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详解道德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却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走得越远,知道的越少。为什么?

现在很多人说我到过德国,你到过德国又怎么样?比利时长什么样子你都不知道。我们去任何国家都只能看到一点点表面的东西,它真正的内容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反而住得越久,越觉得陌生。你来一次北京,就能知道北京是什么样子?还早呢。再住个十年、八年看看,你会越感觉到北京太多事情自己根本不了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知道的越少。这个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不一样。行万里路是你要会看,看什么?看众生象。比如你骑脚踏车,可以知道这条道路有树,而且树上面会不会开花,可是你骑摩托车可能就不知道这条道路有树,也不知道树会不会开花。因为你不敢看,否则一看就出车祸了。

你走高速公路,经过哪里,完全不知道。飞机一下子就飞很远很远,这当中有什么景象你一无所知。这样跑得再远有什么用呢?不过是看到飞机上那几个人而已。然后你去巴黎开会就只看到那个旅馆,全世界旅馆都差不多,吃的自助餐也差不多,听的音乐也差不多,住的床更是差不多,开完会又回来了。这样去过巴黎多少次都毫无作用。

但是,老子认为,圣人不会这样,“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圣人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就是圣君的意思,他不必远行就知天下了,他不必亲眼看到,就知道里面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你们想要蒙蔽他很难,因为他与道合一。要怎么样去做到这样的功夫,老子是有一套过程的。

我必须要说明,同样是学,孔子所讲的学,跟老子所讲的学不太一样。孔子说我们要学而知之,我们要困而知之,当然他也承认有生而知之。只是孔子的重点是摆在学而知之跟困而知之,不学你就不懂,没有经历过困难你就无法深入。

而老子不是,老子说“道”学不来,你再怎么困苦,不悟就是不悟。大部分是生而知之,也就是生来就懂得。所以道,到底要怎么去学?就是我们要加强内部的修养,而不是拼命地向外去追求,这才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方向——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圣人不必远行而知道天下的变化,他不必亲眼看到他就知道真相是什么,所以他才可以不为而成。老子的成不是说他自己的成就,如果说是他自己的成就,那那就有目的性,有功利性,这个成就太小了。凡是有功利性,有目的性的,都不是老子所赞扬的成,他说宁可无成。

我们再深入一下,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就是你的动机要很纯真,我做这个东西是要服务人群的,而且必须要到达人群的手中,必须让人群了解,否则你做了等于没有做。那不叫不为,不为是说我不为什么而我做了,但是做了这个东西,他本身有他的使命,就叫做“不为而成”。

一个人一定要修炼到无我、无师、无欲、无知,才有办法跟道合一。跟道合一之后,自然能够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也就是不出户知天下。这个过程是每一个人都要花点时间的,否则《道德经》就白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