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正道“大松大柔、极松极柔”为什么你却不敢大松大柔?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和美太极

太极正道:“大松大柔、极松极柔” 
太极拳祖师王宗岳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太极拳大师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这就是太极拳大松大柔、极松极柔的法则,任谁都不能违背。
没有大松大柔就没有太极拳
松柔至虚空,才能够发出极坚刚的“气打”;大松大柔才能形成推不动的“沉着内劲”;极松极柔才能做到与敌人彻底融合的“沾粘”;松至无形无相,听劲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松至全体透空,才能“不为人制”;......。太极拳的一切,都从大松大柔开始;没有大松大柔就没有太极拳。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敢大松大柔?还要在大松大柔中妄加点“刚”、妄加点“硬”、妄加点“力”、妄加点“紧”、妄加点“重”、妄加点“掤劲”?
一般人完全无法体会真正“松”的真实感受和境界:
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却是事实。每天嘴里说松,每天练松,每天教人放松,但是却完全不知道松是什么的人,遍地都是。为什么?因为'松'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这么简单而已。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一丝一毫的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觉自己好像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如果你的小手臂,从被人由下抬高而超过头顶,只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手臂有丝毫的重量,或自己觉得肘、肩关节,有丝毫卡住的感觉,就表示连基本的松都没有达到,离全身松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生都没接触过大松大柔的师父
有些人一生都没见过真正大松大柔的师父,根本无法体会什么是极松极柔、大松大柔;因此误把不松不柔当成松柔。如果有大松大柔的师父,让你将他的手臂从下垂状态抬过头顶,而不是抓着他的手在胸前晃晃而已,那是一千两黄金都换不到的经验,因为你将从这个难得的经验中,得到一个追求大松大柔的典范,至少知道大松大柔的感觉是什么,以后就不会把不松不柔当成松柔了。
一生都没见到能用全面战技以柔克刚的师父
有些人一生都没见过能摔、能打、能擒、能化、能踢,能用全面松柔的战技,来完成以柔克刚的师父;所见到的全都是偷偷使用硬力,或者只能用小松小柔,把别人拨开、推开的偏功师父,因此跟本不相信太极拳在实战时能以柔克刚。也因此,完全不把大松大柔当一回事,丝毫不肯在大松大柔中花心思,用心血。
误用限制太极全面战技的推手,判定松柔是无用
有些人想学大松大柔,却见到太极拳推手比赛中,大松大柔的选手全都输了,因此觉得太极拳松柔无用。却忽略了大松大柔的太极拳,其全面战技应包含摔、打、擒、化、踢;而大松大柔的太极拳,唯有在能同时使用这些战技时,才能完全而彻底地发挥;只要部份战技受限,大极拳的战力就会受限而无效。目前的太极拳推手比赛规则,正是限制大松大柔的太极拳发挥全面战技的主因。譬如像推手时,别人身强体壮,以全身力量冲撞过来,我们只要稍加吞化或微微避开,即可以拳脚,迅速加以攻击;但是在推手比赛中,却只有推出、推倒才能得分;这种奇怪的比武规则,也是造成硬力、蛮力横行的原凶之一。
误把受挤压的内劲当成硬力
有些太极拳师,误把因大松大柔所形成的内劲当成硬力,因此才会主张要“软中带硬”。太极拳无论动、静都应该大松大柔,有些太极拳师在让弟子摸手时,故意用内劲顶住弟子的力量,让弟子们感觉到他受挤压而形成的强大内劲。结果弟子们就误以为太极拳在战斗时身上、手上随时都鼓着所谓的“掤劲”,造成后来以讹传讹,每一个人都在暗中鼓着“掤劲”,而发展成可笑的“掤劲不失”论,并且把这种可笑的掤劲,解释为“沉甸甸、重砣砣、棉里藏针、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松中有紧、软中带硬”等种种似是而非的理论。这些拳师根本不知道内劲是因身体松沉,而自然形成的结构力;内劲在身体移动或静止之时,只是安安静静地蕴藏在体内,丝毫没有对外散发,更不会鼓着、涨着;若不是身体或手部受到主动挤压,或受到被动挤压,太极拳无论是动是静,内劲根本不向外发出。
误把气打当硬力
太极拳在战斗时完全要大松大柔,任人而动、随人而荡。即使在攻击气打时,也是靠来自涌泉所发出的内劲从环中将拳射出,根本不让身体和手,用上半点力量,以免身体和手部,造成短暂僵硬的'占煞' ,反被敌人所制。可是一般拳师分不清内家极松柔的强力气打,与外家的硬力打击有何不同;在看到气打的极坚刚力量时,误以为是用硬力在打,于是就要弟子在出拳时抓紧拳头用硬力打击。
实战用法错误,造成非硬力不起作用
太极拳在战斗时用“敷、盖、对、吞”四大战技应敌,其中没没有一种是要用硬力来改变对方力线的战技;即使腾挪闪战不及,也只有维持最佳攻守之形,以不重要的部位“受打”,以换取更好的攻击,根本不用硬力远远挥拳'格挡'。可是在许多知名大师的太极拳体用法中,却挥舞着手臂,远远去格挡对方来拳,甚至还想要用手去抓住对方快速出拳的手臂;这种莫名其妙的战技,是造成战斗时非用硬力不可的罪魁祸首。因为想要挥拳去远远格挡敌人的力量,如果不用更大的力量,便不足以达成;要硬拿、硬抓敌人的手,也非要用更大的力量,便无法完成;于是就只好硬来硬去。这就是不肯'舍己从人'偏误'舍近求远'的错误战技所造成。
不会气打,只好用硬力
环中出拳“气打”,像老虎的爪子和牙齿,是内家拳的两把利刃;“环中气打”是大松大柔,丝毫不动手,出拳后也不收拳于腰,完全借着脚底上传的内劲,利用身环、手环以四手法,向敌人连击不停的“连环杀技”。由于“连环杀技”在很多门派中已经完全失传,许多武者在战斗时,一定要拉动手臂才能出拳;和美太极拳只要一动手内劲就会因败形而中断,只好靠硬力来打击,这也是许多太极拳师非用硬力不可的原因。
最后一代的武者
太极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与“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大松大柔战技,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失传,或受到比赛制度的局限而无效,这都是现代武者必需研究克服重新开启的。否则太极拳的战技,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人才的碉零,而逐步失落;终有一日,将再也寻不回它原来的光彩。甚至后代子孙在看到太极拳的武术记载时,说不定会以为这是先人吹牛夸大之辞罢了。在这个连语言文字都有可能失落的年代,我辈会不会变成大松大柔太极拳的最后一代武者呢?真是值得省思!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