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作家看衡中……
文/江一
是教师,也是作家,我如何看自己工作其中的衡中。重要的是看什么,如何看也是重要的。衡中不是一个现象。现象是一个短暂的闪现,是一个个例性的存在。衡中不是这样的特征。而这样说的原因,其根源是衡中是一个文化。所以,以衡中是一种现象为底色来概括它的特征,自然是不正确的。
看衡中,重要是看文化。重要的是看衡中的文化,然而将衡中作为一个文化看同样甚至更重要。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文化,看待衡中文化,看待文化衡中。这是不同的问题。说这些时,并不是说衡中人就不需要认识自己是一个文化了。相反,衡中人更需要认识这种文化。谨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情况。而对于衡中人来说,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将衡中作为一个文化来看待,这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认为衡中文化和文化衡中是静止的、封闭、独有的。其实,要么不要成为文化,要么成不了文化。一旦成为一种文化,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普遍通行的力量。拥有了普遍通行的力量,绝不能是拥有者自恃强大、不思进取的理由。因为文化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实际上,文化也是在动态的实际中产生的。
对于盛唐诗,有人说是盛唐现象,林庚先生提出盛唐气象。这里的气象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可见,现象和文化是有本质不同的。那么,如何看文化呢?还用诗来说,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代替了对宗教的研究。即文学艺术的文化力量代替了宗教的力量。因为,文学艺术文化将人们的心灵安顿了下来,拨除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焦躁和迷茫。
这样,文化就与生命、生活、情感、精神、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正是我们看待衡中文化或文化衡中所应有的观察和思考视角。我更愿意谈文化衡中,即将衡中看做是一个文化。以此为底色来探讨其特征。因为这样总括性更强,更能概括出普遍通行的存在力量。相对于文化衡中的衡中文化,也有各类,但恐怕只是适用于衡中,不具有太强的通行性。
将衡中看做一种文化,我觉得其中的求学文化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文化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更好的理解求学文化,我们可以联系家庭文化。那么,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凸显求学文化,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求学,让孩子领悟求学中的心灵实质,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展现家庭文化,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家庭,让孩子获得家庭中的温馨力量。其实,答案很简单。让求学文化和家庭文化并行从而形成对比就可以了。这里,衡中就提供了一个用于衬托家庭文化的求学文化。于是,求学就是求学,求学更加求学;家庭就是家庭,家庭更加家庭。道理,显而易见。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校园都可以提供真正的求学文化。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校园中,学习可以成为一种类似精神、信仰、思想、力量的存在。其实要成为也很简单,《圣经》上讲:“因信得救。”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信精神,并不信思想,并不信信仰,并不信力量,甚至连书本、课堂都不信,更不要说尊重。在衡中,至少有一批真正的相信者。求学成为一种文化被孩子看到之后,孩子也会照着样子看到家庭的文化,最明显的就是父母等亲人对自己爱和期待,甚至还有家庭的理想等。这就是到了育人的境界。文化衡中还有一种文化,那就是竞争文化。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般看来,竞争是残酷的,至少带有痛感的。但在衡中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散发着精神光芒的竞争。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衡中的竞争文化不是被动的接受竞争,而是主动地发起竞争。教师之间暂且不论,但说孩子们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业很差的孩子去主动发起挑战,而且最后他真的成功了。因此,衡中竞争文化的精髓是主动。可以想象,一个校园里,每个人都在主动地去发起竞争,这是多么感人的。尤其是看到敢于挑起竞争的孩子,更令人激动不已。
所以,站在衡中是一种文化的立场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具体的做法不可能通行天下,而文化则是可能的,则是可以的。不过,身在文化衡中的我,是绝不可以有优越感的,因为这种文化不是一个人打造的。而且,这种文化一直在成长、发展,我们应该将它放在一个动态的存在中认识和使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衡中看做一种文化,便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是文化的,越是世界的。真正文化后的衡中,是静悄悄的。江一,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国家级教育学术杂志课堂内外好老师签约作者,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荣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十大读书人物、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优秀先修课教师等多项荣誉,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