就实现了有效记忆。

学犹不及。这部分没有掌握之前,不要着急慌忙往下跑。《道德经》说:“少则得,多则惑。”信息量太大,没有真正掌握就继续推进,出现了“夹生饭”,新知识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心理学告诉我们:前边知识只有掌握80-90%,才能成为后来知识的附着点,才能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否则就好像把房子建在沙滩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学犹不及”,让我想到了“敏感期”。生命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里,有一个叫做“敏感期”的家伙。模仿的敏感期是2岁左右,语言敏感期是3-4岁,音乐绘画的敏感期是3-6岁,数学符号的敏感期是4-5岁……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符合规律,抓住了敏感期,事半功倍;错过了,或者违背规律一味提前,逆水而行,只能事倍功半。我是反对“全民奥数”“幼儿园外语”“幼儿作文”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奥数并非对每个孩子都适合,很多孩子学奥数纯粹就是家长的拔苗助长。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攀比着抢跑,把本该在小学的知识放到幼儿园学习,在孩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逼着孩子死记硬背,这是在是对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摧残

当然,在该培养责任心的时候被包办代替,在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远离学习,如同《骆驼王子 》中的那匹骆驼,在该成长的时候被过度呵护,活生生被几只大骆驼给溺爱坏了。错失良机,机不再来,再也无法弥补。语言敏感期被狼偷走抚养的小孩成了“狼孩”,最适合阅读的童年被考试禁锢,不读书,不思考,阅读能力就活活被饿死了。

“学犹不及,犹恐失之。”《说苑·建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做学问、搞教育,一定要研究生命的成长规律,研究学习记忆的规律。学不会,是不会学。忘得快,是没掌握。学习科学告诉我们:教育有道,学习有方,循道而为 ,无为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