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雪
清明雪
作者:李广生
早晨,打开窗帘,虽然已在朋友圈预览过她的倩影,而真切的展现在眼前时,还带着丝丝的凉气,便有了更加丰富的感受。恐怕这就是“具身认知”吧。清明雪。
楼前是马路,很窄的一条,但有名字,裕龙三街,也有门牌号,1号。目前仅有这一个门牌号,就是我的单位,我反复在朋友圈里晒的“大中心”。
裕龙三街的对面,与其平行是一条公路,是著名的顺平路。一端连着我的老家,一端连着我的单位,日夜不停,车流穿梭。裕龙三街平时很安静,但早晚上下班的时间,又非常拥挤,还经常发生拥堵。车流极其缓慢的移动,站在楼上看,就像是一条刚从泥土里挖出来的,还不适应阳光的,慵懒的蠕动的虫子。
顺平路和裕龙三街之间,是一片树林。密密麻麻的,柳树、槐树居多,还有些开花的绿化树种。非常茂密,杂草丛生,藤蔓植物纠结缠绕,像一堵厚厚的墙,把两条路隔开。去年冬天,为了防火,树林被修整,有的被剪枝、有的被剃头、有的则被连根拔走,杂草和藤蔓一律清除。像是一个在外面疯跑了一天,满脸是土、浑身是泥的孩子,回到家里,洗了一把脸,换上干净衣服,变了个人似的,树林也焕然一新,足可以称之为一道风景。
伏案工作时间一长,我就站到窗前,注目这一片树林。偷偷点上 一颗烟,倚在窗口,看远处的天,近处的楼,街上的车。有人步行走过裕龙三街,我会在心里和他或她,打招呼。
而现在,因为昨天的一场雪,眼前的景象又别有一番风味了。林间空地上,覆盖着雪,有的已经融化,裸露出泥土,一片一片的,像是个没有耐心的孩子的涂鸦。在泥土的映衬下,雪显得很白,是晶莹的白色,也许是即将融化的缘故,毕竟已是人间四月天。和我记忆中大雪铺满大地的颜色不一样,同样是白色,但那是厚重的白,因为厚重,竟还在视觉中产生温度。林中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在树木间拐来拐去,把两条路连在一起。估计是那些不想绕远的人,用脚开采出来的。因为雪的缘故,小路变得更加幽深、静谧,好像它连接的不是两条公路,而是两个世界,从现实走向童话的世界。多想看到雪地上有脚印,深深浅浅的消失在林间,他或她去向哪里,是回归现实,还是走进童话?然而没有。靠近顺平路一侧是密植的柳树,柳树已经酿出嫩芽。因为种植的太密,阳光不能下射,嫩芽便集中于树顶,下面还是黄褐色的枝条。这样望过去,是一抹绿痕,浓浓淡淡,氤氲在树林上方,像漂浮着一层绿云,又像是袅袅升起的绿色的炊烟,颇有几分彩墨国画的神韵。上面是层层绿叶,下面是片片积雪,相映成趣,好一番美景,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还有几株雪松,以前被茂密的树林遮住,如今显露出来,神采奕奕的站在那里,好像有重见天日的喜悦。绿的青翠、绿的动人、绿的骄傲,让人怀疑古人的习惯用语“苍松”,是对它们的误解。松树枝上点缀着白雪,不,不能说点缀,倒像是它伸出绿色的手掌,掌心中托着白雪。并排站立的两株雪松,各自伸出手掌,向对方展示掌心中的雪,像一对热恋中的青年。
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就坐回到电脑前。按照散文的习惯,写到这里应该让思绪宕出去,引用一些古人的诗句,或是想一些很远的人或事。然而我不能。我只能写一段,吹一段口琴,曲子是《光阴的故事》,罗大佑的一首老歌。“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无知的这么想……流水他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我吹得很难听,已经有人当面告诉我了,当然是开玩笑,但确实如此。没关系,我对自己说,自娱自乐呗,又不是真的想去维也纳开音乐会,而且我打听了,金色大厅不举办口琴独奏音乐会。
刘兄微信告诉我他去给亲人圆坟了,凌晨3点多出发的,不能等到日出,因为民间讲日出之后搭房是土方。还真的不知道这个习俗。看来在那个世界,人们也是追求居住条件的。小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死亡的书,主要是外国人的,他们对死亡的研究更热衷一些,而我们则不然,“不知生,焉知死”的古训,让我们对死亡更多的是恐惧。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自杀是自己制造的死亡,是可以被自己所控制的死亡。人能自主的事情不多——“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死亡其实也算一个,虽然很简单,但也艰难。加缪的话有道理。
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死亡的话,我一定先在“教育人生”发一个公告,告诉大家我不能陪你们了,然后给自己定一个告别的日子,我估计那天一定会有一些人去送我。仪式上的音乐就选《光阴的故事》,我一直想和罗大佑同台演唱,可是他没时间,我也很忙,最后就让他唱着歌送我。参加告别仪式的朋友,听着音乐,打着节奏,在副歌部分一起合唱: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所以,我不能选在工作日,我不想让他们耽误上课。我不想让任何人因为我而为难,死了也不想。
两千字,竟然写了两个小时,真的是老了。该吃饭了,吃饭去,吃才是硬道理,吃饱了好好活着。
写完后发现,我把两首歌弄混了:)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