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答之风
抢答之风
作者:李广生
周二上午,跟随小学教研室到李遂小学视导,听了两节课,一节四年级数学课,《笔算除法》;一节三年级语文课,《小麻雀的两个家》,梁老师执教。
两位教师都擅长以问答的方式的组织和开展教学——教师设问,学生作答,教学随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是问题的创造者,学生是问题的应答者。一问一答,彼此呼应,精彩的问题和精妙的回答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这种教学的高手,相比较而言,苏格拉底更擅长一些。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人们通常会赋予这种教学以启发的意义,或直接名之曰“启发式教学”;又因为它表现为师生的问答,所以也被称为“对话教学”。
教师设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古今中外很多人进行过论述。一个好问题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的思考,打开学习之门。问题是架设在儿童和知识之间的桥梁,把知识引渡到孩子的世界,把孩子引渡到知识的世界。因此,评价这样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精彩,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精彩。设问和理答是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术,也是一门高明的教学艺术。可以这样说,善问并善待问者,可以为师。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提出一个好问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需要教师精熟教学内容,而且需要教师精通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要有意思,能够引发学习;其次要有意义,能够深化学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这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
我大致统计了一下,梁老师在课上大大小小的问题共提出了27个,不包括追问,平均90秒钟提出一个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每个问题的思考和应答时间平均不足90秒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足90秒钟,这样的问题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呢?一定是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够脱口而出的问题。既然如此,以问题启发思考恐怕难以实现。
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我称之为抢答现象。教师发问的话音刚落,下面立即举起一片林立的小手,积极踊跃的争着抢着回答。叫起一个孩子回答,不管答案是什么,他刚坐下或是刚要坐下,下面又是一片林立的小手,继续争着抢着回答。有的孩子还会站起来,把手举的高高的,以吸引教师注意,或是迫不及待的不仅允许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抢到机会的孩子兴高采烈,没有抢到机会的孩子满脸遗憾。抢答已经成为小学课堂的一道风景。
与小学课堂的抢答成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学课堂的鸦雀无声。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石沉大海一样,孩子们毫无反应,这样的情况在中学课堂上的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孩子的变化就这么大呢?为什么升入中学之后孩子就像变了个人呢?那些积极抢答的孩子哪去了呢?仅仅是年龄带来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吗?我隐约觉得在抢答成风和鸦雀无声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小学的抢答成风导致了中学的鸦雀无声。
既然孩子们都知道答案,都能够抢答了,何必还要把它当作问题提出呢?我曾和教师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觉得,这样的问题其实没必要问,至少没必要多问。问多了反而是对思维的伤害,就像是快餐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样。但为何有那么多教师热爱抢答呢?一是因为抢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和孩子一样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抢答可以让教师获得某种成就感。二是因为担心,担心有难度的问题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所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不能立即作出反应,着急的不是孩子,而是教师。一方面为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为激发孩子积极思考,让教师热衷于为抢答设问。提出一个问题,立刻示意学生举手回答,并热情鼓励那些及时反应的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抢答之风愈演愈烈。
喜鹊窝被风吹落,小喜鹊被郭家母女救起并精心喂养,待小喜鹊长大后郭家母女又把它放回大自然。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问题:小喜鹊被郭家母女养在笼子里,挂在门前的大树上。大喜鹊经常停在大树上,叽叽喳喳的叫,好像在说什么。大喜鹊在说些什么呢?这是个必须要发挥想象力认真思考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问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教师刚叙述完问题,又有很多孩子举起了小手。教师叫起一个孩子,他给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谢谢你们。教师提示他把话说完整,孩子又补充道: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孩子抢到了机会,但他的思维和表达却没有因为这个机会而有所发展。教师又叫起一个孩子,孩子说:小喜鹊说我很感谢你们。教师提示他,是大喜鹊说而不是小喜鹊说,孩子懵懵懂懂的坐下了。接下来又有两三个孩子回答,基本上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感谢。很快,这个问题就过去了,进入到下一个问题。
一个很好的问题却没有发挥很好的效果,原因何在?因为孩子习惯了抢答,就不习惯深入思考了,因为他们以抢到机会为乐趣,就无暇品味思考和表达的乐趣了。缺少了思考和表达,语文学习岂不是留下很大缺憾?
抢答之风急需得到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