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写只为写,力源于民

写只为写,力源于民

文/江一

“老师,你的文章阅读量最大的时候是多少?”小忆笑着问。

“你不要用这种句子和语气问我,我不以阅读量大为荣,也不以阅读量小为耻。你又何必问这样的问题呢?我的使命就是写。”我笑着说,而且我笑的比他的声音更大。

在拼流量的时代,孩子们是很聪明的。

“我给大家读的文章都是私人订制,大家不要流传才好,尽管我知道这样的嘱咐一般没有用,但我还是想嘱咐。”我这样说。

“不会的,这叫保护版权。”小竹说。

“不会的,其实就是转发,可能也没有人读。”小松说。

小竹给小松递了个眼色,小松冲我笑了笑,我也冲他笑了笑。

“没事儿,小松说的很现实。从我多年的经验中得知,除非有学习的目的,人们一般是不会主动阅读的,尽管文章很好。比如,你的课本,老师没有精讲的课文,你们都阅读了吗?有一篇文章叫《雨的四季》,小骏,你读过了吗?”我依然笑着说,而且是心中笑着说,小松的话没有让我生气。

“没有读,老师。”小骏说。

我看向其他人,他们也是摇头。

“可是,那篇文章是我们学习写景的很好材料。”我这样讲。

对于自己的文章、诗歌是否被阅读这件事情,几年前我也认真思考过,随着时间中的感悟,我逐渐释然了。被阅读和不被阅读,其实都是很自然的,不必过于挂怀。重点是自己的作品有没有阅读的价值。假如自己的作品有阅读的价值,那么,作为作者,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至于阅读,那是读者的事情。

“况且,作品与读者,也有缘分之说,不必强求。”我这样跟自己说。

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自己的作品有怎样的阅读价值。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我获得了写作的无穷动力。自己的作品要有教育价值,不仅是对孩子有教育价值,还要对成年人有教育价值。既然有教育价值,那么就要有讲解的价值。因为具有讲解价值的作品才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然而,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即既然需要讲解了,那么就不那么通俗。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于我而言,只有一个,就是无视这个矛盾。坚持写就行了,坚持写值得讲解的作品就行了。悲观地说,即便是写通俗的故事,阅读量也不见得高。既然如此,不如投身于教育,写值得讲解的精品文意义就更大。

比如,在我的写作教学中,我经常使用我写的文章或者我帮助孩子改过的文章。每当讲写作时,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他们希望、喜欢大家一起阅读。有时候,一篇千字文,我要念上20分钟或者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原因就在于,我是以讲解的方式念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疲倦。

“假如这篇文章扔给你自己读,你能读出这么多东西吗?”我问。

“不能。”他们边说,边摇头。

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庄子想做一个在泥中爬来爬去的乌龟,庄子想做一个在水草里走来走去的水牛,而不愿被供奉在辉煌的庙堂上。文章不是一样吗,有的文章被供奉在庙堂上,读的人不见得多,受益最大的是作者,而不是读者。因为作者可以发一下朋友圈。我愿意写像泥中乌龟、水牛一样的文章,流落民间,不见得有人读,但读来定有用。

“老师,你讲作文吧?”

“好吧,那我就讲一点儿。”

有时,文章的写作者和阅读者似乎都忘了文章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认为这是文章最基本的用处。写一些于孩子学习有用的文章,我才逐渐深刻地体会到我为何而写,更重要的是为谁而写,为人民而写,为孩子而写。

榷山

庚子荷月(8.16)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江一,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衡水市诗词协会理事,教育学术杂志课堂内外好老师签约作者,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灵魂的启蒙不断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